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教(白云山道教音乐)

导读:道教的经文冗长,念经的节奏呆板,语音声调单调,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不利于弘扬道教。这种状况使道教经韵的音乐化成了道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于道教经韵音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诸于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冠谦之撰写的《云中新科之戒》。北魏神瑞二年(415年),冠谦之为宣扬新道法,吸取儒家礼法仪式音乐伴奏的形式,仿效宫廷祭祀乐章的结构,创制了道教经韵乐章,明确提出了乐诵这一形式,自此,道教经文改直诵为乐诵,改念为唱。以后的唐代、两宋和明代是道教音乐的大发展时期。唐高宗、玄宗都曾令乐工创制道曲,宋代还设有主管全国道乐的云璈(áo)部,明成祖时更将道教音乐曲谱汇集成《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皇家的参与使道教音乐具有明显的宫廷雅乐的特点。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教(白云山道教音乐)(1)

白云山道教音乐活动是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开始的。明万历三十六年,白云山白云观建成后的第三年,全真道龙门派第六代、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持陕西布政使司贴来白云山作住持,主持道教事务,将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带到了白云山。他与同来的张真义、景真云、李守凤、赵常青广招弟子,诠释全真,讲习经文,传授经韵曲调,教练笙管吹奏和法器打击,组建笙管乐队,开展道教音乐活动。

白云山道教音乐由三部分组成,即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

(一)经韵曲调:经韵曲调是道士诵经时唱的曲调,又称经歌。其内容有赞美道教教义,播扬神明灵验,祈福保安,消灾免难,施食饿鬼,超度亡魂,劝人行善,孝顺父母,忠君爱国等多类。经文多是四、五、六、七、十言古体诗及对仗工整的骈文,韵律性强,便于歌唱。

按音乐形态区分,经韵曲调可分为讽经腔、诵诰腔和韵腔三类。

1.讽经腔:讽经腔经文多是散文,句式长短不定,无规律,旋律性差,曲调无调式、调性和固定的音高。它只是一种腔调时高时低、高低起伏,似念似唱,间于唱念之间的曲调。如《刀兵记》、《龙虎经》等即属此类。

2.诵诰腔:诵诰腔经文句式方正整,旋律简洁,没有衬字、衬词和拖腔,是一种词曲节奏合拍,结合紧密的经韵曲调。如《中堂赞》、《丰都咒》、《忏悔文》、《解结歌》等。

3.韵腔:韵腔是白云山经韵曲调的精华部分。它的节奏宽广,节拍多变,旋律舒展平缓、优美动听、婉转跌宕、娓娓连绵、施腔冗长,酷似长辈对晚辈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这类曲调多是赞美各位尊神,描述群仙来临的。因而,具有庄严、肃穆、典雅、悠扬的风格特点。如《三教圣人赞》、《步虚》、《真武赞》就是这类曲调的典型。

经韵曲调的调式以宫、徵最多,也有少量曲调用的是商、角、羽三种调式。其调式音阶主要是五声音阶和由五声音阶的五个正音加入偏音4或7构成的六声音阶,只有个别曲调用的是七声音阶。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教(白云山道教音乐)(2)

(二)笙管音乐:笙管音乐因主要乐器为笙和管子而得名,是白云山道教音乐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它除为演唱经韵曲调伴奏外,还单独演奏笙管曲牌,几乎用于一切道教活动仪式。其乐队编制是:管子、海笛各一支、笙一至数簇、小鼓、铛铛各一件,小镲、二饼子各一副。笙管曲牌使用的调式有宫、商、徵、羽四种,其中以徵调式最多,其调式音阶有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三种。其中以由五声音阶的五个正音加入偏音4构成的六声音阶最多。道士演奏笙管曲牌在清光绪年间多用本调和贝调,此后改用甲调。用甲调演奏时,管子筒音作3=bg1,海笛筒音作5=a1。笙管音乐的演奏版式有慢版、流水、紧流水三种。同一笙管曲牌,在行进中吹奏与坐吹,其旋律稍有区别;演奏者的吹奏习惯、风格、艺术水平高低不同,其旋律也有所不同。

由于笙管音乐的主要乐器笙、管子、海笛音色清脆、明亮,曲牌古老典雅,再加上特殊的演奏环境,使这种音乐庄重、肃穆、清心悦耳、委婉细腻、文静优美,是具有浓郁宗教气氛的神韵仙乐。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教(白云山道教音乐)(3)

(三)打击乐:白云山道教的打击乐其他道观称铙镲牌子(以大小铙镲为主击乐器)和铛镲牌子(以铛铛、小镲为主击乐器),也属道教科仪音乐。它的乐器有大鼓、小镲、大铙、大拔、铛铛、二饼子、手铃、大小木鱼等,在特定情况下还使用大小钟、铜鼓、磬,道教称为法器。它的乐器特别,音色清脆、音量宏大,击法奇妙,既可在各项科仪活动程序的转换、连接时单独演奏,又可在经韵曲调、笙管音乐的演唱、演奏中,作为引子、间奏和尾声使用,起着加强节奏,渲染情绪,烘托宗教气氛的作用。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教(白云山道教音乐)(4)

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在道教活动中常穿插、配合使用,所以,这三部分既是独立的,又是不可分割的。其乐器多混用不分,演奏时,一名道士常身兼几职,该唱时则唱,该吹时则吹,该打时则打。目前已采录记谱的经韵曲调有65首,笙管乐曲52首,打击乐曲25首,总计142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