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怎么的人(高考移民范仲淹)

京 博 文 20世纪,全国高校招生实行统一考试,叫做“高考”“高考移民”指高中生的佼佼者在本地因为录取名额受限,考不上一本,采取投亲告友转户籍到录取分值低的文化落后地区学习并考取一本的考生而范仲淹则和近年有钱人家花巨款送子女到衡水、昌乐等高考名校学习的“新高考移民”表面上相似,但又绝对不同因为他投亲入籍楚丘县(今曹县东南),进入名校攻读五年,以楚丘县贡士身份考中进士,乃是走投无路之举今日曹县人应该以范仲淹为邑人感到无比自豪但不管属于何种情况,称他为古代“高考移民”则名副其实至于他为何要当“高考移民”来到今曹县之地,想必很多人搞不清楚,我愿为您细细讲来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范仲淹是怎么的人?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范仲淹是怎么的人(高考移民范仲淹)

范仲淹是怎么的人

京 博 文

20世纪,全国高校招生实行统一考试,叫做“高考”。“高考移民”指高中生的佼佼者在本地因为录取名额受限,考不上一本,采取投亲告友转户籍到录取分值低的文化落后地区学习并考取一本的考生。而范仲淹则和近年有钱人家花巨款送子女到衡水、昌乐等高考名校学习的“新高考移民”表面上相似,但又绝对不同。因为他投亲入籍楚丘县(今曹县东南),进入名校攻读五年,以楚丘县贡士身份考中进士,乃是走投无路之举。今日曹县人应该以范仲淹为邑人感到无比自豪。但不管属于何种情况,称他为古代“高考移民”则名副其实。至于他为何要当“高考移民”来到今曹县之地,想必很多人搞不清楚,我愿为您细细讲来。

范仲淹父亲范墉上三代迁至苏州,端拱元年(988)范墉随吴越王钱俶归顺宋朝,在武宁军节度使担任起草文书的书记官,驻在徐州。范仲淹母亲谢氏出身楚丘县大户人家,父母去世早,只有一位姐姐和她相依为命。姐姐嫁给了楚丘大户李克明,李克明很早就中了进士,当了官。谢氏十七岁那年嫁给范墉做继室,驻在幕府里。范墉长房陈氏领着儿子仲温兄弟在苏州伺候公婆。端拱二年(989)八月二十九日,谢氏生子,范墉为儿子取名仲淹,希望儿子能淹通经史。岂料世事无常,淳化二年(991)初,范仲淹一岁半时,父亲范墉突然病故。谢氏扶柩到了苏州,范家人因为谢氏嫁入范家不到三年,丈夫就去世了,认为谢氏是克夫命、丧门星,不肯接纳谢氏母子。而楚丘谢家已无亲人可依,想回娘家也回不去。谢氏母子陷入贫无所依走投无路的困境。幸亏一位好心官吏把谢氏介绍给山东长山县(今邹平县东)在平江府(驻苏州)做推官的朱文翰为继室,这才使母子二人有了归宿。时年范仲淹刚过三岁,继父为他取名朱说(yuè)。以后,朱说母子随着朱文翰宦游各地。继父倒是十分疼爱朱说,想让他学习做生意,以便将来独立谋生,但朱说对此毫无兴趣。景德元年(1004),朱文翰调任淄川长史,住在秋口镇。这时,谢氏已接连生下三个儿子。景德二年(1005),十六岁的朱说进了淄川郡学,几年后考中了生员(秀才)①。景德五年(1008)初,继父让朱说离开郡学,到长山县西六十里的长白山醴泉寺惠通和尚处去读书。放着郡学有师有友不读,却让朱说去深山中自学,对这种安排,现代人大概弄不明白。历代记此事者皆讳莫如深,刻意遮掩。实际上,朱文翰确有难言之隐。因为按照习俗,若男子到二十岁左右,就该分到一份财产、土地,成家立业,这与进学读书可并行不悖。但是朱说的身份令朱文翰很作难。依世俗族规,亲生儿子均分产,先长后幼不可变,要的儿子(过继来的)分一半,带来的儿子(俗语“拖油瓶”)白吃饭。则朱说在朱家不能分财产,更不能在朱家成家立业。为了让朱说摆脱这个困境,继父才让他躲进深山中去背诵四书五经。朱说寄住在醴泉寺三年,生活极其困难,由“划粥断齑”之事可证。孤学无友,无师教诲,四书五经也不是好学的。三年苦学,朱说并没有通过“科考”,更没有获得“贡士(举人)”资格,仍是一个在读生员。而这时,发生了一件巨大事变,以致这种局面也无法继续维持了。

事情的经过是:大中祥符三年(1010)初,二十岁的朱说到长山县河南村朱家住了几天,继父长房初氏育下的朱家兄弟非常歧视他。一次,朱说看到朱家兄弟不爱惜器物,就批评了一句。谁知却遭到讥讽:“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管得着吗?”这句话像钢钎穿胸一样击倒了朱说,使他脸面顿失,无地自容。

当下,朱说饿着肚子奔到秋口镇,向母亲跪下,请求母亲说清自己究竟是谁家的人。母亲哭着把他的身世和他外公家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儿子。她说:“普天下谁有我们母子苦啊!你爹死的时候你才一岁多,我带着你扶柩到了苏州。当初,如果不是苏州范家嫌弃我们,不让我们进门,几乎逼死了我们,我何尝愿意再醮?楚丘你外公家没人了,我们也回不了楚丘。娘也怕你在朱家受欺负呀!好在你继父待你很好。我离开楚丘二十多年了,但我知道楚丘李家是大户,戚同文办学很有名,他们两家是儿女亲家,李家有几个人在朝廷做大官。这十几年,我们奔走各地,和李家失去了联系。现在知道,你大姨担心我们,一直在寻找我们,给苏州范家写信,一直收不到回信。后来才知道我们到了淄川,又给我们来了信,你表兄李纮又跟着来信催促。你姨父现在回京当了吏部尚书,戚家办的睢阳学舍去年才扩建重办,你表兄李纮、李纬都在睢阳学舍读书,他们也叫你去读。你继父刚和我商量要不要告诉你。现在朱家兄弟这样对待你,你一天也不能留在朱家了。你就去投奔你大姨家去吧。上天可怜我们,不绝我们这一门,为好人留下一线希望。你姨家一定能供你上学读书,娶妻生子,将来谋个一官半职,我也就舒心了。你姨也是我娘家人。以后谁再说我娘家没人,我就会怼他:‘说出来吓死你?’听了母亲这一番话,朱说激动万分,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美好的前景。他站起来说:“苦难可以让人沉沦,也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儿子此去楚丘投亲,若不能读书高中,就辜负了母亲您这几十年的期盼。”朱说把要去楚丘投亲求学的事告诉了继父,继父也觉得这是他唯一的出路。就说:“孩子,我实在无能为力了。你姨家树大好乘凉。以后,你的事就靠你自己了,我相信你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想到父子相处一场,此日一别,还不知能不能再相见,不禁老泪纵横,想多给朱说一些银两供他路上使用, 但朱说只收下一小部分。朱说洒泪告别了母亲和继父,踏上千里寻亲路。这正是:苏州范家不许归,长山朱家不能偎。可怜天无绝人路,楚丘姨娘频相催。丈夫胸怀凌云志,天高途远勿窘迫。山穷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现晨炊。

之后,朱说风餐露宿,经过二十几天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应天府楚丘县,找到了李家,见到了从未谋面的大姨和表兄弟李纮、李纬、李缄等人。这时,朱说才知道李家已出了六个进士,有的当了京官,有的是地方大员。有道是:世上唯有亲人好,没爹的孩子像棵草。跟着老妈能吃饭,终身大事不能办。姨妈也是妈呀!她和亲妈是同胞。一个娘生的亲骨肉,血脉相连无分搅。李家绝对把朱说看成了骨肉至亲,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不可怜朱说的,这让朱说感到无比的温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大姨看到眼前的朱说已长成大人,喜极而泣,说起他母子这些年受的苦,搂着朱说哭成了泪人。表兄弟偎在一起和走失的亲兄弟归来一样,同吃同住,片刻也不肯分离。大姨安排朱说和儿子们共同到他们外公坟前去祭拜,朱说这才得以大哭一场,终于把这十几年所受的委屈和痛苦倾泻出来。想到有了姨家这天大的靠山,朱说顿时觉得万难俱消,苦尽甜来,以后只要努力读书,早日高中,出仕为官,必将为国为民大展雄才。男子汉大丈夫决不能久屈人下!

李家很快为朱说报官入籍,先进了楚丘县学,又送他到睢阳学舍和表兄弟一块攻读。《宋史·范仲淹传》记:“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从戚同文学。”他书皆称:“投亲楚丘,从戚氏学。”查戚同文早已于太平兴国元年(976)去世,后来睢阳学舍一度停办。“从戚同文学”显然不实。事实是大中祥符二年(1009),睢阳学舍由同文之孙舜宾重新开办,扩建校舍至一百五十间,应天府各县生员都有入学者。《宋史·范仲淹传》虽无明确记载朱说投亲楚丘李家,才得从戚氏学,但由前后文义亦可明白。“世家”者,指世代做官的人家。朱说的“世家”必与应天府有关,那里有世家大户供应他,使他感到是最好的出路,他才会感泣辞母去投奔,从而进戚氏学校读书。朱说在睢阳学舍攻读五年(1010年初至1015年二月),诸书记载一致,无可怀疑。而这五年并非朱文翰出资供给,也不是戚氏学校收容天下穷书生免费授读还包生活费。大中祥符五年(1012),朝廷一榜录取进士一百多人,睢阳学舍考中八人,包括朱说表兄李纮。该校于是声名鹊起,成为北宋著名书院。试想:朱说投亲入籍楚丘,生活有了保障,进入睢阳学舍攻读五年,有良师益友,考中楚丘籍贡士,才得以考中进士,这不是标准的“高考移民”吗?假若朱说一直在长白山的山洞里自学,还得几十年才能考中进士?是否一辈子都叫朱说?是否会因一念之差愤而弃世?那还真难说呢!可以说没有楚丘李家、戚家,就没有历史上的名贤范仲淹!楚丘投亲入籍,进入名校读书,这一步是他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一件趣事值得一提,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二十八日,宋神宗驾临应天府,同学们喊朱说去街上看御驾,朱说竟然讲:“将来再见也不迟。”一年后,他参加殿试,考中第一百名进士,成了“天子门生”,自然面见了皇帝。他的自信狂语竟成了千古佳话。

大中祥符八年(1015)春二月,二十五岁半的朱说考中进士,出仕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他立即赶到长山县,此时,继父朱文翰已经去世,朱说将母亲接走赡养,并送三个弟弟入长山县学读书。在归途中,母子二人专程去长白山醴泉寺拜谢惠通和尚照顾朱说三年之恩。第二年,在大姨和母亲的安排下,朱说迎娶了已故长门二姨父、故参知政事李昌龄的侄女即自己的表妹李氏②。后来生下纯祐、纯仁、纯礼三兄弟,纯仁曾官居宰相,三代六人皆入《宋史》人物传。此为后话。

天禧元年(1017)朱说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受母亲命,向朝廷写报告,说明自己本姓范,名仲淹,后随母再醮,改了姓名。现在已是朝廷命官,要求复姓还名。朝廷予以批准。此时,范仲淹并没有去苏州祭祖归宗,苏州范家仍然不承认他这一门。天圣四年(1026),范母去世,将母亲安葬于何处成了范仲淹的大难题,万般无奈,他只好将母亲葬在楚丘县外公墓旁。

《宋史·范仲淹传》载:“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这说的是守孝期间,仲淹被聘为应天府学主教,服丧期满,因晏殊推荐,担任国家所存经典的总校理官。范仲淹服丧期间为什么能到应天府学去执教,就是因为母亲葬在应天府辖下的楚丘县,他才能就近去执教。这期间,嵩阳书院曾请他去讲课,路过伊川万安山时,他拜祭了唐代名相姚崇祠墓,才知道姚崇和他身世相同,也是父早死,随母改嫁,改姓后又还姓。姚崇鉴于母亲去世后无处安葬,才买地北邙葬母,自己也随母葬此。范仲淹决定效仿姚崇,于是改葬母亲于伊川万安山,并安排,自己和儿孙死后也要葬在此地,以此作为范氏家族永久墓地,并采用母亲安排的“扯儿背孙”特殊布局。这成为姚崇之后,姓随父,葬随母的又一特例。明代以后,伊川范仲淹墓才由南宋后迁往苏州的裔人抓阄挑人去伊川看守始祖坟。2006年6月,伊川范仲淹墓被公布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成为世人瞻仰祭拜的名胜之地。

范仲淹一生当过许多地方官,当过驻守陕西的边防重臣,当过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和晏殊、韩琦主持过“庆历新政”。曾经三黜三起,被人称为“极光”、“再光”、“尤光”,越是被黜,声誉越高,以致当世被称为“圣人”。庆历五年(1045)春,范仲淹被贬相外放,京官皆避嫌,不敢送行。只有他表兄、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李纮毫不惧怕,远送范仲淹至郊外。明代《曹县志》不但记范仲淹为“流寓”人物,主修志书的知县还写按语赞颂李纮郊送范仲淹之事。

《宋史·范仲淹传》记他:“常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与。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以事之。”可见范仲淹修身齐家行政的优良作风。

值得注意的是,范仲淹于景祐元年(1034)六月,出知苏州,首创郡学,为聘讲师,立定学规,长子“纯祐尚未冠,辄自入学,齿诸生之末,尽行其规,诸生随之,遂不敢犯。自是苏州为诸郡倡。”(《宋史·范纯祐传》)范仲淹曾在苏州买地千亩,本欲终老于此,一风水先生为言:此阴宅甚佳,后世必连着出宰相,传名百世。范仲淹却立即改变主意,捐出来办成郡学,让苏州学子兴旺发达。苏州后来走出80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五分之一。中进士者更有五百多人,远远超过全国任何地方。范仲淹在苏州还兴办大型水利工程,造福苏州几十代人。期间,范仲淹终得认祖归宗,按照朝廷恩例,补父亲长房所生二兄仲温为官;买义庄良田千亩,资助范姓族人,由长兄之子纯诚负责管理;追赠上三代。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计往恶,以德报怨,范仲淹为苏州做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说千年来无人可比。

皇祐三年(1051)三月,范仲淹改知青州,经过长山,礼参朱家,禀报朝廷,封赠继父朱文翰为太常博士;将母亲与继父所生三个弟弟封荫以官;在长山置义庄田四顷三十六亩,资助朱家子弟上学。拳拳之心,神人共鉴。

皇祐四年(1052)五月二十日,范仲淹由青州赴颍州上任途中病逝于徐州,身无馀资,享年64岁。十二月一日安葬于伊川万安山母亲墓前,谥号“文正”,生前好友、时任礼部侍郎富弼为撰《墓志铭》,好友、翰林学士欧阳修为撰墓碑,书法家王洙书丹,皇帝书碑额“褒贤之碑”。生时伟,逝亦荣,斯人如此。

范仲淹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有“纵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硕大胸怀,宽恕大度,知恩必报,不计仇怨,正直无私,为国为民,殚精竭虑,至老不辍。特别是他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言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年来中国士子的做人准则。梁启超称他为五千年来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试问:古今上百代,几人得此评?

范仲淹居处楚丘之后,吴越王钱俶裔孙钱揆和范仲淹后人、明代著名循吏范希正皆宦于曹而定居于曹,适足证明曹县是几千年来人们向往的先王之都、民族发祥圣地。圣地频出圣人,圣人贻福圣地,循环往复,无穷尽矣。

纵观范仲淹一生功绩及影响,谨赋小诗一首以颂之:

殚精竭虑为国筹,功业美名千载留。

中华大地名人多,何人似公三不朽!

壹点号京博文说史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