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未解之谜真实事件(神秘死亡之地千年罗布泊的难解之谜)

罗布泊,位于我国新疆东部。原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我国第一大咸水湖是青海湖),这里曾经湖光涟漪,水草丰茂,但由于各种原因,在40多年前彻底干涸,现在那里成了风沙和盐碱的王国,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死亡之地”,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家木和探险家余纯顺就先后在这里遇难。

罗布泊未解之谜真实事件(神秘死亡之地千年罗布泊的难解之谜)(1)

罗布泊,过去曾是一个非常富饶的地方,古代这里气候湿润,雨水丰沛、河湖众多,农牧渔业都很发达。而依湖而建的古楼兰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并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一度成为西北强国的代名词。唐代诗人王昌龄还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但大约在一千多年以前,这个强盛一时的国家竟神秘地消失了,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近些年来,对古楼兰的神秘消失,考古学家、水利学家、气象学家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是因为匈奴的入侵;有人说是古丝绸之路改道北移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塔里木河改道南行,使注入罗布泊的水大减,造成罗布泊严重缺水以至干涸,等等,各有各的说法,都难以服人。

在罗布泊探险,最大的危险是迷路。即使是最有经验的人,也很容易迷失方向。

一支地质工作队在罗布泊勘探时,一名驾驶员晚上开着车从营地往800米外的工区送水,他8点钟出发,走了很长时间,就是没有开到工区。绕来绕去,直到11点了,车反而绕回到营地,而这条800米的路,他已经走了十几趟。像他这样在熟悉的地方还要迷失方向,并不是件奇怪的事。

我国著名科学家、有着几十年野外考察经验的彭家木,11次过长江、17次渡黄河,徒步征服了“世界第三极”的当代探险家余纯顺,都是在这里因迷失方向而罹难的。他们俩的遇难的时间相距16年,遇难的地点相距160公里。

就在1995年的9月,新疆建设兵团的两辆吉普车和5个人在罗布泊失踪,最后只找到一辆车和三具尸体,而另外一辆车和两个人却一直不知下落。

为什么在罗布泊容易迷失方向呢?这是一个谜。有人认为,这里没有任何植物或景物可作参考,不是沙漠就是盐壳地,即使依据太阳或星星判明了方向,但由于地势高低不平,人或者车走着走着,在不知不觉中就偏离了方向。

但这只是一家之言,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们的迷失,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像彭家木和余纯顺的迷失,简直叫人不可思议,并且是瞬间的事,至今还找不出确切的原因来。据说,彭家木的遗体至今没有找到,这给神秘的罗布泊更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

罗布泊未解之谜真实事件(神秘死亡之地千年罗布泊的难解之谜)(2)

罗布泊被称之为地球的“干极”,此言并不为过。因为罗布泊地区平均空气湿度仅为5%,只有被称之为“火洲”的吐鲁番盆地的一半,而全天空气湿度为零的日子也是经常有的。由于这里太干了,干得连细菌都无法生存,所以,在罗布泊即使不讲卫生,不洗脸洗澡,一样不会染上任何疾病。

这里为什么这样干呢?主要是这里的降水量小,仅为20毫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00倍,所以这使地表越来越干。

特别是,这里夏天温度太高,年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出5℃,六、七月份气温常在40℃以上,地面温度通常在70℃以上。由于没有什么植被遮盖,大地裸露在太阳下面,因而蒸发量极大。

加之罗布泊还是一个“风库”,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刮大风,6级上以的大风经常连续刮三四天,把地表的一些水分挟掠一空,使这里越来越干。

由于罗布泊地区气候干燥,因而,埋在这里的尸体、木简等文物,历经千年而保存完好,所以,这里出土了著名的楼兰少女,还有大量的汉简等。

在沙漠里,人们经常采用的避暑办法是,除去沙漠表层的土,然后刨一个浅槽,袒露胸脯爬在沙槽里,用这种办法来降温。如果用这种办法在罗布泊避暑的话,恐怕只要爬下去就会永远起不来了。因为这里蒸发量特别大,人一爬到地下,身体的水分会很快蒸腾,导致人体迅速脱水,短时间就会使人衰竭而亡。所以,常规的避暑办法在罗布泊万万使不得。

有意思的是,罗布泊有些地方在中午时会发出清脆的砰砰声,就像放爆竹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由于这里昼夜温差大,每当中午温度升高时,盐壳受热,相互位移错动,产生摩擦,就会发出清脆的像爆竹一样的响声。

罗布泊未解之谜真实事件(神秘死亡之地千年罗布泊的难解之谜)(3)

罗布泊地区独特的荒漠景观引得探险者趋之若鹜,这里大部分地方都留下了人类的脚印,但至今还没有人穿过有“大耳朵”之称的罗布泊旧湖区。

在地球资源卫星对地面拍的相片上,罗布泊新湖区东面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图形,很像一只巨大的人耳朵,科学家认为,这只“大耳朵”是罗布泊旧湖区。卫星相片上明暗相间的图案实际上是高度不同的龟裂盐壳,那一圈圈耳轮状线条,是罗布泊由东向西在不断退缩干涸的过程中,湖水停滞时间长短不一留下的痕迹。

“大耳朵”目前尚属探险禁区,就连石油物探队的大型推土机也只触及其边缘地带。据曾进入边缘地带的地质队员介绍,这里的盐壳凹凸不平,帐篷都难以支撑,地面没有可容纳一人躺卧的平地,必须用铁锤砸碎盐壳,方能安床就寝。但这种盐壳十分坚硬,用十字镐很难挖动,有时需用钢钎才能打开。

历史上没有任何人进入“大耳朵”中间。这里不仅汽车无法穿越,就连徒步穿越也不可能。据专家测算,要想进入“大耳朵”中间,人员只有背水背粮徒步行走。但由于不断地翻越盐壳,一天最多步行四五公里。而每个人所能背负的饮水、食物及其他用品,只够一个星期用。而无论是纵穿还是横穿,至少需要十天时间。所以,目前要穿越“大耳朵”只能是一个梦。

罗布泊未解之谜真实事件(神秘死亡之地千年罗布泊的难解之谜)(4)

罗布泊因发现楼兰古国都城遗址而名扬国内外,而罗布泊的兴衰消亡也同时作为“历史见证”,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

1878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发表了有关罗布泊探险的文章,声称中国地图上标识的罗布泊位置和他实际到过的罗布泊在纬度上有1度之差,他的文章一发表,引发了一场国际地理学的论争。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认为中国地图没有标错,只是罗布泊“游移”走了;中国学者经过考证后证实,罗布泊确实是个“游移湖”,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着8个不同的罗布泊。

罗布泊为什么会“游移”?这成为世界争论的话题,也被称为世纪之谜。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游移”的原因,是泥沙随河水流入湖内,使湖面上升,湖水位置发生变换形成的;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塔里木河河流改道导致了罗布泊的“游移”。

而我国相关专家则提出了新的看法:在远古时期,以罗布泊为终点的河流主要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但是,大约在4000年前,孔雀河在中游形成了另一个湖泊——博斯腾湖,从而使流入罗布泊的水大量减少,导致了罗布泊的“游移”和逐步消亡。

罗布泊古代原为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河水带来了大量的矿物,由于后来罗布泊的水长年累月地蒸发了,而各种矿物就裸露在地表,很方便开发。

目前,地质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储量约2.5亿吨的钾盐矿床,这将是全国最大的钾矿。科学家认为,这种钾矿只有在极度干旱的地区才有可能形成,而罗布泊正好符合这种条件,因而罗布泊地区钾盐储量很大。

更令人惊奇的是,我国地质工作者认为,在罗布泊地下潜藏着一个“地下死海”,它与死海一样咸,一样大,也具有一样的经济价植。这个“地下死海”的面积有1300平方公里,含盐量为35%,与死海接近。二者均含有硫酸盐、氯化钾、氯化钠等,化学成分几乎完全相同,矿化度是普通海水的10倍,无法支持任何生命的存在。不过,罗布泊“地下死海”的水深只有60米,为死海的五分之一,钾盐储量也仅为死海的十分之一,但尽管如此,对每年花大量外汇进口钾肥的中国来说,罗布泊“地下死海”的经济价值,令人瞩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