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组工信息(组工动态今天给你讲个很长长长长长长的故事)
在房山区南窖乡花港村,有一条人工修建的引水渠,被大家称为“红旗渠”。
这条“红旗渠”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蒲天佑带领花港村全体村民,夜以继日地一锤一锤凿出来的。这条“红旗渠”所凝结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花港村人不断前行。
从“盼水”到“通水”
花港村位于房山区北部深山区,是山高景美的好地方,但在40多年前,这里极度缺水。
1.天旱盼水,绝境逢生
花港村村北有座被村民祖祖辈辈叫做“北大尖儿”的山,山的另一侧,大石河蜿蜒而过,村民对大石河的水充满了渴望。
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当时花港村党支部书记蒲天佑四处寻访,昼思夜想。一天,他突然冒出来个想法:在“北大尖儿”半山腰打个洞,把山后的大石河水引进村。蒲天佑的想法一说出口,就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拥护。
2.不畏艰辛,开山凿洞
1973年春天,轰轰烈烈的凿山引水工程拉开了序幕。在原房山县南窖公社党委的支持下,蒲天佑和民兵队长隗合江带领花港村20名年轻社员,扛着镐头铁锨、钢钎铁锤,热情高涨地开进了山沟,正式向“北大尖儿”宣战。
没有先进的设备,大家仅仅靠着人力、凭着惊人的毅力,一锤一镐,昼夜不停地劳作。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大家凿出了几十米深的山洞。消息很快传开后,公社煤矿提供了一台空压机,大安山矿送来了两台风锤,燕山机械厂给予了技术支持,这大大加快了工程的推进速度。
仅仅8个月后,432米的一号洞被打通;后来在各方的帮助下,又相继打通了5个洞。
3.不忘使命,传承精神
洞打通了,接下来就要架电线、安水泵,引水上山。经过多方协调,原县供电局为花港村支援了10根水泥线杆。
1974年的正月十四,由蒲天佑带队的25人运输队来到县城,用小推车装运电线杆。在返乡途中,一辆从对面疾驰而来的大卡车突然变道,猛冲过来,一头撞在了电线杆上,杆子被撞后挑起了20岁的董桂月和25岁的孔祥福,二人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因脑部失血过多,不幸遇难。
第二天,蒲天佑和公社书记一起来到董桂月家,心痛无比地说:“二哥,我对不起你,我没把孩子带回来。”董家父亲一下子蹲在了地上,半天才站起来。可他又强忍悲痛,扶着蒲天佑的手臂说:“天佑啊,别说了,这事打到谁头上都一样,我是共产党员,我挺得住,你们还是先去看看祥福她妈吧!”孔祥福的母亲孤身一人把孩子拉扯大,她听到噩耗后,虽然悲痛万分,却坚强地说:“祥福是为大家伙儿的事儿遇难的,我相信公社、相信党,你们一定会处理好的。”听了这番话,在场的人都掉下了眼泪。
1974年秋,大石河水终于过山洞、越山梁、穿山涧,流进了花港村干涸的土地,梯田里第一次种上了小麦。看着丰收的麦子,村民个个心里乐开了花,不由自主地编了一段打油诗:
共产党,不一般,带着大伙去凿山;
大干苦干拼命干,引水上山莫等闲;
决心大,意志坚,团结一心排万难;
条条渠道绕山转,座座水池映蓝天!
“红旗渠”精神永传承
40多年过去了,引水渠早已完成了通水使命,但却把精神永远地刻在了遗址上。
近年来,慕名而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家纷纷慨叹工程的伟大,穿梭在涵洞里,仿佛仍能听到那一声声清亮的口号,一锤锤凿壁的回响,一阵阵喜悦的欢笑。
当年参与“引水”的花港村村民董桂永,现已是75岁高龄,但仍在村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并于今年参加了房山区百姓宣讲团,把穿山引水的“红旗渠”故事讲给每一位新时代的房山人。
“第一书记”李立权传承“红旗渠”精神,带着“花港故事”参加了“时代新人说 我和祖国共成长”主题演讲活动,取得了房山赛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只能苦干,不能苦熬,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如今的花港村人秉承着不等不靠、敢为人先的主人翁精神,继往开来、奋发进取,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绿水青山。
几千亩的松柏林郁郁葱葱,几百亩的高山桃园硕果累累,红酒庄园的野生山葡萄酒荣获国际大奖。
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花港人,更成为了所有南窖人的坚定信仰。
大山深处,南窖人民怀揣着那份梦想,不畏艰辛、刚毅执着,在致富发展之路上勇敢前行,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转自“党建房山”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