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真题加解析 高考理科化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常温下,23g NO2含有NA个氧原子

B.标准状况下,NA个SO3分子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C.NA个H2SO4分子和NA个H3PO4分子中所含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D.标准状况下, 11.2 L Cl2通入足量的石灰乳中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标况下,SO3是固体,故错;C项:应为1:3,故错;D项:Cl2发生歧化反应,应转移电子数为0.5NA,故错。故选A。

考点:阿佛加德罗常数的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主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计算。

2.某研究小组利用电化学方法处理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含H2S的废气。基本工艺是将H2S通入FeCl3溶液中,过滤后将滤液加入电解槽中电解,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高考化学真题加解析 高考理科化学练习题(1)

【解析】

试题分析:A、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直接分液,A错误;B、氯气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分液,应该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B错误;C、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分液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可以做喷泉实验,C正确;D、收集氨气时不能用木塞塞住试管口,应该塞一团棉花,D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4.一定量的锌与100mL18.5mol•L﹣1的浓H2SO4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气体33.6L.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L,测得溶液中c(H )=0.1mol•L﹣1.则生成的气体中SO2和H2的体积比为(  )

A. 1:2 B. 2:1 C. 1:4 D. 4:1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锌与浓硫酸发生:Zn 2H2SO4=ZnSO4 SO2↑ 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浓度降低,发生:Zn H2SO4=ZnSO4 H2↑,生成气体为SO2和H2的混合物,物质的量为

=1.5mol,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为:n(H2SO4)剩=

×1L×0.1mol/L=0.05mol,

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为:n(H2SO4)消耗=0.1L×18.5mol/L﹣0.05mol=1.8mol,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解:n(H2SO4)浓=0.1L×18.5mol/L=1.85mol,

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为:n(H2SO4)剩=

×1L×0.1mol/L=0.05mol,

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为:n(H2SO4)消耗=1.85mol﹣0.05mol=1.8mol,

锌与浓硫酸发生:Zn 2H2SO4=ZnSO4 SO2↑ 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浓度降低,发生:Zn H2SO4=ZnSO4 H2↑,

生成气体为SO2和H2的混合物,物质的量为

=1.5mol,

设混合物气体中含有xmolSO2,ymolH2,

Zn 2H2SO4=ZnSO4 SO2↑ H2O

2xmol xmol

Zn H2SO4=ZnSO4 H2↑

ymol ymol

则有x y=1.5

2x=y=1.8

解之得:x=0.3,y=1.2

所以n(SO2):n(H2)=x:y=0.3:1.2=1:4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注意以下几点:①浓硫酸与锌反应生成SO2,②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降低,与锌反应生成H2,③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利用守恒的方法列式计算

5.(2014•泰安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与果糖、淀粉与纤维素均互为同分异构体

B.油脂在酸的催化作用下可发生水解,工业上利用该反应生产肥皂

C.甲烷、苯、乙酸和乙酸乙酯都可发生取代反应

D.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Na2SO4或CuSO4溶液均可使蛋白质盐析而分离提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淀粉和纤维素的聚合度n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B、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成为皂化反应;

C、甲烷、苯、乙酸和乙酸乙酯均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D、浓的Na2SO4或可以使蛋白质发生盐析,CuSO4溶液可以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解:A、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淀粉和纤维素的聚合度n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

B、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成为皂化反应,故B错误;

C、甲烷、苯、乙酸和乙酸乙酯均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故C正确;

D、盐析一般是指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而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的过程,浓的Na2SO4或可以使蛋白质发生盐析,CuSO4溶液可以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性质,注意盐析和变性的条件和区别,难度不大.

6.下列电解质溶液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同浓度、同体积的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7

B.在含有BaSO4沉淀的溶液中加入Na2SO4固体,c(Ba2+)增大

C.含1 mol KOH的溶液与1 mol CO2完全反应后,溶液中c(K+)= c(HCO3-)

D.在CH3COONa溶液中加入适量CH3COOH,可使

c(Na+)= c(CH3COO-)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同浓度、同体积的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不一定等于7,如同浓度、同体积的氢氧化钠和硫酸混合后,PH<7,A错误;B、加入Na2SO4固体,硫酸根离子浓度增大,由于溶度积常数不变,故钡离子浓度减小,B错误;C、含1 mol KOH的溶液与1 mol CO2完全反应后,生成NaHCO3,但HCO3-发生水解,则c(K+)> c(HCO3-),C错误;D、CH3COONa溶液呈碱性,加入适量CH3COOH,使溶液呈中性时,根据电荷守恒可使

c(Na+)= c(CH3COO-),D正确。答案选D。

考点:电解质溶液

7.在下列给定条件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粒子组是

A.能使pH试纸呈红色的溶液:Na+、NH4 、I-、NO3-

B.常温下,K/c(H )=0.001 mol·L-1的溶液:Na+、K+、SiO32-、NO3-

C.水电离的c(H+)水=1.0×10 -13mol·L-1溶液中:AlO2-、K+、SO42-、Br-

D.与铝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的溶液:Na+、K+、NH4 、NO3-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在酸性条件下I-、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C项溶液可能为酸性或碱性,当溶液为酸性时,AlO2-不能大量存在;D项能与铝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可能为酸性或碱性,当为酸性时因为存在NO3-,不能产生氢气,当溶液为碱性时NH4 不能大量存在。

考点:离子共存问题。

8.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活中常用的塑料制品及橡胶制品都为高分子材料

B.向牛奶中加入果汁会产生沉淀,这是因为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节日焰火是某些金属元素焰色反应所呈现出来的色彩

D.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塑料和橡胶都是高分子聚合物,属于高分子材料,故A正确;B、因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加入果汁能使蛋白质凝聚而沉淀,且牛奶不是酸,则不是酸碱之间的反应,故B错误;C、焰色反应为某些金属元素的性质,则节日燃放的焰火是某些金属元素焰色反应所呈现出来的色彩,故C正确;D、浓盐酸易挥发,HCl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现象为冒白烟,因此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故D正确;故选B。

考点:考查了焰色反应;合成材料;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相关知识。

9.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1.8 g2H2O所含中子总数为NA

B.1L1mol/L的甲醇水溶液中含有氢原子总数为4NA

C.12g石墨和C60的混合物中质子总数为6NA

D.反应KIO3 6HI=KI 3H2O 3I2中,生成1 mol I2转移电子的总数为2NA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1.8g重水的物质的量为0.09mol,0.09mol重水中含有0.9mol电子,含有的电子数为0.9NA,故A错误;B、水中含有氢原子,含有的氢原子总数大于4NA,故B错误;C、12g石墨和C60的混合物中含有12gC,含有1mol碳原子,1molC中含有6mol质子,含有的质子总数为6NA,故C正确;D、在反应KIO3 6HI═KI 3I2 3H2O中,碘元素化合价 5价和-1价变化为0价,电子转移5mol,生成3mol碘单质,每生成3mol I2转移的电子数为5NA,故D错误;故选C。

【考点定位】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分析应用,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计算,物质结构分析判断,掌握基础是关键。顺利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是:一方面要仔细审题,注意关键字词,熟悉常见的“陷阱”;另一方面是要把各种量转化为物质的量,以此为中心进行计算。该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是:①只给出物质的体积,而不指明物质的状态,或者标准状况下物质的状态不为气体,所以求解时,一要看是否为标准状况下,不为标准状况无法直接用22.4 L·mol-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求n;二要看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是否为气态,若不为气态也无法由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求得n;②要求对物质的微观构成要非常熟悉。

10.下列选项中,为完成相应实验,所用仪器或相关操作合理的是

高考化学真题加解析 高考理科化学练习题(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海水淡化,利用水的沸点低,选择蒸馏法,而图中冷水的方向不合理,应下进上出,故A错误;B、酸应用酸式滴定管,不能用碱式滴定管,故B错误;C、苯的密度比水小,应从上口倒出,故C错误;D、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中的溶解度较小,且碳酸钠能吸收乙酸和乙醇,故D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基础实验操作,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为高频考点,注意把握实验的方法、步骤和使用的仪器,注重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对实验方案的正确与错误、严密与不严密、准确与不准确做出判断,要考虑是否完全合理、有无干扰现象、经济上是否合算和对环境有无污染等。

11.某模拟“人工树叶”电化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能将H2O和CO2转化为O2和燃料(C3H8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高考化学真题加解析 高考理科化学练习题(3)

A.该装置将光能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该装置工作时,H 从a极区向b极区迁移

C.每还原44g CO2,理论上可生成33.6LO2,

D.b电极的反应为:3CO2 18H -18e-=C3H8O 5H2O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该装置是电解池装置,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该装置将光能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正确;B、a与电源正极相连,所以a是阳极,而电解池中氢离子向阴极移动,所以H 从阳极a极区向阴极b极区迁移,故B正确;C、未注明气体存在的状态是否是标准状况,无法确定生成O2的体积,故C错误;D、b与电源负极相连,所以b是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3CO2 18H 18e-=C3H8O 5H2O,故D正确;故选C。

【考点定位】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电化学的相关知识,学生要清楚电解池的反应原理,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极发生氧化反应,以及离子的移动方向就可以迅速解题。本题看似陌生度较高,但考查的原理较为简单,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训练,克服考试时的不适应引起的紧张情绪的影响。

12.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中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①H2CO3、②Na2CO3、③NaHCO3、④(NH4)2CO3:其中c(CO32-)的大小关系为:②>④>③>①

B.pH=2 的H2C2O4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c(Na ) c(H )=c(OH-) c(HC2O4-) c(C2O42-)

C.向0.2 mol•L-1NaHCO3 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 mol•L-1NaOH 溶液:c(CO32-)>c(HCO3-)>c(OH-)>c(H )

D.常温下,同浓度的CH3COONa与CH3COOH 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7:c(CH3COOH) c(OH-)>c(Na ) c(H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①中电解质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很小;②、③、④中电解质是强电解质,但CO32-水解程度大于HCO3-,HCO3-电离程度较小,HCO3-和铵根离子相互促进水解,所以溶液中c(CO32-)的大小关系为:②>④>③>①,故A正确;B、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电荷守恒,根据电荷守恒得c(Na ) c(H )=c(OH-) c(HC2O4-) 2c(C2O42-),故B错误;C、向0.2 mol•L-1NaHCO3 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 mol•L-1NaOH 溶液,溶液中溶质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NaHCO3,CO32-水解程度大于HCO3-,二者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但水解程度都较小,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c(HCO3-)>c(CO32-)>c(OH-)>c(H ),故C错误;D、常温下,同浓度的CH3COONa 与CH3COOH 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7,说明CH3COONa的水解程度小于CH3COOH电离程度,根据电荷守恒得c(CH3COO-) c(OH-)=c(Na ) c(H ),因为CH3COONa的水解程度小于CH3COOH电离程度,所以c(CH3COOH) c(OH-)<c(Na ) c(H ),故D错误;故选A。

【考点定位】考查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为高频考点,明确溶液中溶质及其性质是解本题关键,知道常见盐类水解、弱电解质电离特点,知道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的运用,易错选项是D,常温下,同浓度的CH3COONa 与CH3COOH 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7,说明CH3COONa的水解程度小于CH3COOH电离程度,再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判断。

13.短周期主族元素X、Y、Z、R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核电荷数之和为36;X、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Y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R原子的质子数是Y原子质子数的两倍.下列有关这四种元素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R的氢化物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更高

B.X与Z组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呈碱性

C.只有Y元素存在同素异形体

D.X、Y、Z、R形成简单离子的半径依次增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R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核电荷数之和为36;X、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Y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R原子的质子数是Y原子质子数的两倍,由原子序数关系可知X、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应为2,Y的次外层电子数为2,则X为H元素,Z为Na元素,Y为O元素,R为S元素。A、Y为O元素,对应的氢化物含有氢键,沸点较高,故A错误;B、X与Z组成的化合物为NaH,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故B正确;C、S元素存在同素异形体,如单斜硫等,故C错误;D、O、Na对应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D错误;故选B。

考点:考查了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1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ΔH的绝对值均正确)

A.C2H5OH(l)+3O2(g)===2CO2(g)+3H2O(g) ΔH=-1367.0 kJ/mol(燃烧热)

B.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中和热)

C.S(s)+O2(g)===2SO2(g) ΔH=-296.8 kJ/mol(反应热)

D.2NO2===O2+2NO ΔH=+116.2 kJ/mol(反应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燃烧热要求可燃物的物质的量必须为1mol,得到的氧化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H2O的状态必须为液态,故A错;B、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H应小于0,故B错;C、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明了物质的聚集状态、△H的正负号、数值、单位,故C正确;D、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注明物质在反应时的状态,故D错;故选C。

【考点定位】考查热化学方程式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燃烧热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重在搞清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需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H的正负号、数值、单位,燃烧热抓住1mol可燃物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中和热抓住生成1mol水。

【答案】C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