孩子怎么教也教不好的原因(对孩子最大的冤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家孩子都在一个班读书,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可是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学的比自家好。

甚至有时候,不只是家长,包括连老师在内都不禁要咆哮一句:“都是一个老师教的,为什么就你学不好?”

是孩子没努力吗?还是怪老师偏心?或是家长辅导作业不够上心?

其实,很有可能都不是。而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孩子的认知风格不匹配!

首先,什么是认知风格?

所谓认知风格,就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

日常的学校学习里,老师和家长往往只在乎老师今天教了多少,却常常忽略了孩子“学”了多少。而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孩子加工了多少信息,就等同于他吸收、学到了多少东西。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加工方式都是相同的。

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具有稳定性,儿童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认知风格极有可能一直保持到成年。

所以有的时候或许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小学成绩可能不那么如意,但到了高中、大学却学习的很好,具体原因可能不是因为他一夜间变的勤奋努力了,而是极有可能他遇到了和他认知风格相匹配的老师的教学方式,所以这才有人说人生中有三大幸事,其中之一就是遇到一个喜欢的老师。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所以认知风格存在差异实属正常。事实上,人的认知加工方式是有多种的,而普遍存在的则是: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孩子怎么教也教不好的原因(对孩子最大的冤枉)(1)

1场独立性

具有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孩子,通常在信息加工当中对内在参照有很大的依赖倾向。

换句话说,具有这样认知风格的孩子通常较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受外界与他人的干扰,心理分化水平高。

在信息加工时,主要是依据个人的内在标准而非外在标准,但也正因如此,这种类型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往往难以对他人体察入微。

2场依存性

具有场依存性认知风格的孩子,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恰好与具有场独立性风格的孩子相反。

他们对外在的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同时由于心理分化水平较低,这种类型的孩子在处理问题时常常会依赖于“场”,换句话说就是更倾向于依赖外界,依赖他人。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往往更能考虑到他人的感受,顾及到周围的人。

事实上,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差异,表现在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具体它包括了孩子在知觉,思维、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孩子怎么教也教不好的原因(对孩子最大的冤枉)(2)

但是这两种差异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各有各的优势。整体来说,场独立性的孩子认知改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而场独立性的孩子社会技能则很强,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明显优势。

但不得不说的是,单从学习这个方面来看,在解决需要灵活思维的问题上,具有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孩子确实比较占优势。

他们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成分,能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而场依存性的孩子则偏向于解决熟悉的,不会发生困难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我们家长到底又该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属于哪种认知类型呢?

别着急,在心理学上区分这两种人格差异,我们常采用隐蔽图形或镶嵌图形测试。这里我准备了一个示例,大家可以让孩子简单来测试一下。

孩子怎么教也教不好的原因(对孩子最大的冤枉)(3)

隐蔽图形测试示例

在此之前,先简单阐述一下测试内容。

图形左边是简单图形,而图形右边则是复杂图形。

复杂图形里藏着左边的简单图形,也就是上述我们所说的“隐蔽”。

这个测试的要求是,需要受测的孩子迅速的从复杂图形中找出左边的简单图形。

在这个测验中,右边的复杂图形代表了“场”,对简单图形具有隐蔽作用。

能快速从复杂图形里找到简单图形的孩子,则表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较少受到“场”的干扰,说明这是一个具有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孩子。

反之,若是较难找出简单图形,则表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是一个具有场依存性认知风格的孩子。

事实上,根据很多已有研究表明,这两种认知风格之间的差异,会针对于学习上进而使得后来从事的职业也大不相同。

简单的说来,场独立性的孩子更偏向于理科的学习,在未来他们一般会从事理论研究,工程建筑,航空等职业,而场依存性的孩子则更多倾向于文科类型的学习,未来常从事于有关社会定向的职业。

在此,仍要提醒的是,认知风格没有好坏。不同的情景里,不同的认知风格会有各自的优劣。但本着对学习领域的探讨,仅从孩子学习成绩上来看,场独立性的孩子确实在对类似于数学这样的学科中占据优势。

孩子怎么教也教不好的原因(对孩子最大的冤枉)(4)

但是,如同上面我所提到的,人一生中有三大幸事,其中之一就是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好老师。所以,在孩子数学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场依存性的孩子,虽然是处于“劣势”状态,但是如若他遇到的老师,这个老师的教学方式非常符合他的认知风格的话,这种所谓的“劣势”就会削减很多。

这里,不禁想让人提一提芬兰的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在芬兰专集里,他们的教学模式里就有一个与之切合的概念叫“个人定制教学”。

比如班上有学生数学不好,他们不会认为是孩子笨所以才学不会学习,他们一定会反思是不是老师教学方法出了问题,于是会变各种方式使用多种方法来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其实这种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让孩子的认知风格和老师的教学方式相匹配。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国内,能达到个人定制化教育条件的孩子少之又少,更别提一般公立学校了。

而芬兰之所以可以做到如此,这其实是和芬兰的整个社会、政府政策,国情是分不开的。

所以在孩子正常学习生活里,能遇到与自己认知风格相匹配的老师就得靠运气,自然这就是一种福气。

那么没有遇到和自己认知风格相匹配的老师,是不是就只能望着自己的学习劣势而无法改变呢?(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对于像数学这样的学科无疑是非常重要且无法逃避的。)

其实也不尽然。上述曾说过,认知风格具有稳定性。但是事实上,我们仍可通过一些方法、训练来进行改变。

著名心理学家威特金曾做过专门针对儿童认知风格的研究,他发现通过对儿童进行艺术,音乐和体育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的场独立性水平。

换句话说,在我们很多家长只考虑孩子学习,只看重孩子做了多少数学练习题时,却不知道那些我们家长看似无用的绘画,音乐,体育运动其实却可以默默帮助我们的孩子提高思维灵敏性,使其在学习上走的更轻松更自在。

所以,下次当我们想质疑孩子“为什么都是一个老师教,就你学不好”时,我们家长是否可以转换一下新的解决思路?


作者:儿童心理大讲堂

声明:原创文章,请勿侵权,转载请联系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