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40载我与海油共成长(我们的海油榜样)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辉煌40载我与海油共成长(我们的海油榜样)(1)

工作中

你是否在困难重重时

想找到一盏指引向前的明灯

是否也在重任压肩时

想有一个榜样让你不再迷茫

那么

恭喜你

你找到了

就是他们

辉煌40载我与海油共成长(我们的海油榜样)(2)

在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中,中国海油5个集体、8名个人受到表彰。

辉煌40载我与海油共成长(我们的海油榜样)(3)

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

看看他们的故事

先进集体

中海油服海洋石油981

【500米到3000米!它是这样的“强国利器”】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海洋石油981团队大幅提升了我国深水装备的钻探实力,为我国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大型装备是推进实现海洋强国的“利器”。从水深500米到3000米,“海洋石油981”大幅提升了我国深水装备的钻探实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2012年5月9日,“海洋石油981” 投入运营,深水作业经验几乎为零,只能摸索前进。

“中国人设计的平台能够胜任深海复杂的海况吗?”面对质疑,海洋石油981团队选择埋头苦干,摸索出一套全新的起下钻模式,将作业时效提高60%,令外方钻井总监赞叹不已:“你们不仅是中国最先进的,在世界石油行业也是非常棒的!”

以此为起点,“海洋石油981”在深海勘探开发之路上越走越远。

2014年4月25日,“海洋石油981”完成自修133项,提前32.9天完成钻探任务;2014年8月,成功测试我国第一个自营深水大气田——陵水17-2,为南海大气区建设添足了“底气”;2017 年 6 月,完成南海迄今难度最大的深水高温高压井——陵水25-4-1的钻探作业。

作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质量领域的标杆之一,“海洋石油981”始终将质量当作进军深海的“敲门砖”,自投产以来作业质量合格率达100%。

2016年3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海洋石油981”获得了我国在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第二届中国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做出如下评价:“‘海洋石油981’融合先进管理理念,与现场作业实践相结合,管理规范有效、实操性强。”

↑请上下滑动查看

渤海石油管理局辽东作业公司

【40厘米的海冰还会“动”?这就是他们的故事】渤海石油管理局辽东作业公司团队在冬季抗冰保产任务中展现出了激扬的风采,为渤海油田安全、平稳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最北部的海域——渤海辽东湾,星罗棋布着多座海上采油生产设施、陆岸原油及天然气处理厂。

在这片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用于输送油气水介质的海底管道总长达700公里,海底电缆总长近200公里。这些密集分布的“动脉”和“筋络”,在辽东湾编织成一张充满生机的立体油气生产网络。

辽东作业公司的油气田多为稠油,开采难度极大。经过多年艰难探索和科研攻关,辽东作业公司破解一系列难题,自2010年开始,连续9年油气产量均超过1000万吨,累计油气产量达1.7亿吨,成为中国海油建设“海上大庆油田”的砥柱中流之一。

作为中国最北端的海上油田,辽东作业公司部分油气生产设施位于辽东湾冰缘线以内。冬季,海冰的最大厚度可达40厘米。在潮汐和涌浪作用下,海冰不断挤压、撞击油田生产设施,对生产设施的威胁极大。

为此,辽东作业公司建立了科学的预防海冰危害管理体系,通过统筹调度破冰船资源、增加抗冰锥体、在冰期设立定点观测点、由北到南建立平台群监控和通报机制等方式,保障冬季安全生产。

2017年和2018年春节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两次派出记者赶赴位于中国海上最北端的油田锦州9-3采访。人民网、《天津日报》等多家媒体也相继对抗冰保产事迹进行了大规模宣传报道,充分展现了海油人抗冰保产的激扬风采。

↑请上下滑动查看

研究总院钻采研究院

【这是一支专挑“硬骨头”啃的热血团队】

研究总院钻采研究院团队从生产源头入手,提质增效,凭借良好的技术积淀和充足人才的储备,合作攻坚,收获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钻采研究院成立6年来,团队凭借一股不怕挑战、敢啃硬骨头的拼劲儿,参与生产、科研项目超过400项,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涌现了一批先进人物。

钻采研究院坚持“技术创新、做优方案、实现源头降本”理念,推行提质增效系列举措。在国内,通过实施平台位置优化、组合防腐、新型提速工具应用等创新技术,降低投资219亿元,提升油田经济开发效益;在海外,重点对8个合作区块开展专题研究,优化开发方案,提升技术实力,为海外项目的提质增效作出贡献。

钻采研究院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获2项国家科技奖项、28项省部级奖项。合作主攻的一些项目解决了海洋浅层钻井安全技术难题, 攻克了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难题。

在行业标准制订方面,钻采研究院也成果颇丰。截至目前,钻采研究院累计完成海洋石油钻采领域国际标准1部、国家标准3部、行业标准6部,企业标准23部。2017年8月,历时5年研究形成的ISO 18647《石油与天然气工业—海上固定平台模块钻机规范》正式发布,中国海油牵头完成的首个国际标准,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

↑请上下滑动查看

中海炼化华南销售惠炼办事处

【6人、38天打通船汽管铁运输四种出厂流程】

中海炼化华南销售惠炼办事处团队以党建引领生产,取得了市场、行业认可的业绩

2009年4月,在广东惠州大亚湾,中国海油惠州炼油项目一次投产成功。中海炼化华南销售惠炼办事处挂牌成立,主要负责产销计划的衔接和产品调运出厂。

办事处成立之时距离炼厂投产仅剩一个多月,员工队伍是从中国海油各单位抽调组成,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困难时刻,6名党员冲锋在前,在临时搭建的办公棚里加班加点,凭着一股子坚韧劲头,仅用38天就打通了船运、汽运、管输和铁路运输四种出厂流程,抢在了投产前完成任务。从那时起,“不惧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就融入了惠炼办事处的基因中。

此后,办事处的业务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组织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2013年底,中国海油东方石化项目即将投产,惠炼办事处抽调了5名党员,成立临时党小组,进驻东方石化协助开展出厂筹备工作。他们白天深入现场了解生产工艺,晚上还要研讨出厂方案并反复模拟演练,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调运任务。

2017年10月,中国海油惠州炼油二期项目投产,出厂流程复杂程度前所未有。为此,办事处团队集思广益,将出厂工作进行分解,责任进行落实,有效克服了产品库存高位、生产异常、恶劣天气等难题,实现产品的平稳调度。

成立九年来,惠炼办事处以党建引领生产工作,发运产品近8000万吨,准确率达100%。

↑请上下滑动查看

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涠洲作业公司

【绿色低碳又高效,向30多岁的它“取经”】

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涠洲作业公司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组织实施了多个重点节能项目,为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能源结构作出贡献

涠洲油田位于南海北部湾海域,是我国在南海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开发的海上油田。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涠洲油田已经探索形成一整套复杂断块油田高效开发模式,为我国乃至世界类似油气藏的经济动用提供了成熟的方案。

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涠洲作业公司现有生产设施26座,累产原油超5000万立方米,并建立了完善的“油气水电”四张网, 平稳应对了“滚雪球”式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油水处理量、注水量以及用电量高峰,连续多年油井生产时率保持在98%以上。

良好的安全理念是涠洲油田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展作业许可、能源隔离专项活动,举办OIM(海上设施经理)安全培训、“打通安全最后一厘米”等主题活动,涠洲作业公司将安全文化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个作业者的心中。“十二五”以来,涠洲作业公司累计完成13座平台和20条海底管线安装调试,组织了近20次台风的撤离及复产,开展了近百次重大检修工作,实施了1588船次的提油作业,均保持着安全无事故纪录。

涠洲作业公司认真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连续多年获得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节能先进集体”称号,并组织实施了“涠洲油田群低压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涠洲11-4D独立生产项目”等十多项重点节能项目,仅“涠洲油田群低压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一项措施每年即可回收天然气4000多万立方米,折吨标准煤76283吨。

↑请上下滑动查看

劳动模范

徐长贵

【珍惜那些“面壁”的日子】

渤海石油管理局勘探部经理徐长贵已经在海洋石油勘探一线工作了二十余年,他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带领团队先后发现了多个油气田

研究生毕业后,徐长贵来到渤海石油研究院,被分到储层地化室从事最基础的地质研究工作。当时渤海的勘探前景还不明朗,基础研究更是冷清,每天就是看看岩心、岩屑。

目送着一拨又一拨人远去,徐长贵始终平静地与岩心库里那些来自大海深处的石头做伴。在这7年中,徐长贵看遍了渤海油田几百口探井的岩心,为了得到详实的资料,他费尽周折地寻找退休多年的录井员。

徐长贵在储层地化室“面壁”的日子,也是渤海勘探由浅层转向深层的突破期。徐长贵带领团队翻阅了数千篇国内外相关文献,解释了上万公里的地震剖面。最终,他在勘探实践中指导渤海中深层储层预测,预测成功率由40%提高到87%,合力发现多个大中型油田,掀起了渤海油田新一轮的勘探高潮。

渤海海域辽东带曾经是辽东湾勘探人心中的一道伤疤。从1987年到2005年这18年间,多家知名外国石油公司在该区带先后钻探井十余口,无一获得工业油气流,最终不得不放弃。

面对如此复杂的构造、如此晦暗的勘探前景,2008年担任辽东湾勘探项目经理后,徐长贵选择了迎难而上。

当时的情况是位于辽东带不足4平方公里的构造已经打出了3口“空井”,该区寻找到油气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再试一次。”徐长贵和团队成员给出了答案。2012年3月,旅大6-2-4井获得高产。3月13日清晨,第5井获得了180多米厚的油层。不足4平方公里、连续打了3口“空井”的旅大6-2构造,最终向国家上报了5000多万立方米的地质储量,徐长贵和团队成员从国外石油大公司放弃的地方找到了大油田。

↑请上下滑动查看

何保生

【一个项目就省出了88个亿!】

近些年,何保生奋战在海外一线,为中国海油海外资产保值增值不懈努力。在巴西Libra项目,他力推降本增效,合力实施的54项措施降低投资88亿美元

何保生现任中海石油巴西有限公司Libra项目专业服务部副经理。

他成功解决乌干达项目湖区钻井难题,大胆提出大位移井陆基开发方案,凭借大家扎实的工作和可靠的研究成果说服合作伙伴和乌干达政府接受该方案,节省项目投资10亿元。

巴西Libra是世界瞩目的盐下超深水项目,在勘探钻井作业初期,复杂情况频发,费用极高且制约了勘探进度。他主动请缨赴钻井现场工作,和井队一道彻夜工作处理井下复杂情况,并推动新技术应用,有效解决了盐上地层钻井难题,单井费用降低超过800万美元。

2015年10月,他作为负责人,总体协调项目的降本增效工作。降本增效项目启动后,他以新技术应用、总体方案优化和管理提升等为重点攻关目标,通过全员参与、引入伙伴力量为手段,带领团队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深度挖掘并成功实施了107项降本增效措施,其中54个降本增效措施已在开发方案和实际作业中应用,项目投资降低88亿美元。开发方案如期获得巴西政府批准,并已成为降本增效典范,在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板块业务单元中推广。

↑请上下滑动查看

张青林

【一名不折不扣的平台老兵的故事】

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西江油田作业区惠州25-8平台机械操作张青林,因技术出色,几乎参与了南海合作平台一大半的安装及验收工作。这些年来,他完成技术革新、设备改造、合理化建议达几十项,经他改造过的设备都在高效地运转着

第一次与南海亲密接触,张青林29岁。转眼25 年过去了,他已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平台老兵。

因为技术出色,张青林几乎参与了南海合作平台一大半的安装及验收工作。2013年,快50岁的张青林来到刚刚开始建造的惠州25-8平台,带着一群年轻人“重新出发”。南海夏季台风多发,每次台风压井,生产人员最头疼的就是开关压井阀。二十多个阀,每个180圈,单个耗时5分钟,需要两名生产人员合力才能扳得动。台风来时事情多,任务急,这样的效率让生产人员苦不堪言。张青林一头扎进机修间,开始对阀杆进行改造。半个小时后改造完成,开关一次压井阀门只用十几秒,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在一般人眼里,年纪大了,本应该多休息,可张青林依然坚持学习。2011年,他成了南海东部第一位钳工高级技师。从2016年开始,他发明改造的台风发电机平衡器、压井阀门气动扳手和水力旋流器取管等几种工具,获得了7项国家专利。工作这些年来,他完成技术革新、设备改造、合理化建议达几十项,经他改造过的设备都在高效地运转着。

海洋石油事业不断壮大,经历了众多项目的顺利投产,张青林更加珍惜在平台坚守的每一天。如今,他将工作重心放在带徒上,他辅导过的学生大都成了各个平台的技术骨干。最初,南海东部钳工技师只有他一人,如今已有钳工技师48人、高级技师4人,这都与他辛勤培养分不开。

↑请上下滑动查看

姜海滨

【“不懂就学”才是硬道理】

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一名一线技术工人,到现在的海油工程特种设备公司总经理助理、生产经营部经理;从当时的有志青年,到如今成长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劳动模范,姜海滨经过多年锤炼,在为祖国献石油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1999年,姜海滨成为海油工程设计公司的一名电气设计员。工作期间,他研读了大量技术书籍,并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与中外方工程师交流工程实例资料和过程经验,熟练掌握了不少工作所需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几年后,姜海滨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负责机械、电气等多个专业的总体协调工作。很多专业名词在以前的工作中都没有接触过,“不懂就学”,在项目施工现场,姜海滨常常拿着记录本学艺。

在渤中25-1项目投产过程中,由于需要调节电压屡次出现必须停产的现象。姜海滨作为当时项目主要专业负责人,带领技术人员展开攻关。经过严谨的技术方案论证和大量的平台实地调研,他们决定首次采用35千伏高压输配电方案,并首次采用大容量、高电压有载调压变压器。海上平台远端大容量注水泵一次调试成功,保证了平台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电网质量,结束了平台因调节电压而必须停产的历史。

2012年3月29日,海油工程特种设备公司挂牌成立,姜海滨作为公司前期筹备组成员,负责生产场地、生产组织筹备工作。他在一无基础、二无参考的情况下,克服当时生产场地、机构构成复杂的困难,聚众智建立了一套和公司业务定位配套的、有针对性的生产制度、组织体系和保障体系。

↑请上下滑动查看

朱卫城

【在创新中求变】

二十多年来,朱卫城始终以海油人特有的开拓、实干、奉献精神与企业共同成长

中国海油开发生产部综合处处长朱卫城,是海洋石油开发评价工作牵头人中的一员。他见证了海油开发的高峰时期,更为“海上大庆油田”的建成作出了贡献;2015年,他合作推动改革创新,不放过任何有可能降低成本的地方,遏制住了油气田开发成本上涨的势头,团队成为公司降本增效活动的表率之一。

2005年,中国海油确定上产5000万吨规划目标,作为海洋石油开发评价工作的牵头人,朱卫城积极协调、大力推进,启发、带领开发评价团队在油田内部“挖”油田,在油田外面“接”油田,迎来了油气产能建设的高峰。

“不拘泥于形式,敢于突破创新”是同事对朱卫城最深的印象。在绥中36-1油田(I期)调整项目评价中,面对质疑,朱卫城坚持专业判断,鼓励相关研究人员大胆探索、开展先导试验,突破了数个技术瓶颈,最终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应用“海上油田丛式井网整体加密提高采收率技术”,使该油田可采储量增加了30%。

↑请上下滑动查看

尚捷

【过程是最好的回报】

同事们都说,尚捷是那种只要盯着对岸,脚步就不会有一丝犹豫的人

2015年,中海油服研发出随钻测井及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尚捷是这项技术的研发带头人。

刚刚建立研发项目组的尚捷,手里只有4间办公室、6台电脑以及7名研发工程师。没人没条件,工作怎么开展?刚刚接手任务的尚捷开始认真地钻研手上的文献资料进行原理论证,生生从对只字片言的条分缕析中“杀”出一条阳关小道。

2009年7月,第一版样机出炉。在随后的几年中,尚捷带领团队辗转于国内各大油田进行实钻实验。失败的次数多了,有些操作人员也不耐烦了,“你们的东西到底行不行,不行就拿走!”尚捷有苦说不出,只能往肚子里咽。

2012年4月,中国海油燕郊科技园投入使用,尚捷和研发团队告别了老车库,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科研基地。进驻科技园不久,在新一次的实钻实验中仪器成功完成了实验,虽然离正式商业化作业还有差距,但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

2015年5月3日清晨5时,在中国海油“渤海九号”钻井平台,这套系统完成了首次海上作业。这也标志着我国结束了随钻测井及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对国外的完全依赖。截至2018年初,已先后在渤海、南海、新疆、山西等地规模化应用,使我国薄油层、边际油田等难以动用的储量得到有效开发。

↑请上下滑动查看

刘敏

【雄关漫道有佳绩】

刘敏是善钻研敢攻关的采油工艺领军人,她带领团队拓宽了采油工艺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刘敏一直从事海上油田采油工艺及配套工具的开发研究及技术管理工作,她从一名默默无闻的采油工艺工程师一步步成长为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分公司采油工艺首席工程师。

刘敏深知科技创新对采油工艺的重要性。在海上注水起步阶段,刘敏带领团队实现了海上油田防砂完井注水井的分层配注和测试,并通过完善和改进,形成了技术系列。该系列成果已成功运用到了海上注水开发油田的所有分注井,为油田高效注水开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

刘敏组织研发海上油田同井采注技术已经应用到23口井,该技术的应用,有效缓解了油井数量对油田增产的制约,节省了油田钻井和平台建设的开发成本约4.2亿元,降低了油田生产投资风险,为油田的零递减、产量快速增长和节能减排等作出了贡献,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十二五”期间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630万元。

2011年,刘敏主持启动了 “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海上稠油油田化学驱技术示范”专题四的项目。她牵头组织公司内部资源,并联手中科院、石油院校开展技术攻关,促进了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

刘敏参与的研究项目受到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高度关注。刘敏认为高质量的技术服务方案是成功“走出去”的核心环节,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服务甲方需求的技术方案,他们丰富的开发经验和配套技术为进入全球海上稠油油田开发打出了漂亮的攻坚战,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采油工艺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请上下滑动查看

李跃林

【勤耕南海勇担当】

30年来,李跃林踏实勤耕南海西部油田,带领团队谱写了连续十年稳产千万立方米的篇章

他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劳动模范,是中国海油“建设海上大庆油田”一等功、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获得者,现任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生产部副经理兼油藏经理。他叫李跃林,30年来耕耘在南海西部油田,带领团队谱写了连续十年稳产千万立方米的篇章。

作为产量直接管理者,为了深入挖掘潜力,李跃林积极坚持开展油藏季度剖析。在2007年至2017年十年间,他带领团队通过换大泵提液、酸化、补孔等手段共组织实施了近500项增产措施,增产原油280万立方米,增加产值超百亿元。

李跃林积极革新增产挖潜技术,在气井修井及水平井控水方面取得较大技术突破。当时,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所辖某气田曾因地层压力系数低且井底积液,有两口井出现了停喷。李跃林积极组织团队迎难而上,经过一年的努力,通过开展专项研究创新了超深、超低压、高温、大斜度气井暂堵压井等七大关键技术,使得两口井恢复生产,产气量近40万立方米/天。

多年来,李跃林坚持生产、科研“两手抓”,主动开展科研攻关,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用效果显著。2012年,他和团队通过研究认为文昌13-1油田A9、A10井有上返补孔潜力,但由于测井难度过大,常规电缆作业无法实施。他带领团队精心论证、大胆探索,采用新方式进行生产测井,并一举成功。同时,通过团队细致的研究,打破了常规筛管外砾石充填的完井方式,提出采用优质筛管完井并获得成功,节约了100多万元的作业费用,两口井作业后含水从90%下降到0,日增油超250立方米,累计增油超21万立方米。

↑请上下滑动查看

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他们时刻不忘

“我为祖国献石油”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他们坚定信念

初心不改,能源报国

他们是我们的骄傲

更是我们的榜样

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

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强后盾

中国海油,一直在路上!

文字丨中国海油

编辑 | 刘晶晶 徐昕联

监制 | 徐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海油,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010-65367827,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