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家庭的故事摘抄(我看书总是向人借)

郑振铎(1898—1958),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ct、西谛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温州。代表作品《猫》《我们是少年》。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

郑振铎早年好学不倦,但买不起书。他说:“我要看书,总是向人借。”后来在许地山处翻到一本日文版《泰戈尔诗集》,该书吸引了他。许地山还向他介绍泰翁的《新月集》,自此,郑开始译诗。

郑振铎家庭的故事摘抄(我看书总是向人借)(1)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郑振铎先生可以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古籍整理研究和保护做不懈的努力。

初恋是徐志摩前妻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励的妻子王世瑛

郑振铎先生初恋并不顺利。

他在北京读书时,福建籍同学组织抗日联合会,经常聚会。他自然是每次必到,每次都有一番慷慨陈词。王世瑛也参加了爱国活动,还担任了校学生自治会主席,而且又长得很漂亮。

郑振铎家庭的故事摘抄(我看书总是向人借)(2)

这期间,郑振铎对她很有好感。但遗憾的是,由于王世瑛自己的犹豫和她父母的强烈反对,郑振铎长时间处于无可奈何的痛苦中,最终以分手告终。1924年,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林徽因等人接待,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也在接待的行列,而就是这次接待,让张君劢邂逅了才女——王世瑛。后来张君励向王世瑛求婚时,王世瑛还写信给自己的好闺蜜——冰心,想要征求她的意见。冰心那时候正在美国养病,得知这件事情后,冰心的态度很是直白——嫁。

郑振铎家庭的故事摘抄(我看书总是向人借)(3)

王世瑛为张君励生第六个孩子时难产去世,郑振铎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难掩悲痛,在日记里写到:“闻世瑛君逝世讯,愕甚!前尘往事,不堪思量”。

后来郑振铎远赴上海,得现任妻子高君箴之父高梦旦赏识。在1923年10月10日,郑振铎与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旦之女高君箴在上海举行婚礼。婚后二人携手一生,很是恩爱。

郑振铎家庭的故事摘抄(我看书总是向人借)(4)

郑振铎和高君箴大婚

郑振铎先生一生都在为爱书、藏书、献书而殚精竭虑、亲历躬行

抗战时期,郑振铎在香港倾囊收售流散古籍,并联合知名学者在上海组建文件保存同治会,抢购私藏珍本,避免了民族瑰宝流失损毁。新中国成立后,在他亲自主持和参与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法规,提出文物保护思想。去世后,家人根据他的遗愿,将生平藏书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图书馆

郑振铎家庭的故事摘抄(我看书总是向人借)(5)

郑振铎抢救流散文物往来信札

中国最早翻译列宁著作的是郑振铎

1919年12月《新中国》月刊发表他译的列宁著作《俄罗斯的政党》(现名《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

1922年郑振铎主办上海《儿童世界》杂志,一年就进行了3次大改革,刊物以图画为主体。他在短短3个月里亲自为幼儿写了22篇图画故事。

郑振铎创办《儿童世界》杂志,但发刊词分别刊发在比它早几个月出版的《妇女杂志》《文学周报》上,而《儿童世界》却并不登载。

郑振铎家庭的故事摘抄(我看书总是向人借)(6)

郑振铎先生捐献的文物之一

郑振铎编写《文学大纲》,其中日本部分是谢六逸所写,苏联部分是瞿秋白所写。

郑振铎曾在日记中制订一条读书方法:读书毋草率,每读一书必一页一页读过;随有所见,即做札记。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有关敦煌卷子的部分,乃是许地山根据他的需要,到英国伦敦图书馆找来的。因该馆不准携带纸笔入内抄录,许只好先默记,后再凭记忆写下,寄回中国。

郑振铎对中国戏文研究的起源长达七八年,认为它是从印度输入,但无文字依据。后温州古寺发现梵文写本,经陈寅恪辨明是印度剧本《梭康特拉》,方下结论。

郑振铎家庭的故事摘抄(我看书总是向人借)(7)

郑振铎是中国介绍希腊神话的先驱者。在这之前,很多人都不敢尝试,生怕会得到诽谤,以为一切迷信都是它造成的。郑说自己要成为这个“第一位食蟹的人”。

1949年8月,郑振铎参加新中国首届政府的筹备工作,与文艺界其他代表合影。前排左起:艾青、巴金、史东山、马思聪;后排左起:曹靖华、胡风、徐悲鸿、郑振铎、茅盾。

郑振铎家庭的故事摘抄(我看书总是向人借)(8)

郑振铎在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2月,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他与胡愈之等人致信国民党当局,强烈抗议屠杀革命群众,为此险遭逮捕。

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此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眼界宽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郑振铎家庭的故事摘抄(我看书总是向人借)(9)

1956年颁发的褒奖状

郑振铎先生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已经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