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洋吐槽爸爸(爸爸2强迫式分享教育逼哭杨阳洋)

杨阳洋吐槽爸爸(爸爸2强迫式分享教育逼哭杨阳洋)(1)

上周五的《爸爸去哪儿2》,很多网友看过之后,和我一样,觉得有两个坑娃环节设置得不太合理。一是我已经吐槽过的护猪环节,二就是分享环节。如果我说本来我的那篇评论文也是准备把这两个环节一起吐槽,原本计划的框架是“坑娃环节一,护猪环节伤了谁;坑娃环节二,分享没那么简单”,但最后因为实在太困,写着写着就把第二环节给删了,会不会有人要拍我板砖?

这回就来单独开篇,谈一谈孩子的分享。

【摘选博友评论】

优优妈妈:分享早餐的考验我也不喜欢,把爸爸和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村长讲话,像是审判没有分享的杨阳洋和Feynman,杨阳洋委屈地哭了,Feynman也是一脸的尴尬,而两个小朋友的爸爸也批评自己的孩子。好的性格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一定要把孩子的不足放到大庭广众之下数落吗?真的希望节目组设计节目环节,在博观众眼球的同时,也多向育儿专家咨询下,让节目收视长虹的同时,也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心安果果:分享早餐那个节目,我觉得对那二个心智尚在发育中的男孩简直太残忍了。而且让大众和同行的人轻易的给他们贴上标签。让这么小的孩子,无意中就要接受道德的审判,导演你知道吗?你这种课程,真的有益于孩子们吗?

【情节回放】

节目组以教孩子分享为主题,设计了一个分享早餐的环节。两个孩子一组,端坐桌前,其中一个孩子有吃的,另一个孩子的碗里是空的。然后留下他们,看谁能主动分享。第一组是杨阳洋和姐姐,早餐是一根玉米,还是杨阳洋最爱的玉米。第二组是Feynman和贝儿,早餐是一块蛋糕,也是Feynman最爱的蛋糕。第三组是多多和Joe,早餐是一罐鸡蛋布丁。结果是只有多多与Joe分享了。然后节目组又召开“大会”,以上课的方式,以爸爸们谈感想、自我批评的方式,郑重其事地指责了没有分享的杨阳洋和Feynman。爸爸尴尬,孩子不高兴,杨阳洋更是委屈地嘟起嘴,甚至情绪爆发,大哭外加拳打老爸杨威……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如果杨阳洋的碗里是两根玉米,或者这根玉米可以很轻易的掰断,他会不会与姐姐分享?同样,如果Feynman的碗里有两块蛋糕,我想他也会的。真要考验孩子们的分享,可以有更好更合理的方式。

如果在打开碗时,发现有早餐的是女孩,没有早餐的是男孩,可能情况又会不一样。不是说两个男孩就不愿分享,而是有这么一种情况存在:男孩天性会比较调皮一些,就如吴妈吴镇宇说的,可能这时候他们会有一种非恶意的“幸灾乐祸”——我有,你没有,多好玩啊!

他们是真的不愿意分享吗?显然不是。如杨阳洋,虽然他没有第一时间想到要分享,可是在村长的提醒之下,他立即付诸了行动,想要把玉米掰一半给姐姐,可是别说孩子了,就连大人都未必掰得断啊!最起码,我是掰不断的。这也是在后来的“批判大会”时他为什么那么激动的原因。一是委屈——他想要分享了,只是没有成功而已,但并不是他不愿分享;二是爸爸杨威的话刺激的,爸爸在指责他没有分享,还提出了要惩罚,虽然是惩罚爸爸,但对孩子来说,如果是因为自己的“错”,有时候惩罚父母比惩罚自己更让他们痛苦、难以接受。所以他的情绪再难以控制,直接爆发。

虽然节目组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先给孩子下套进行测试,再当众批评“未分享”的孩子,还让爸爸们谈感想的行为,真的是太欠思考,太伤孩子了。 测试可以,但一次测试并不说明什么问题。分享是美德,教孩子分享也是理所应当,这个主题是很好,但教孩子分享,真的没那么简单。

【教孩子分享,父母不该做的事】

不该给孩子贴标签

孙瑞雪曾经说过,儿童和成人对分享的认识不一样,成人习惯于分享食物,儿童则不愿意;成人习惯于分享玩具,儿童则要看情绪,看对象。这种情况儿童大一点会有所转变。不要以成人的道德观评价儿童,更不能上纲上线,给孩子贴标签。

这一番话用来解释《爸爸2》的早餐环节,再合适不过了。多多毕竟大一些了,而且她一贯就是一个很乐于分享、乐于照顾弟弟、妹妹的好姐姐,要不也不会让小朋友们都喜欢她,而且还出现贝儿“吃醋”“索爱”的画面了。而对于杨阳洋和Feynman来说,玉米也好、蛋糕也好,都是他们最爱的食物,而那样独特设计的环节,反而会挑起他们一种情绪,好奇怪,为什么对方的碗是空的呢?

所以那样正儿八经地开分析会批评他们不分享,真的是给两个孩子贴了一个大大的标签——他们是不爱和别人分享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也和节目组这样,并没有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只要看到孩子护着自己的东西,就会从道德的角度,给孩子贴上“自私”“小气”“不懂分享”等等的标签,甚至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个激将法,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将孩子,想让孩子自动改正、自动摆脱这些标签,从而做出符合大人期望的分享行为。但实际上,常常适得其反。四、五岁的孩子只会把注意力放在你给他/她贴的标签上,从而给自己形成一个负面的自我评价——我就是个小气的孩子,我不喜欢分享……如果总这么心理暗示下去,那就真的不再喜欢分享了。

不该当众批评孩子

其实不管是分享还是在别的任何问题上,都不要当众去批评孩子。最伤孩子自尊的,估计就是在公众场所或是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批评孩子了。那会让孩子感受很没面子,甚至还可能让孩子产生厌烦与反抗,既影响了亲子关系,又让批评的初衷得不到实现。这也是为什么Feynman很尴尬,而杨阳洋情绪激动、突然爆发痛哭并愤怒发泄的原因之一。节目组用道德来“绑架”孩子,把他们放到高高的道德线上进行批判,不仅尴尬了爸爸们,更伤害了孩子。

当孩子没有按照你的预期进行分享时,如果我们批评他/她,更或甚至惩罚他/她,又或者强迫孩子分享,只会让孩子对惩罚他/她、强迫他/她分享的父母和伙伴产生怨恨,并可能由此而认为分享是一件痛苦的事,从而更加拒绝分享。 你可以看到,杨阳洋本来情绪就很低落,而听到杨威的“自我批评”,并表示要“自我惩罚”时,他就开始拳打并控诉“不跟你玩了”、“我不是这样的”……此时你如果再跟他提分享,信不信,他会更加暴走、更加崩溃!

一定一定,不要以结果为导向去评判孩子,或者批评孩子。长此以往,结果就真的成为结果了。用到分享上来说,就是真的不再分享了。

不该由父母代为分享

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父母因为孩子“不分享”的行为而感到大伤面子,从而进行横加干涉,或者干脆代替孩子进行分享,强行把孩子手中的玩具或食物分给别的小朋友。这其实是在伤害孩子的自主权以及物权意识。尤其是对两岁左右的小宝宝而言,此时正是他们物权意识建立的时候,本来就在建立“这是我的”的概念,如果因为父母的干涉而破坏了这个意识,就有可能让他们建立另一种认知,任何东西都不该是“我的”,否则的话是可能会被批评的,是不受欢迎的。这种被动建立的分享,最后可能导致孩子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不敢主张所有权了。

《婴幼儿养育手册》里有这样一段话:“不要强行迫使孩子分享。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对于爸爸妈妈来说,自己并不重要,甚至没有邻居家的孩子重要。”

【教孩子分享,父母应该做的事】

应该尊重、理解并接纳孩子

要理解孩子,尤其是当孩子处在物权意识建立阶段时,更要注意尊重并保护他们的物权,理解孩子当时当刻为什么“不分享”的原因,先接纳,再做出引导。尤其不能不顾孩子的意愿,强行做主替孩子进行分享。

在这一点上,父母的“厚脸皮”是免不了的。

比如上周末,我带着小米和她的好朋友心艺在一个商场的儿童游乐中心玩,小米和心艺让我帮她们保管她们各自得到的一个气球,然后两娃就疯玩去了。此时有一个小朋友看到我脚边袋子里放的两个气球,就立马跑过来想要把气球拿走玩。没奈何,我只好按住了气球,并向她解释,这是小姐姐的气球,我只是负责保管,却无权做主把气球给你。然后我建议她可以去找小米姐姐,征得她的同意,又或者可以去找游乐中心的服务人员讨要一个。这只是两个微不足道的气球,我在和小朋友解释的时候,其实脸有点烧得慌,或许小朋友的妈妈会觉得我小题大做,给个气球有什么了不起,我太较真了……可是我知道,如果小米回来发现我擅自做主把她的气球送人了,她一定会很不开心。尤其这个气球,还是她转了半圈商场才讨得的她喜欢的那个颜色。我理解她对那个紫色气球的喜爱,我尊重她对这个气球的所有权,而且我也知道,如果是在她自己做主的情况下,她可能一开始会有点舍不得,毕竟是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当时得到的第一个气球她让给了好朋友心艺,第二个气球才轮到了她。舍不得很正常。但她一定会愿意“借”给小朋友玩,然后可能在看到小朋友玩得很开心的情况下,跟着开心欢喜,于是就大方地送了……很明显,我替她做主,以及她自己做主,分享的意义不同、感觉不同,前者带来的是愤怒、是不开心,后者则是快乐与欢喜,还有那种疼爱小朋友的大姐姐的自豪感。二者选哪个,不言而喻,我自然只能厚着脸皮了。而结局果然如我所料,小米后来很慷慨地把气球送人了……

所以如果你决定把孩子的某样东西送给别人,请记得尊重他/她,先征得他/她的意见,或许他/她会比你还大方。如果孩子不同意,就暂缓,先尊重孩子的意愿,再行慢慢引导、说服。

就像杨阳洋事件,村长一引导,杨阳洋不就努力去掰玉米了吗?又如姐姐仗义直言,把事情真相还原,让杨威知道自己错怪了杨阳洋,理解了他,杨阳洋的情绪不就立刻缓和下来了吗?

应该有父母的言传身教

当爸爸们坐在镜头前看室内孩子的行为时,杨威曾说了这么一段话:“你分享了会得到更多,我觉得这个测试倒是真的挺好,这个方面我做的比较欠缺。”

如果杨威说的这段话不是为了给节目组面子,也给自己面子的话,如果他真的在日常生活中,在引导孩子分享这方面做得比较欠缺的话,那么他在“批判大会”上对杨阳洋的指责就更不应该了。因为教孩子分享,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记得《爸爸去哪儿》的官微中曾提到过,为什么多多是一个爱分享并能照顾弟弟、妹妹以及身边所有人的孩子,那些爱的行为仿佛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原因就是有黄磊的言传身教。黄磊在录制现场就是时刻都照顾着身边所有的人,这是他的身教。而在多多与Joe觉得布丁不好吃时,他又告诉了多多,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分享,还有分担。有福同享、有难同担,一起分担,痛苦就没那么多了。分享中可以收获欢乐,分担中则得到成长。(PS:多多说要把不好吃的布丁分给村长时,真的看得好欢乐有木有?哈哈哈哈哈哈,我先笑个先……)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物权,但并不意味着纵容孩子护着自己的东西,坚持东西是”我的“,而不愿变成”我们的“。这就需要父母的言教身教、坚持不懈的示范分享。如果父母平时就喜欢和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东西,那么在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也会跟着这么做。而示范、引导分享,更是父母应该做的,即便是在孩子建立物权意识的阶段,也可以通过示范、引导,来让孩子把”我的“变成”我们的“,并从中感受到快乐。比如在小朋友的聚会时,引导孩子一起分享食物,甚至还可以事前选好玩具做为分享的礼物,然后真诚地感谢他/她,让孩子知道,分享是会得到更多的快乐,能够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你说,孩子怎么会不愿意分享呢?谁会拒绝更多的快乐呢?除非不适合的分享行为,比如强迫分享,让他/她感到了痛苦。

应该循序渐进,耐心等待

教孩子学会分享,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因为孩子一次两次的不愿分享,就一标签把孩子贴住,一棍子批判到底。循的是什么序?自然是孩子成长的年龄规律、性格规律、以及认知的发展、物权的建立等等。用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标题来概括,就是要”慢慢等你学会分享“。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用温和的方式进行引导,包括可以用孩子喜欢读的绘本(比如《这是我的》《彩虹色的花》《小蜡笔头》《彩虹鱼》等等)进行引导、共情、换位思考,还要记得鼓励孩子在分享中哪怕是一点点小的进步。对孩子来说,分享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手里的东西拿走,即使他/她只是把手里的玩具拿出来给人看一看,摸一摸,也是尝试分享的开端。每到这时,我们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没有把玩具分享出去而责备孩子,那样只会打击孩子分享的积极性。还可以教孩子先学会交换,用交换玩具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学会分享。绝不是靠着一次简单的测试,就可以建立孩子的分享意识的!

还是那句话,分享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儿。而不是叫人痛苦、难过的体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