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电影细节(追捕显影的老导演困境)

1946年出生的吴宇森已经71岁。七十耳顺,但估计听到新作《追捕》上映面临的窘境,他心里也很难平静下来。相比于口碑塌陷,作为一个商业类型片导演,票房不振或许是更加难以接受的一件事。

12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电影细节(追捕显影的老导演困境)(1)

文艺片票房失利,还可以说本就不为票房而生;商业片丢了票房阵地似乎就只能满盘皆输——更可况口碑也是扑到了家。陆川可以凭借《九层妖塔》翻身,吴宇森却没能用《追捕》扭转《太平轮》以来的颓势。

12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电影细节(追捕显影的老导演困境)(2)

从《赤壁》开始,吴宇森就开始展现自己对于史诗大片的狂热和迷恋。《赤壁》是古装史诗,《太平轮》是现代史诗,包括他一直念叨的《飞虎队》,是战争史诗。

而好莱坞的历练让他对于跨文化传播有一套自己的理解:《赤壁》对标的是《特洛伊》,故事也改成了西方人更容易理解的“一个女人引发的战争”;《太平轮》表面像是中国版《泰坦尼克号》,但根据吴宇森个人采访,他更欣赏的其实是大卫·里恩的《日瓦戈医生》,因此电影更关注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变化,而不仅仅是一次海难事件。

12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电影细节(追捕显影的老导演困境)(3)

除此之外,吴宇森的三部电影几乎都启用了中日韩三国明星,主打东亚文化圈市场。这种野心,也就陈凯歌在《无极》中有过尝试。问题在于,当你的创作无法满足核心区域观众的需求,文化输出的可能就微乎其微。像《卧虎藏龙》这种“墙外开花墙内香”的例外实在少见。

《太平轮》的“沉没”让吴宇森终止了对史诗大片的迷恋,他重返自己最拿手的硬汉动作片,翻拍高仓健主演的《追捕》。在新版《追捕》中,吴宇森招牌式“子弹芭蕾”的动作设计、白里透红的暴力美学、迎空而跃的白鸽……但这挡不住电影的平庸和乏味。

12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电影细节(追捕显影的老导演困境)(4)

当下的犯罪动作片,要么走写实路线,以韩国电影《杀人回忆》为代表的探讨犯罪与社会、时代的关系;要么走传奇路线,最好把故事搬到国外,复制好莱坞类型片的经验,把戏剧冲突拍到极致,如《杀破狼2》《战狼2》《唐人街探案》。

前一种电影赢得口碑,后一种电影赢得票房。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由年轻导演创作。作为一名40后,吴宇森显然已经无法和80后、90后产生共振。

老导演的局限在于“文明”的冲突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老去的岂止吴宇森。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曾经是中国电影导演权力榜的三巨头,如今,也随着时代的变化重新归置自己的位置。

冯小刚的《芳华》在经历了调挡之后杀进贺岁档,将于12月15日上映;一周后陈凯歌的《妖猫传》也紧跟其后。作为主演的黄轩,将上演自己打自己的好戏。而张艺谋在《长城》之后,又开启了三国题材的《影》。

12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电影细节(追捕显影的老导演困境)(5)

中国电影市场的膨胀改变了以往的游戏规则,这让不少老导演无法适从。《泰囧》12亿,《捉妖记》24亿,《战狼2》56亿……如果再去和年轻导演拼票房,即便是曾经的“票房王”冯小刚也力有不逮。

冯小刚沉寂了三年才想明白。为中国电影市场试水深的接力赛已经交棒,那就回到初心:“还记得年轻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中国电影不商业的时候咱就商业点,中国电影商业了咱就文艺点”。下定决心拍严肃题材的文艺片的冯小刚,在面对市场的时候多少还是有些拧巴。《我不是潘金莲》显然没有达到他的票房预期,那《芳华》票房几何?

陈凯歌在《道士下山》里对于魔幻元素小试牛刀,《妖猫传》或许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早在《指环王》风靡全球之时,他就拍摄了《无极》,可见对于魔幻题材一直很有兴趣。但《无极》的惨案沉重,甚至一直影响到上部作品《道士下山》。《妖猫传》可以让陈凯歌摆脱“《无极》阴影”吗?

12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电影细节(追捕显影的老导演困境)(6)

在舆论场上,张艺谋和陈凯歌算是难兄难弟。陈凯歌被人质疑《霸王别姬》是其父亲代拍,《长城》更是引发“张艺谋已死”的恶评。张艺谋的《影》虽然没有公布具体信息,但从人物海报上看有黑泽明的影子。

从《道士下山》到《妖猫传》,陈凯歌从民国风情穿越回绮丽盛唐;从《长城》到《影》,张艺谋从饕餮之战转战乱世风云。陈凯歌和张艺谋经历了艺术电影海外获奖,商业电影开拓市场之后,都走向了“整理国故”的道路。

陈凯歌说要“为中国电影过工业关”,张艺谋要“中国文化借船出海”,冯小刚“中国电影商业了咱就文艺点”。曾经的三巨头都在变化中的中国电影市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像吴宇森这种有地缘隔膜的香港老导演,心往何处安放?

80岁的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火星救援》《异形:契约》依然宝刀未老,为何70岁的吴宇森就已经无法和中国观众好好说话?事实上,好莱坞在经历了黄金时代之后,也在1970年代开始了“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蜕变,导演和观众也完成了更新换代。

12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电影细节(追捕显影的老导演困境)(7)

“新好莱坞电影”背后的社会背景是欧美19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导致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这场运动的西方人,在文化观念上,大体上不会有多大的撕裂。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40年经历了西方社会几百年的变化,情况就大不一样。

张艺谋、陈凯歌因为“知青下乡”受到农业文明滋补,他们早期拍摄《红高粱》《黄土地》莫不聚焦人和土地的关系;年轻一代导演不少见证了工业文明的衰败,所以拍了一批国营工厂下岗潮的作品;而80后、90后观众则大部分生活在信息文明的社会。

吴宇森在华洋混居的香港市民社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大陆年轻观众十分割裂,这不是他一人的问题,但在他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老导演和当下的观众之间有沟——不仅是代沟,还有“文明沟”。

【文/杨文山】

The End

出品 | 北京独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监 制 | 李星文

主 编 | 杨文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