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职谈心经(心经的独特心法)

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

但有些风雨过后,见到的不是彩虹,而是伤痕累累,最典型的就是领导的打击。

比如,2019年,南京邮电大学一名研究生,不堪导师的长期辱骂,最后在实验室自焚。

当然,这里的“领导”不一定指老师、上司和长辈,也可能是比较强势的同龄人。

比如,“北大女生包某自杀事件”,“翟某某逼死程序员丈夫事件”,这类PUA事件也符合被领导打击的逻辑。

副职谈心经(心经的独特心法)(1)

领导的杀伤力为什么那么大?

因为名正言顺,明明是你错了,你怎么反驳?好像不能反驳。

因为积极上进,错了就要长记性,顺便也会记住难受的情绪,好像不能忘怀。

因为谨小慎微,出了错就怕再出错,于是越来越谨慎,甚至有点强迫症。

因为自我反省,如果被领导多批评多次,自己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点抑郁。

由此可见,除了领导有意无意的伤害,我们的良好习惯也放大了这种伤害的效果。

与此同时,“教师不得打击、辱骂学生”,“家长要善于鼓励孩子”,早期的温暖环境对你百般呵护。

但等你成年以后,却没有多少人会在乎你的感受,这种反差也会加剧我们的痛感。

怎么办呢?

其实,这种事情古已有之,早就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在古代,伴君如伴虎,被皇帝打击的士大夫,比你的处境还要恶劣。

他们很多人出生名门,也算是人中龙凤,但依然会被皇帝和奸臣敲打,一不小心就贬到穷山僻壤,甚至还会有性命之忧。

他们是怎么调整心态的呢?

主要靠佛学修炼,这也让佛学在中国落地生根。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部最流行的佛经--《心经》。

很多儒生和百姓,都是靠抄写和诵读这部经,来锻炼内心,消解痛苦。

这也成就了书法界的一道奇观,尤其是唐朝以来,留下了大量的《心经》书法作品,价值连城。

但我们在乎的,不是它的艺术价值,而是它的思想价值。

这张旧船票,还能否解决现代人的新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

甚至可以说,只有读懂了《心经》,我们才能掌握最合适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理调节方法,从而轻松化解领导打击带来的伤痛。

副职谈心经(心经的独特心法)(2)

1、最符合中国人的心法

古人的心理问题,一般都是靠宗教人士来解决的,东西方皆如此,但方式不同。

西方主要是靠教堂来解决,比如集体祷告、个人祈祷、找个神父忏悔。

比如,《非诚勿扰》里面,葛优去找神父忏悔,由于内容太多直接把神父搞崩溃了。

神父跟葛优的朋友抱怨:我们教堂太小,容不下他这么多罪恶。

找神父忏悔或告解,发展到现代,就衍生出心理咨询的形式,只不过神父变成了心理医生或咨询师。

但这是西方的主流心理调节法,不是中国的。

中国古人的心理调节,主要靠自我修炼,其他人只是辅导。

我们虽然也有僧侣和道士,但他们主要负责启发和传授经验,不负责解决具体问题。

悟与不悟,取决于你自己。

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基因,我们仍然不习惯心理咨询,而喜欢自我探索。

《心经》就是这样一部帮助你自我探索的书,最流行的是唐玄奘的版本,只有短短260个字。

这么一点内容,怎么可能解决心理问题?

那你要看它是怎么诞生的。

唐贞观23年,唐太宗身体每况愈下,而且常做噩梦,于是他把玄奘法师请到身边。

玄奘法师也尽心尽力,每日向唐太宗传授佛法,但佛法博大精深,皇帝难以消化,时间也不允许。

玄奘法师就想到了梵文的《心经》,它虽然叫经,但其实是一本大部头佛经的浓缩版。

于是,玄奘法师连夜将其翻译出来,该经书短小精悍,而且朗朗上口。

第二天,玄奘法师呈上翻译好《心经》,为唐太宗诵读讲解。

唐太宗听完之后,老泪纵横,他在想什么,没有人知道。

不管如何,唐太宗慢慢冷静下来,三天后平静离开。

唐玄奘也因此得到了唐中宗的嘉奖,他翻译的《心经》也逐渐扩散到民间,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副职谈心经(心经的独特心法)(3)

由此可见,《心经》原本就是为调节心态而生的。

有人就有疑问了:唐太宗一代雄主,打遍天下无敌手,还被尊为天可汗,已经是最大的领导了,怎么还会郁闷?

其实很简单,皇帝是人不是神,也有属于他的烦恼。

比如,魏征就能让他火冒三丈,还不能杀,即使贵为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

再比如,战功赫赫也不能挽救身体衰老,荣华富贵最后什么都带不走,谁不想再活五百年?

他的领导也许是民心,也许是子孙,也许是身体,也许是上天。

既然唐太宗都有烦恼,文人士大夫就不会少,底层百姓的就更多。

既然有这么个好药方,大家当然都想得着,《心经》就这样慢慢就传开了。

好,就算你是为调节内心而生,皇帝老子也用你,但也不能证明你有效啊!

对,这就是《心经》的方式。

它只负责启发,悟与不悟,有效还是无效,全看你自己。

比如,苏东坡与佛印禅师同游灵隐寺,他们来到观音像前。

望着观音菩萨的塑像,苏东坡突发奇想:“凡夫拿着念珠是为了念诵观音,怎么观音菩萨也拿着念珠,她是为念谁?”

佛印禅师解答:“念诵观音”。

苏东坡疑惑:“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念诵观音?”

佛印禅师回应:“因为她比谁都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这就是中国人的教育办法,特别强调悟性。

听起来好像是推卸责任,但这是符合实际。

别人能教你一套剑法,但你能不能使用,取决你自己。

你是核心,剑法是辅助的。

那么,剑法本身有没有问题呢?

也有,那就是年代久远,它可能太难懂了。

副职谈心经(心经的独特心法)(4)

2、最难懂的背景

《心经》难懂吗?

难懂。

最难懂的是它的背景,主要有三个,需要提前交代一下。

第一,难懂的神话人物

《心经》原本有多个版本,光主流的就有七个,只不过玄奘法师的最有名,是最简洁的版本,把故事背景都省掉了,上来就是直接对话,朗朗上口。

你看冯小刚拍的《唐山大地震》,片尾曲就是王菲演唱的《心经》,天籁之音,让人平静。

意境是有了,但理解还是有难度,因此我们需要还原一些故事背景。

综合多个版本看,整部《心经》其实就是观世音菩萨(也称观自在菩萨)和舍利弗(也称舍利子)的对话,佛陀释迦摩尼也在现场。

观世音菩萨我们熟,每年暑假的《西游记》里都有,满脸慈悲,和蔼可亲,拿着个净瓶飞来飞去,随时准备救苦救难,是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菩萨,没有之一。

舍利弗我们可能有点印象,一个是他的出生地——那烂陀,对,就是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那个地方,那里建了一座当时最有名的佛学院——那烂陀寺。

另一个是他的工作成果,如果大家读过《金刚经》或了解一点佛陀的经历,就知道佛陀经常在一个叫“孤独园”的地方讲课,这个园子谁设计和监工的?就是这位舍利弗,说明他非常能干,而且深得佛陀信任。

其实,舍利弗是佛陀的大弟子,也是佛陀最为称赞的弟子,被称为“智慧第一”,其地位相当于孔子门下的颜回,其结果也类似颜回,都早于老师去世。

之所以说《心经》是神话,是因为对话的主角穿越了时空。

观世音菩萨在佛陀出生前早已圆寂,而舍利弗是佛陀的亲授弟子,两人都不在一个时代,怎么可能直接对话呢?

但作为神话,他们可以。

知道了这个秘密,很多同学就疑惑了: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能够当真吗?能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吗?

这个其实不用担心,牛顿的三大定律是在假设中推演出来的,西方经济学也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只要逻辑自洽,道理能在现实中验证,那就能拿来解决真问题。

我们要关心的是这个道理,而非神话。

更何况虽然说是神话,但也并非完全是神话。

副职谈心经(心经的独特心法)(5)

第二,难懂的隐喻。

所有的神话,都是隐喻。

隐喻有两个特点:

一是有启发,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启发,因此应用范围广,而且长久不衰,比如我们常用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原本是寓言故事,但至今依然有价值;

二是有韵味,表达含蓄,值得反复回味,百读不厌,但也会因为藏得太深,而难以理解,举两个例子说明。

第一个例子,日本有个英语老师问学生:英文的“I love you”,在日文语境下该怎么翻译?

学生们都是直译:我爱你。

但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今晚的月色真美。

前者直接明了,但后者含蓄有韵味,这就是东方式的语言。

第二个例子,有人问禅宗六祖惠能:我常听人说,只要口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事是真的吗?

惠能回答:这种说法出自释迦摩尼佛,是用来启发凡夫的。经文中也明确记载,那地方距离我们这里有十万八千里。

惠能解释道:但这只是表面意思,如果迷茫,人就身处东方秽土;如果开悟,处处都是极乐世界。

惠能接着说:如何才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呢?先除去十大恶念,就是走了十万里;再除掉八大邪见,就是又过了八千里。

你看,因为藏得太深,人们就会误解佛陀的本意。

那么,《心经》里面有什么隐喻呢?

最大的隐喻,就是前面的两个角色:观世音菩萨(也称观自在菩萨)和舍利弗(也称舍利子)。

观世音菩萨有什么特点?

千手千眼、万千化身,我记得有一年春晚的舞蹈《千手观音》,十分震撼,那就是她的民间形象。

除此以外,还有“救苦救难、有求必应”的特点。

于是,就有人疑惑了:我在人间受苦的时候,菩萨在哪里?说好的“有求必应”,怎么没来救我呢?

我的答案是:你在人间受苦的时候,菩萨就在地狱。

因为菩萨只是隐喻,她是每个人的潜意识。

为什么“千手千眼、万千化身”?

因为你的千万次动手,都是她的触动;你的千万次观看,都是她的感知。

为什么“救苦救难、有求必应”?

因为你的苦难,就是她的感受;你的所求,就是她的反应。

为什么叫“观世音、观自在”?

因为你对世界的感受,你对自己的感受,都是她的感受。

再比如,《心经》开头第一句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为什么用一个“照”字?

因为你内心通透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就如同阳光照亮了内心。

在这种境界下,你当然没有了苦恼。

那么,舍利弗又是谁呢?

就是那个聪明能干的你,也就是你的显意识。

无论是做题还是做设计,无论是看小说还是看佛经,靠的都是他。

但我们都知道,显意识能告诉我们理性做事方法,但不能告诉我们如何调节情绪。

怎么办呢?

我们需要潜意识和显意识对话,只有他们达成一致了,你才能内心通畅、知行合一。

比如,你说你想开心一点,不想糟糕的事,但是你做不到,为什么?因为只有显意识表态了,潜意识并没点头,你就自然做不到。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问你:什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是“随心所欲,想干啥都不会破坏规矩”;而是“根据潜意识的需求来,也不会超越规矩”。

比如,你在路上开车,突然前面跳出一只小狗,你就会马上踩刹车,可能一秒都不到。

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就是你在开车这件事上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靠的就是你的观音菩萨。

你看,一千多年前的《心经》,对心理的认识是很先进的,而且定位也更高。

副职谈心经(心经的独特心法)(6)

第三,难懂的定位。

《心经》绝非普通心法,它的定位不一般。

先普及一下佛学的基本概念:罗汉、菩萨和佛,原本是梵文的音译。

罗汉的本义是自觉者,即自己已经觉悟的人,相当于三好学生;

菩萨的本义是觉他者,即还能让他人觉悟的人,相当于特级教师;

佛的本义是觉行圆满者,即觉悟和修行彻底圆满的人,相当于教育家。

然后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舍利弗相当于三好学生,观世音菩萨相当于特级教师,《心经》讲的是菩萨道,也就是:特级教师的心法。

掌握了特级教师的心法,有什么好处呢?

你从就能解决自己和别人的情绪问题,而且一通百通。

这么大的好处,谁不想要?

只不过,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罗汉和菩萨,看起来就是个级别问题,其实是个类别问题。

根据前面的隐喻,罗汉其实代表显意识,而菩萨代表潜意识。

前者是知识和理解层面,后者是习惯和习性层面。

比如,你家小孩做作业很粗心。

你就会说:你细心一点嘛。

你说的也对,他也听懂了,但不解决问题。

他的罗汉也知道要细心,但是他的菩萨没养成细心的习惯,你让他咋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练呗,次数多了就自然会了。

为什么《心经》很短,含义也不复杂,但很多人会读无数遍?

因为需要练。

因此,《心经》的定位,其实不是让你成为菩萨,而是训练你的菩萨。

你的菩萨一直都在,只是需要不断练习。

练习什么?

《心经》的方法论。

副职谈心经(心经的独特心法)(7)

3、《心经》的方法论

如何搞懂《心经》的方法论?

套用我们都熟悉的那个段子: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

三步。

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

第二步,把大象放进去;

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心经》的方法论也分为三步:

第一步,把思维打开

《心经》的第一步就是五蕴皆空。

哪五蕴?

色、受、识、想、行。

我们都熟悉的是“色就是空”,其实“受识想行”也是空。

不知道大家看出来了没有?我更改了一个顺序,主要是为了方便解释。

都是陌生词汇,太难理解了,逐个解释也太枯燥了,我通过方便理解的顺序串起来讲。

大家多少总了解点人工智能吧?

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的思维能力,包括感知、决策以及行动这三部分,其实也是三个步骤。

其中,感知是感和知的组合,即接受和识别,其实是两步。接受到的不一定能识别,比如我们的眼睛接受到了红外线,但是我们看不见,因为我们眼睛没有识别红外线的能力,但蛇的眼睛可以。

因此,人工智能和人脑的思维能力,其实可以分为四部分,也是四步:接受-识别-决策-行动。

除了我们的思维能力,还应该有思维的对象,也就是外界的物质信息,比如物质的图像、声音、温度、味道等等。

我们的思维能力加上外界物质信息,合起来就是五个部分:信息-接受-识别-决策-行动。

色、受、识、想、行,就类似信息(或信息刺激)、接受、识别、决策(或思考)、行动(或反射)。

那么,什么是空?

《心经》上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很多人都误解了,说空是世界的本质,因为永恒存在、永恒清净、永恒不变,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而我要说的是,空只是客观看待世界的手段,看待世界没有偏见,甚至超越是非判断。

什么叫不生不灭?

是不去判断生,固然也不认为是灭。

同样,不作污垢和清净的判断,也不作增和减的判断。

太难理解了,我们举个例子。

香港有一部经典电影,大家可能不熟悉,叫《空山灵雨》。

这部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武侠电影,比如《藏龙卧虎》。

《空山灵雨》里面有个桥段:

老主持即将圆寂,想选一个接班人,就想考考三个弟子,让他们各打一桶清水来。

大徒弟和自己的小弟,在河边打了一桶水,然后把脏东西舀出来;

二徒弟和自己的小弟,用瓢在河边舀水,然后用布过滤后,倒进水桶;

只有三徒弟是一个人去打水,他随便打了一桶水,然后盘腿而坐,心如止水。

立意高下,当下立判。

只有三徒弟做到了“不垢不净”。

禅意太深?那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但含义并非真了解。

有一天,佛印禅师教苏东坡坐禅。

苏东坡突然发问:禅师,您看我的姿势,怎么样?

佛印心平气和答:像一尊佛。

看苏东坡很开心,佛印也问:居士,您看我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讥讽道:像一坨牛粪。

佛印听了,也很开心。

回家后,苏东坡将这段斗法的经历,得意地告诉了苏小妹。

苏小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佛;而你心中有牛粪,所以你看他像牛粪。

正因为苏小妹的点评,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观点。

其实哪是这回事,佛印为什么开心?

因为佛印超越了是非判断,自己的潜意识知道,自己不在乎像佛还是像牛粪。

佛印做到了“不垢不净”。

我们再结合五蕴,举一个例子。

比如,领导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一般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

那是否定信息,而且当面刺激我,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又被骂了怎么办,算了忍着吧。

当然,实际过程比这个短,你可能感觉不到这个过程,但潜意识已经伤痛了,所以你只感觉自己不舒服。

如果你五蕴皆空,思维过程就是这样的:

那仅仅是句评价,只是当面反馈给我,笨和聪明没有区别也不是重点,错了就改,眼下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你看,这个思维过程,就平缓很多,没有无效的损耗。

比如,有很多朋友在网上问:我如何变得沉稳,处变不惊?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你思维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超越是非判断。

超越之后干什么呢?把精力放在事情的重点上。

你看,超越或空只是手段,如何解决问题才是目的。

如果把空当目的,那就是假佛系,就是阿Q式的自我欺骗。

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在乎,也不解决实际问题,还自得其乐。

这样的人生,与咸鱼有什么区别?

因此,最好的修行就在人间。

我们需要不是远离琐事麻烦事,而是通过超越是非判断来打开思维,然后根据事物的本质来解决问题。

任何时候,你最大的障碍,永远是你自己。

副职谈心经(心经的独特心法)(8)

第二步,把杂念清空。

一米宽的木板,如果放在地上,你走来走去,没什么问题。

如果把它放在两座高楼之间,你就走不下去。

为什么?

因为分别心,佛家管这个叫杂念。

比如,俄国作家契科夫有一篇短篇小说,叫《小公务员之死》。

讲的就是一个小公务员,在戏院看戏的时候,一个喷嚏把唾沫星子溅到了将军的光头上。

然后,他就胡思乱想,这个将军要对我怎么样?可能会怎么处理我?

最后活活把自己吓死了。

这就是杂念太多,增加心理上的内耗,最后不堪重负。

而《心经》的第二部分,一开头就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

什么意思?

就是要把你显意识知道的概念,都去除掉。

那玩意是拐杖,需要的时候才用,不需要的时候就不要想。

有句话不是说嘛,如果你手中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什么都像是钉子。

再结合实际例子。

比如,你高考考砸了,进入了一所很不怎么样的大学,你怎么调整心态?

清空自己的杂念,尤其是偏见。

学校不好,人生就完了吗?

不是啊。

人家马未都也没上过大学,也很有学问,而且很有成就。

因此,需要把大学的好坏清空,把精力放在能力提升上。

毛主席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其实也是个意思。

副职谈心经(心经的独特心法)(9)

第三步,迈开腿。

心经的最后部分,很多人没看懂。

我最开始还以为是《聪明的一休》的歌词,看起来像“咯叽,咯叽,咯叽咯叽”。

其实它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因为是梵文咒语的音译,据说有法力,所以不翻译。

其实这哪是咒语,分明是催促你行动的号角。

方法论再好,如果没有行动,一切都等于零。

那怎么行动呢?

就在眼前的小事上就开始。

比如,你坐地铁的时候,看到一个姑娘,长的比你漂亮,年纪轻轻就挽着一个LV包包。

你什么都没说,但你的潜意识可能翻起嫉妒心,凭什么呀?老娘这么辛苦,你咋这么轻松?

心态就不平衡了,怎么办?

赶紧练习起来:色即是空,不垢不净,不好不坏。

然后想想眼前的还有什么事,重点是什么,该怎么办。

这才是《心经》的落脚点,赶紧迈开腿,行动起来。

副职谈心经(心经的独特心法)(10)

4、结语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在想,能不能在十五岁就开始练。

怎么练?

从小就关照自己的“菩萨”,修炼内心、知行合一,这不是迷信,而是东方智慧的结晶。

《心经》不是心法,而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在集体主义下平衡心态的基因。

也许有一天,古代士大夫心平气和、处变不惊的民族性格,又回来了。

也许,自在而洒脱的大智慧,从来都不在我们的彼岸,而就在我们的骨髓里。

你觉得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