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贸然去评价任何一个人(不要因为一个人说得很好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请不要贸然去评价任何一个人(不要因为一个人说得很好听)(1)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71集08 全文1534字,阅读需4分钟

【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这段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九《傅子》。

请不要贸然去评价任何一个人(不要因为一个人说得很好听)(2)

这段话前面还有一些话,“君人者,将和众定民,而殊其善恶,以通天下之志者也,闻言不可不审也”,当国君的人要和睦众人、安定民众,而且要分辨善恶,通达天下人的心志,所以听到言论,不可以不审慎。“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如果领导者听了他人的言论,没有审慎地去考察,没有进行调查研究就下结论,并且以此来确定是非善恶美丑,就会导致错误的判断,由此还会导致喜欢说不实言论的风气愈来愈盛行。

譬如有的领导者,喜欢听小报告,也不去考虑或者调查这个打小报告的人用心如何,他所说的话对别人的针砭是否与事实相符,就信以为真,而且还以这个结论去确定是非善恶,往往就会作出错误的决定,冤枉好人,从而也导致了喜欢说不实言论的风气盛行。因为领导者偏听偏信,听信一个人的言语就下结论,而不去考察实情,那么能言善辩、花言巧语的风气就会兴起。后面接着说,“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所以听一个人的言语,不如观察他做事,观察他做事,还不如观察他的行为。

请不要贸然去评价任何一个人(不要因为一个人说得很好听)(3)

“听言不如观事”,在《群书治要·论语》中有很多关于言语的阐述,譬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花言巧语,致力于言语的好听,伪装出和善的面孔,一味地去取悦别人,就很少有仁德之心。正是因为一个人巧言令色,很少有仁德之心,所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要因为一个人说得很好听,就给他委以重任。西方社会进行民主选举时,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演说中都做了很多漂亮的承诺,但是当选之后事实证明,很多承诺并没有兑现。所以《论语》中说:“有言者,不必有德”,一个人的言语很好听,但是他不一定有真实的德行。所以既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在《群书治要·中论》中也有一段关于言语的精辟阐述:“夫利口者,心足以见小数,言足以尽巧辞,给足以应切问,难足以断俗疑,然而好说不倦,谍谍如也。”能言善辩的人,他的心智足以洞察到细小的环节;他的言辞非常巧妙,很注重修饰;他伶牙俐齿,足以应对急切的追问;他的反驳足以让世俗人断定疑惑。但是,这类人好说不倦,喋喋不休。

“夫类族辨物之士者寡,而愚暗不达之人者多,孰知其非乎?”在世间,由于能够按类归纳推理、分辨事物的人很少,而愚钝、不通达、被蒙蔽的人却很多,那么谁知道他说的不正确?因为他的口才很好,讲得头头是道,再有一些名声、名望,还有一些头衔,一些世俗之人就会非常相信他所讲的话,但是他所讲的可能是有违大道的。“此其所以无用而不见废也,至贱而不见遗也”,这就是他之所以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不被废弃;很低贱,但是却不被遗弃的原因。

请不要贸然去评价任何一个人(不要因为一个人说得很好听)(4)

《傅子》中还说:“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如果在位的君主喜欢德行,属下就会纷纷去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如果上面的人喜欢言谈,下边的人就会争相修饰自己的言辞,朝着能言善辩的方向发展。那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人人都重视修养品行,天下的仁义之风就会兴起来;而如果人人都去学能言善辩,虚伪的风气就会盛行,这是必然的征兆。

“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悦者也”,德行修养很难成就,也很难被发现、被看见,而言语则很容易被撰写,也很容易取悦于人。“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古圣先王都知道言语很容易,而且爱听好话的人很多,所以并不崇尚言谈。

“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尠矣”,如果我们不尊敬贤能的人,不重视有德行的人,不通过引导人们向善来教化百姓,却只以说得好听来取悦人,那么天下背弃道德,追求言辞修饰、追求能言善辩,来要求他们君主给予封赏的人就不会少了。

请不要贸然去评价任何一个人(不要因为一个人说得很好听)(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