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香江三部曲(香江电影50年)
前言:本人70后生人,初中时代开始接触香港电影,瞬间感觉发现了宝藏。香港片那种“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美国电影理论学家在其所著〈香港电影的秘密〉中对香港电影给出的著名评价)的风格让正处青春期的我深深痴迷,年长之后也一直追随,见证了香港电影从辉煌逐渐走没落的过程。香港电影成为了我的青春记忆,随着年纪渐长,不免开始怀旧,自然接触了一些香港电影相关著作和网络上的相关专题,但发现市面上的作品要么只鳞片羽要么角度不是我所喜,所以产生了自己来编写香港电影历史的想法,以时间为轴,以历年票房排行、历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片为基本点,内容、角度不求全责备只取自己所爱,从1969年开始到2019年结束,时间跨度50年,坚持完成它,拿来给和我一样有同样兴趣的朋友分享,但这不是给日渐没落香港电影的挽歌,只是对自己多年香港电影情结的一个总结、缅怀,青春万岁!
第一章
从遥远的1969年开始吧,选取这个时间节点的主要是因为在两年之后划时代的Bruce Lee李小龙就会横空出世了,就让我们看看中国龙降临前香港影坛是个什么局面。
◆独臂刀雄霸影坛,戏曲电影日渐势微
1969年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是“百万导演”张彻导演倪匡编剧王羽主演的《独臂刀王》,《独臂刀王》是1967年《独臂刀》的续集,仅13天时间就赢得票房达129万多港币的佳绩。如今看来,影片情节老套、动作设计简陋(由后来武行大佬刘家良设计),但独臂刀系列在香港动作电影史上的影响却是相当深远的。
▲电影海报
▲百万大导张彻与香港武行宗师级人物刘家良在片场
1967年上映的《独臂刀》让港片首次突破百万票房,张彻导演由此获得了“百万导演”的称号,是该系列的源起。之所以《独臂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因为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坛阴盛阳衰,以女星担纲的黄梅调改良片最受欢迎,《独臂刀》上映后,冷竣落寞的阳刚大男主王羽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新偶像,不仅一改香江银幕的阴柔之气,更成功使男性阳刚武侠片成为香江影坛的绝对主流,所谓风气之作。一直有说《独臂刀》中男主角方刚断臂创意参考自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感觉不无道理。《神雕侠侣》自1959年5月20日在明报开始连载,历时三年,也就是于1961年完成连载成书,以当年该书的风靡程度及倪匡本人对于金大侠的推崇,再加上片中主人公方刚、齐佩、小蛮明显对应杨过、郭芙和小龙女,所以借鉴、蹭当时大热IP《神雕侠侣》即使当事人不承认我们后人也是给他扣实了,所以该片成功的第一点就是剧本创意吸引眼球。第二点,动作设计的突破。此片的动作与后来风格大成的香港武侠片比不够花哨、飘逸,却古朴而凝重,但反而与此片惨烈肃杀的风格相当契合,大量运用手提跟拍运动式镜头,营造出了十足的动感和张力。此片中张大导演暴力美学尚未走到极致,居然相当克制,但动作的凌厉、残酷已让当时的观众瞠目了。
《独臂刀》的爆红让次年《独臂刀王》的拍摄顺理成章,故事情节与前作是连贯的,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曲折之后终成一代刀王,影片内容没什么可多聊的,但由此带来的独臂刀宇宙开始了。据粗略统计,自1967年《独臂刀》首部上映,直接取名独臂刀的系列电影至少有《独臂刀》、《独臂刀王》、《座头市与独臂刀》(又名《独臂刀大战盲侠》)、《新独臂刀》、《94独臂刀之情》五部,其中前三部由张大导的首代大弟子王羽主演,1971年《新独臂刀》则由张彻的二代弟子中著名的CP姜大卫狄龙主演,而《94独臂刀之情》则是导演李仁港(曾导攀登者、见龙卸甲、锦衣卫、少年阿虎等片)的致敬之作,主演姜大卫、刘松仁、吴兴国,风格独特。武侠大拿徐克1995导演的《刀》赵文卓断臂练成绝世独臂刀相关情节,致敬明显,而2011年文艺片大导陈可辛执导的首部武侠片《武侠》又是一部向独臂刀深情表白的影片,片中让甄子丹在影片最后断臂使单刀,而且片中无敌只能被雷劈死的大BOSS居然邀请到了当时已退隐影坛多年的王羽出演,此时老爷子已经67岁难得还能打得虎虎生风、气场碾压宇宙最强甄子丹,也看得出陈可辛是有多爱王羽,多爱张彻的独臂刀。“流毒”如此之深,无意中打造了香江影史上一个巨大武侠IP品牌,估计张彻导演也是没想到的。
1969年香港电影票房前十强分别是《独臂刀王》 、《毒龙潭》、《龙门金剑》、《三笑》、《钓金龟》、《铁手无情》、《猎人》、《飞刀手》、《飞燕金刀》、《福禄寿》。十强里武侠题材就占了七部之多,而黄梅调题材《三笑》、日本导演井上梅次执导的爱情喜剧《钓金龟》、香港台湾合拍沈殿霞主演的喜剧片《福禄寿》占三席。武侠占主流,喜剧片也分到不少市场份额,而曾经在电影市场铸就辉煌的邵氏黄梅调电影只能票房上占据一席之地。喜剧电影做为香港电影一个大题材时至21世纪仍有其显赫位置,我们就留着慢慢聊,但时至今日不但香港影坛乃至整个华语影坛已经基本无法见到黄梅调题材影片的多姿身影了,那么就简单讲讲邵氏黄梅调电影吧,藉此回忆一下戏曲在电影时代的辉煌。
▲影片海报,宣传文案很有趣,“历史古装宫闱歌唱巨片”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而邵氏黄梅调影片以传统黄梅戏为基础,并将山歌民谣、江南小调、时代流行曲等民间歌唱艺术的精髓合而为一,再集合舞蹈与当代电影拍摄技巧,所以与传统剧种黄梅戏已经大相径庭,充分迎合了当时观众的审美情趣,不仅成就了像大导李翰祥名角林黛、赵雷等一批巨星,也使黄梅调成为华语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邵氏的第一部黄梅调影片是由李翰祥1958年拍摄的《貂蝉》,男女主角分别为赵雷、林黛影片获得了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女主角、编剧、音效和剪辑五项大奖,一时风光无两,由此拉开了黄梅调影片辉煌史的帷幕。此后十来年间邵氏持续不断输出黄梅调影片,期间佳片频出,票房、口碑双双出彩。对于庞大体量的黄梅调影片我就不拉清单了,部分视频在网络上还是能找到的,如今看来还是有其独特魅力。关于邵氏黄梅调影片本就了解不多,鉴于此类影片在香港电影史上重要位置,确实是个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所以也只能是浅聊辄止,不过我对于此类影片的代表人物李翰祥却是有蛮大谈兴的,以后还会涉及到他的相关作品,我们到时可以好好聊聊。
好,1969年就聊到这里,1970年依然会是张彻为代表的武侠片一枝独秀还是其他类型影片百花齐放呢,敬请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