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养性只为成为更好的自己(修心养性全在自己悟性高)

在《道德经》里,老子贡虚静极,守静笃让内心宁静,平静如水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一个人也就不会发怒暴跳如雷了学习《道德经》可以提高我们的悟性懂得做人的道理,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修心养性只为成为更好的自己?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修心养性只为成为更好的自己(修心养性全在自己悟性高)

修心养性只为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道德经》里,老子贡虚静极,守静笃。让内心宁静,平静如水。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一个人也就不会发怒暴跳如雷了。学习《道德经》可以提高我们的悟性。懂得做人的道理。

《道德经》是修心养性的经典理论指导,提高个人修养,让内心清净,是古代圣王思想和道术的集大成者,更是一部修炼内圣外王之道的必备经典。五千余字的《道德经》第八章言简意赅。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及为官之道,正善治,动善能。以“道”为体,以“德”为用,修心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包,能够指导我们从根源上、本质上、整体上去认知和把握世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道为根,德为本,万物为末,万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理解了“道“和”德”,就能理解万事万物流变的根本所在,从而做出更有益的抉择。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就是学习《道德经》的要义之所在!

2、如何学习《道德经》?

1、首先需要有兴趣,带着好奇求知心态去学习,反复看,看译文,反复一句一句读,做长期学的计划,抱着空杯的心态,以明道为志,以求索为乐,反复阅读,读出声来。常读常新,争取量变到质变;2、注重义理和道术的探究。3、带着问题去学习。三个问题:一是什么、二为什么、三怎么用?有好奇心和求真欲望,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联系生活,工作,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来学习。才能领会每句话含义和精神所在。

在《道德经》里,老子贡献了大到治理国家的智慧,也贡献了小到修身养性出世的精湛人身艺术。在第六十章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运用道来治理国家。老子长寿而终,信仰不死的道教徒将他这种神话为长生不老的化身,在老子看来。寿不是指身体上的,而是指一个人死后不被人们所遗忘。由此可以看出,老子虽然相信人可以长生或长久,但他确实没有身体不死的想法。后来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主席虽然离世多年,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合乎道德生活方式,体现了一系列的养生修身的原则,他们都更源于伟大的道德本性。在这些原则中,老子要求人过一种十度。或节制的生活。脑子没有直接使用节制或适度的概念,但它有去甚或去泰的说法,这就要求不要过度或过分。毛主席说艰苦朴素,生活中常穿旧补衣服。它十分符合节制或十度的开脸。人的生活愿望无穷无尽,愿望的满足不是愿望的减少,而是增长。而是常常愿望的扩大和无休止的追逐,是人的身心疲惫不堪,不得安定。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贪官贪得无厌的原因呢?因此,以前提倡干部要政治学习的重要性。

老子观察到上层社会或贵族阶层生活富裕奢侈,他们拼命的消费或享用着一切,到了今天非常奢侈。《道德经》第53章描述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人不知生命机体的可承受性,不知身心需要宁静,过度的消费,过度的竞逐,生命的机能和身心的平衡就要被破坏。老子以朗朗上口的句式告诫说,五声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妨。(第十二章),目不暇接的华丽色彩,整耳欲聋的激昂旋律,应有尽有的美味儿佳肴,竞奔追逐的射击,令人垂涎三尺的财物和珠宝,我们看看美国的来头计划,就是用这种方式来麻痹中国人。毒害青年一代,不思进步,追求享乐。

在老子看来,都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必须加以节制。在老子看来,合理的养生之道,是善于使用美好的事物,要避免对事物的过度使用,避免产生有害的结果。适度或节制的生活,不仅体现在合理的使用生活资源或消费上,也体现在善于吸取身心的精力,使生命处于旺盛或饱满的状态。

《道德经》第59章有一个称之为“啬”的概念,他的意思是爱惜或蓄养,要爱惜自己的身心。要有节制的生活。在老子看来,治理国家或修身养生,没有比珍惜或保存自己的精力更好的方法了。只要奉行或实践它,国家可以长治久安,人能够长寿不老。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但一些人不懂得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常常不节制。常常熬夜,过度的消耗自己的身心,结果萎靡不振,未老先衰,容易发怒。人们只知道储存或深藏财物,却忽略了蓄养精力。人们不仅透支金钱,更透支自己的生命。得不尝失。

老子以必然性的法则断定说,圣爱必大费。《道德经》第四十四章,难道不是吗?过度的迷恋就一定要有巨大的耗费。在名利与生命、生命与财物得到与失去之间,人们失去了判断力,不知道轻重缓急,被物质所奴役,老子质问说:名与身货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过度或过分的占有消耗,源于人的生活欲求的无限性或不知足,这同人在所有方面的有限性极其不对称。庄子也意识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同知识的无限性及其不对称。这种有限性同知识的无限性不对称。他感叹说,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老子的教导让我们“学会放弃”。如果想无休止,无止境的的拥有,我们什么也不能拥有。如果要贪得无厌地拥有,我们可能会失去更多。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多藏必厚亡”看看已经抓到的贪污犯,财物没收了,也就一无所有,身败名裂!

老子不是占有论者,他教导人们要给予,不要索取。这和毛泽东思想的《为人民服务》意思相同。他还使用了一个反常的逻辑,叫做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就越多。圣人就懂得这一逻辑,圣人不疾,给以为人,己愈有,给予人多,自己获得越多。这就是利他思想。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