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在新郎最后一刻嫁给他了(先当新娘后当新郎)

1944年,一篇名为《鳝鱼始原雌雄同体现象》论文发表,让国际学术界知道了刘建康这个名字。谈起当年的这一发现,他说“主要是好奇心的驱使”。

刘建康,鱼类学家和淡水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生都在和鱼打交道,解决了亿万中国人吃鱼难的问题。

新娘在新郎最后一刻嫁给他了(先当新娘后当新郎)(1)

刘建康

幼时的刘建康聪明好学,勤于思考,还喜欢动手实践。父亲曾给他买了一只上了发条能蹦蹦跳跳的玩具青蛙,面对可以动的青蛙,刘建康十分好奇,想知道它为什么能跳起来,于是用螺丝刀将青蛙拆开研究一番,又还原装好,没想到青蛙依然可以向前跳。自此,每次收到新玩具,刘建康都会把它拆得七零八落,因此家人送他一个外号——“拆料匠”。

1938年,刘建康从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毕业,进入内迁重庆北碚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鱼类学家伍献文做研究生,从事鱼类学研究工作。

新娘在新郎最后一刻嫁给他了(先当新娘后当新郎)(2)

青年时期的刘建康

战时的北碚,科研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吃上一次鱼颇为难得。有时为了改善生活,大家只能晚上到农田里去捉鳝鱼。

刘建康决心改善这种状况,便将目光聚焦在了好吃又好养的黄鳝身上。他觉得如果采用人工养殖的方式,就能让大伙吃上更多的鳝鱼。打定主意后,刘建康挖了一个鱼池,并买来一批大鳝鱼投进池中。

黄鳝一般在农历六月产卵,产卵时,雄黄鳝会守在洞口,吐出大量黏性很大的泡沫团浮在洞口水面上,作为对卵的保护。然而,到了产卵季,刘建康在自己的试验池里,并没发现这种泡沫,这就意味着鳝鱼等于没产卵。

他十分疑惑,隔三岔五便跑去水池边上观察。然而,第一年是这样,第二年却依然如此,他尝试养殖的黄鳝没有任何产卵的迹象。

“为什么这些鳝鱼都不生殖呢?”刘建康百思不得其解。他尝试对水塘中的鳝鱼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显示,这些鳝鱼竟然全部都是雄性的。刘建康大为震惊,索性将鱼全部捞出解剖,没想到,满池子的鳝鱼都是雄的!

为了对比研究,他跑到市集上买回了一批小鳝鱼进行解剖观察,结果发现所有的小鳝鱼都是雌的!

难道鳝鱼刚生下时都是雌性的,长大后逐渐变成雄性,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则是雌雄同体?

带着疑问,刘建康一步一步做切片,把鳝鱼从卵巢变化到精巢,整个的变化过程都做全了,最终证明了这一猜想。

新娘在新郎最后一刻嫁给他了(先当新娘后当新郎)(3)

刘建康早年登记照

1944年,他将这一发现写在了《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论文中:

黄鳝一生是从小时雌性开始,经过产卵之后转变而成为雄性,但一旦变成雄性之后不再逆转。转变时期的过程是雌性生殖腺逐渐变成雄性生殖腺,雌性生殖细胞逐步消失而雄性生殖细胞逐渐滋生。

新娘在新郎最后一刻嫁给他了(先当新娘后当新郎)(4)

关于鳝鱼雌雄同体的成果描述

论文一经发表,就受到国际动物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兴趣。不过,受制于当时国内印刷技术和纸张的限制,无法全面反映出完整的实验切片资料和相关照片,因此很多同行学者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直到1945年刘建康出国留学时,才将全部的资料印出,国外的学者才彻底相信了这一结论。

1947年7月5日,英国皇家学会波洛(W. S. Bollough)博士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一篇专题评论《低等脊椎动物的雌雄同体》。文章开头便说:“从1944年一篇描述黄鳝性腺论文的发表,刘建康提供了新的和有趣的有关低等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证据,并打开了一扇新颖研究领域之门。”

新娘在新郎最后一刻嫁给他了(先当新娘后当新郎)(5)

刘建康有关鳝鱼性变成果在Nature上反映的手迹

这篇文章先后被日本、美国、苏联的有关研究论文和教材所引用,而这一评价对刚刚30岁的刘建康来说也是极大的鼓舞,让他更加坚定了一生为鱼的志向。

此后,刘建康成功进行了草鱼和鲢鱼的人工授精和孵化,为日后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打下基础;他主持进行长江鱼类生态调查,历时3年总结出一套系统资料,填补了我国淡水鱼类生态学空白;他主持的东湖渔业增产和稳产高产试验,开创了我国湖泊的渔业利用成功的先例,在全国得到推广,使亿万中国人吃鱼不再难。

百年人生,碧水丹心。刘建康为我国淡水生物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揭示淡水生物与环境的科学规律,为淡水生物学的学科建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研究的品质也为后来科研工作者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