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一个也不能少(我和豫剧的不解之缘)
豫剧乃中原大地的瑰宝,历史悠久,它贯穿了河南的大街小巷,贯穿了河南人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毫不夸张的说它贯穿了河南人的一生。
它贯穿了河南的大街小巷,剧统计河南的国营豫剧团有160多个,民营剧团上千,仅商丘市虞城县就有近二百个民营剧团,靠剧团为生的专业人士有十几万,另外还有娱乐性质的小俱乐部不计其数,他们遍布了河南的各个地区,可以这样说,在河南随便挑选一个县城,在公园里都能听到梆子腔。
它贯穿了河南人的日常生活,村大队部有什么重要会议精神给老百姓传达时,村干部打开喇叭总是先放一段豫剧才接着传达。小商贩们车子上也习惯性的带着收音机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久而久之连商贩的吆喝声也带着豫剧味儿。在我儿时记忆里父母下地干活时,就喜欢带着收音机边听边干,吃饭的的时候边吃边听,闲来无事边歇边听。农闲时举办庙会,村民都会集资请来豫剧团大戏唱上三五天过过瘾,总而言之日常生活中豫剧无处不在。
豫剧还贯穿了河南人的一生,在河南的大部分地区,从一个人的出生办满月酒,到结婚办喜事,再到老人过寿,老人去世,老人周年,都要请剧团唱戏,整整贯穿了人的一生。
我老家在河南濮阳市濮阳县东南地区黄河边,在我儿时,我们白堽集上就有两个戏园子,穷乡僻壤的地方能有两个戏园子,可见当地人有多么喜欢戏曲,每逢三六九大集,戏园子开戏,周围几十个村子的人都会花上两毛钱(2000年左右)买票进去听戏,我的姥爷姥娘经常去,我有几次跟着姥爷混进去玩儿,那时候的我才刚三四岁,不记得唱的什么,只是去凑热闹。除此之外,就是我们村里一年一度的四月八古肖台庙会,每逢庙会都会请来剧团唱戏,在当地,没有剧团唱戏的庙会是没有灵魂的,离庙会还有好多天,人们就开始在大街上议论今年庙会请的哪里的剧团,唱什么戏,哪里的剧团唱的好,与此同时大家都会通知家里的亲朋好友前来听戏赶庙会,等到了庙会头一天晚上开夜戏,当地又叫灯戏,大家都早早吃完晚饭,拿着板凳去占地方,去的早了占个靠前的地方视线好清的也听,记得有一次奶奶带着我去看灯戏,八点开戏,等开戏时我已经困的前仰后合了,等奶奶叫我醒来时已经散戏,中间也不知道唱的什么,就跟着人流往家走,一路听他们聊着晚上唱的什么,唱的好不好,哪个演员卖力等等,那时的我还不是戏迷,就是跟着瞎凑乱和,满足好奇心罢了。
真正喜欢豫剧是初中时,在电视上看了任宏恩老师的《我爱我爹》以后就迷上了,从此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学校住校时节省生活费,省出来的钱等周末回家时在录像店买豫剧磁带回家听,此时的我只是喜欢一些豫剧的唱段,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戏迷,暂定为伪戏迷吧,真正了解豫剧是2014年上大学以后,高中三年学业为重,我和磁带产生了三年时间的隔绝,也就是这三年的时间没有再去听豫剧,2014年考入大学以后来到山东济南,说实话我是个恋家的人,加上当时刚十八岁不到,出门在外难免会想家,大学的时间是宽松的,尤其是每逢周末,我的舍友都是济南本地人,他们都回家了,剩我自己躺在宿舍,没事干就胡思乱想,想家,后来舍友鼓励我多出去玩玩看看,分散一下注意力,一个周末我来到芙蓉街东边的小巷子里,一家羊汤馆门口放着音响,说来也巧,我刚刚走到,音响响起,播放的是豫剧《打金枝》有为王金殿上观看仔细,刘忠河老师七十年代末录音,身处他乡,听到本土的梆子腔,倍感亲切,怎么这么好听,顺耳,怎么也听不够,以至于这段都唱完了还不愿意走,我就像见了老乡,见了知己交过心一样,等回到宿舍,我就开始重拾豫剧,时至今日,从唱段到全场戏,豫东豫西祥符沙河,豫剧的各个流派,另外除了豫剧,我还逐渐接触了曲剧,越调,四平调,二夹弦还有我老家的大平调,大弦子戏,从开始的小段,逐渐听全场大戏,从老艺术家他(她)们的唱腔到表演,手眼身法步,包括他们的生平简介幕后生活等等,凡是老艺术家的采访视频,我都在网上一一观看。
我承认开始时听的是乡愁,听的是乡音乡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成了喜好,以至于今日,上下班途中,我都会戴着耳机听戏,闲来无事也是听豫剧打发时间,就连在敲击这篇文章时,我也没让耳朵闲着,豫剧《三打金枝》从头伴随到尾。
一部好的戏曲剧目生命周期远远超过歌曲,《中国传统文化100问》(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称,从专业剧团、从业人数,以及基本观众上说,豫剧是第一大剧种,豫剧在全国的观众保守估计有2.5亿,在这个戏曲不怎么景气的时代,好多剧种濒临灭绝,但豫剧每年还有许多新鲜血液补充进来,戏校的学生苗子层出不穷,有他们在,我相信豫剧不会灭亡,有市场就有存在,祝愿我们河南戏曲越走越远,代有才人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