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收藏圈的真实故事(收藏圈里的感与)

大家好,我是老杨,今天咱们不谈藏品,就单纯来聊聊收藏的“心”,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咱们一起唠唠嗑。

感性和理性的话题,更多的是出现在哲学世界里,因此一听感性和理性话题,总给人一种深奥的感觉。其实,说起感性和理性,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深,如果说透了,就是再通俗不过的,即人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人性问题。

自述收藏圈的真实故事(收藏圈里的感与)(1)

感性与理性对立的话题,不仅仅出现在面对情感和生活的世界中,在古玩收藏市场也有一套感性和理性。

收藏是一种感性的爱

古玩的收藏其实最本质是人们对于玩乐的一种追求,说白了,对于大部分收藏者而言,你如果问他你为什么会收藏,得到的答案就是玩。一个“玩”字,还有多少理性可言?所以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收藏基本上是一种感性行为,对于收藏者来说,收藏一定要玩得开心,更要玩得痛快。

自述收藏圈的真实故事(收藏圈里的感与)(2)

比如看到一件康熙官窑,首先决定你是否想收藏的要件,是你是否喜欢,喜欢,就是感性的;其次你是否有买的冲动,冲动,也是感性的;第三买到手后,你在手里把玩观赏,得到的享受,又是感性的。还要说的是,收藏和“爱”是紧密联系的,对藏品的热爱构成了收藏行为的大部分动力。而爱,是不折不扣的感性事物,由此我们说收藏是一种感性的事情似乎很恰当。

人们爱收藏,面对感性而丧失理智到什么程度呢,那绝对是两个字—疯狂!经常听到圈子里传某人为收一件东西而拼得一贫如洗,如张伯驹当年典房求画的掌故,在外人听着是故事,在圈里人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那都是因为爱。

自述收藏圈的真实故事(收藏圈里的感与)(3)

没什么道理可讲,说不清因为什么,就是喜欢,就是痴迷,就是会不顾一切—这是收藏界每天都在发生的事。这些事情还不算最出格的,甚至有人为一件东西得了病甚至发了疯,“范进中举”“扬子江翻船”,大家听过,也就笑谈一回,并不足为奇。当人们对一个物件有一种追求的时候会寝食难安,天天惦记着这东西。

收藏不过是“约等于”感性

很多人对于收藏是疯狂的热爱,由此观之收藏肯定是感性的,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收藏“等于”感性?其实仔细想想,也不尽然,说严谨一些,应该是“约等于”。因为在收藏过程中,会有很多需要理性的地方。

自述收藏圈的真实故事(收藏圈里的感与)(4)

比如对收藏品的鉴定,这个环节是比买任何商品都冒险的事情,鉴定错误要导致整个收藏行动的失败,而导致鉴定失败的因素又大复杂,包括太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新手。这就要求收藏者在出现收藏冲动时,要把握住自己,理性对待,稳住神,好好看好好感觉,不能瞬间出手。

感性升华成了理性

对于鉴定的理性,还要多说几句,那就是对于新手,你就是再稳得住神,也是上当居多,因为你没有经验。圈子里常说“不用看,一眼活”,意思是这东西对不对一眼就能认出来,就像熟识的朋友,时隔多年还是能在密集的人群中一眼认出。

自述收藏圈的真实故事(收藏圈里的感与)(5)

而新手就没有这“一眼活”的功夫,这种区别,就包括了理性因素:老手对东西过手多了,也包括吃亏多了,由具体到抽象,反反复复,逐渐升华,形成经验。而取得经验的过程,按老话讲,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掺不得假,有经验就是有经验,没有就是没有,所以有人说新手“稳住神”的“标准动作”就是干脆不买,这话虽有道理,也失偏颇,不买,还玩什么呢?

其实对于新手来说,在收藏圈里吃过几次亏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谁都是在买的过程中才能获取经验,所以要我说,新手的理性不是不买,而是多逛少买,买完了要用心研究,悉心体会,心得機多了,就上升到经验,就相对更理性了。

自述收藏圈的真实故事(收藏圈里的感与)(6)

在古董中,收藏品类的不同,需要理性的成分区别很大。比如瓷器、青铜器、玉器、家具等能摸得着抓得住的东西,也就是一眼看上去好玩的东西,收藏的理性比重就小些,而请如善本、法帖、拓片、经卷,尤其如甲骨、竹简、木牍等只能眼寓,无法把玩的东西,其玩法就更趋理性,因为这类东西玩的是学养,普通人对这些东西别说鉴定,就是字都认不全,读通读懂就更难,玩心自然就被吓退了,而此道中人却能在这些破纸片破竹片的研究中找到乐趣找到惊喜,这玩的就是学问和理性。

收藏中的占有欲

关于收藏,话又回到人性上。人性中还有一种成分与理性有关,那就是占有欲。收藏是占有欲最生动的表现:只要看中了,就想要,就想据为己有,而且不想与人共享,很多藏品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往往可以把占有的欲望发挥到一种极致。

自述收藏圈的真实故事(收藏圈里的感与)(7)

讲道理来说,占有欲明明是一种纯粹的感性现象,它与理性又有何干呢?但是我们细细思考,不难发现收藏中的占有欲是感性背面的一种理性。说起收藏人们都会想到我到底喜不喜欢,想不想要这个藏品,但是丝毫没有想到玩收藏的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也有占有欲,但是他们却充满理性。与理性相关的占有欲,是收藏的另一面,那便是投资属性。

自述收藏圈的真实故事(收藏圈里的感与)(8)

投资性的占有,是通过占有藏品进而达到占有财富的目的,这种现代的有策划、有运作、有暴炒的财富占有,没有感情,没有温度,只有冷冰冰的赚钱的理性,一切围绕钱来思维,与“原生态”的收藏正好悖反。不能说这有多邪恶,但与只想着玩的收藏者却应属两个“物种”。

最原始的收藏活动,尤其如中国这种延绵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社会,几乎没有形成上规模的市场,它只是“小众”的高端玩法。当然也有藏品的物物交换、友情价让,或不得已的典当救急,但从整体上讲,它仍属于与情感相连的、与钱的关系较远的文化活动。后来出现了古董店,但那也不是典型的现代意义上的市场,与凶恶的以赚钱谋利为主轴的商业理性相比,还多着几分温情与暖意。

自述收藏圈的真实故事(收藏圈里的感与)(9)

这种古董圈里的“小农经济”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维持着。最近20多年,国际上古董投资的理念和做法以极猛的势头和中国市场接轨,使原始的感性的收藏习性被颠覆,出现了一批理性收藏者。这些收藏者包括个人和机构,共同的特点是以高价收入高端藏品,不玩只藏,目的只为在下一轮卖出赚钱。这和国际上如日本20世纪泡沫经济时期一些大公司收藏世界名画,以期待价而沽的思维是一种路数。这些收藏者对藏品不讲感情,只讲行情。

自述收藏圈的真实故事(收藏圈里的感与)(10)

他们有专业的鉴定团队,不仅鉴定真伪,也评估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那需要的是股票操盘手式的严道与理性。就像近些年中国一些顶级拍卖公司,对一些拍卖过的大价位藏品设置专人跟踪藏家,像房地产中介一样,定期向藏家通报行情,怂题说服藏家再次把该藏品投入拍卖。这就造成一些品隔几年就被拍卖一次,以至一些正直的专家为藏品(诸如数百年的书画名迹)如此频繁地晒出,在众手摩接中造成损耗而担心。不用说,这类精品绝品在每次拍卖中都会以更惊人的价位被下一家收购,以等待再下一轮的展出。

这种对藏品的市场操作,其间的各个环节都是严密的,冰冷的,理性的,其“创世纪”的价位所创造的轰动效应,恰如天体的黑洞,旋转裹挟着那些带着赚钱的“理性”而来,想一夜暴富的投资“小虾米”们像股市里的小散户一样,最终不是买错了股票,就是踏错了行情。赔钱,成了“理性”的代价。

自述收藏圈的真实故事(收藏圈里的感与)(11)

我们到底需要感性还是理性

一个古董收藏,能翻出这么多感性和理性的话题,而且这些话题我们平时没有关注,说起来又似乎有些道理,甚至有的话题还能让人陷入沉思,仔细想想这难道不正是收藏最大的魅力吗?由感性而生,但又夹杂着理性,这种理性中还有着冲动的感性,最终变成冷冰冰的“理性投资”,这就是收藏从最初到现在的变化。

自述收藏圈的真实故事(收藏圈里的感与)(12)

真正喜爱收藏品的人在圈子里往往是很“难混”的,因为这些古董痴陷得太深,就没办法自拔了。一个个倾家荡产,这在古董圈里都是傻瓜。而古董圈里不需要感性的痴迷者,而需要的是理性的投资者。对于藏品需要的不是热爱而且冷静,一切都是那样冰冷与无情,每件藏品从不欣赏艺术,只关注背后白花花的银子。难道理性就是聪明人,感性就是傻瓜吗?收藏真的需要理智而不需要狂热的爱好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从感性变成理性,对于收藏来说,这是一种悲哀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