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100讲解(道德经01-天地之始)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

道并不是老子首先发现的,其实可以追溯到伏羲氏。一切的一切都有总的根源,只是当时没有文字,伏羲氏无法用文字来说明。不得已他只好一画开天(意思是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三”之第一画,乾为天,故指“一画开天”,八卦的那些符号也叫做“象”。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指的是老阳、老阴、少阳、少阴)。有了“象”,很多人就执迷于“象”,如看天象、卦象等,人们狭隘的以为通过看“象”就能看到事物背后的真理。老子看到这个情况,担心人们迟早会被“象”困住,因此就决定破象立道。意思就是说要看清事情的本质,而不是只停留在表象上。

道德经1-100讲解(道德经01-天地之始)(1)

2、“道可道非常道”

但是老子也非常担心他说出来或写出来的道并不是真正的道,担心人们又执迷于他说或写出来的东西,所以老子开篇写到“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根源,“常道”是指恒常的道理。就像数学上说的“常数”,即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某一个数。

3、“名可名非常名”

名是指名称,或者是给任何一个事物取一个名称,常名是指没有局限性的名称,即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的名称。这句话和“道可道非常道”联系起来看,就是说任何嘴巴说出来或者文字写下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给任何一个事物取名叫做道,也不是真正的道。也就是说我们任何能说出来的或写下来的都是有局限性的,不是那个真正的根源。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什么是科学?能不断被证伪的才叫科学。我们现在的任何科学都是有适用范围的,超出范围就不是科学了。大家都很熟悉的经典小品《卖拐》里说:1 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2?答案是在“算对的”这个范围里等于2,在“算错的”情况下就不等于2了。其实这里体现出了老子辩证的思想,就像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4、天道-老子,人道-孔子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都是天道,而孔子讲的多半是人道。老子是从天道出发走向人道,而孔子是从人道出发走向天道,但是目标是一样的。我们学习老子和孔子就是要把他们讲的东西结合起来,做到天人合一,这也是学习《易经》的目标。这里没有讲清楚,先做标记,学习后面的内容之后再过头来看。

道德经1-100讲解(道德经01-天地之始)(2)

5、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易经》里讲无极生(生的意思是演化)太极,太极生两仪,无极就是“混沌”,就是太极图里的那个圆;太极中的“太”可以理解为“大”和“小”两个字的组合,那么太极就是大极和小极,也就是两仪。大极是阳,小极是阴,对应着太极图里的白色的部分和黑色的部分,代表着万事万物的两个方面。

道德经1-100讲解(道德经01-天地之始)(3)

《道德经》里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始”的意思是开端,根源;“母”是化生万物的动力,那么一切的根源叫做“无”,化生万物的叫做“有”,这里的“名”可以解释为“叫做”,“称为”。这样看来,这里的“无”相当于《易经》里的无极,就是那个圆,里面是空的或者说是一体的,也就是混沌。这里的“有”相当于《易经》里的阴阳,就是黑白的那两部分。《淮南子·天文训》里认为混沌分开之后,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凝结为地(无名天地之始);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有名万物之母)。

总结起来就是“无”(无极)可以称之为天地的开端,“有”(阴阳)化生出了万物。这样对比着来看,就能理解什么是破象立道了,其实《道德经》是对《易经》的补充说明!

6、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我们要站在“无”的角度。“观”通过精神来体验,用心来体会,不只是用眼睛看。如观世音菩萨里的观就是用心体会的意思,如果是用肉眼看,那她怎么能用眼去看“音”呢?“徼”:边界,规律。连起来就是:我们想要体验世界万物变化的玄妙就得站在“无”的角度,想要看清世界万物变化的规律就得站在“有”的角度。其实这两句话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我们要站在“无”和“有”的角度去看世界的变化,就像哲学思想中“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7、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于道,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两者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是对立的状态,就是辩证统一嘛~“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两者因为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才玄妙。

小结:“道”:宇宙万物的根源;“常”:恒常;“名”:名称,名号;“无”和“有”就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连起来就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就是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的关系。#道德经##易经##老子##孔子##天道##人道##为什么道家哲学是人类难以达到的高度##推崇儒家和孔子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呢#

*本文是在曾仕强先生解读《道德经》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现代理论和自己的体会而写,如有不妥之处请多多包涵指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