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的武器(火器重甲的八旗)

一说起清军,很多人就会想到八旗,想到骑射,这是相当片面的。其实在关外的时候,八旗军就是一支多兵种混成部队。

在八旗军队的体系中,有步兵、轻、重骑兵以及火器部队之分。

这里的步兵,大多是骑在马上的步兵,即骑马到达战场,然后下马作战。

轻骑兵多是蒙古人,即八旗蒙古,他们是传统的骑射部队,也就是他们骑马是为了射箭而不是冲锋,其主要作用是战场袭扰。

重骑兵则多是满人,为侧翼主力冲锋部队,多用于冲击明军的步兵方阵和炮兵阵地。

火器部队则是由辽东汉人、原明朝辽东军组成的。

而以上兵种中,最无解的不是骑兵,而是重步兵。

受一些电视剧的误导,很多人理解的明清时期战争场景为:先是大炮轰,轰完后一群穿着布制马褂的士兵边喊边往前冲,冲到敌军跟前再拔刀互砍,战场混乱,双方士兵各自找各自的拼命对象,最后尸横遍野。

这是相当扯淡的。

你可以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一名士兵,让你穿着一身无防护的布衣,冒着对面的枪林箭雨冲锋,你会干吗?

处在这种没有秩序的冲锋队伍,你会跑在前列吗?

就算你脑子不太好使,在跟对方无冤无仇的情况下玩命冲到敌军阵前,你会主动找个人去拼命吗?

就算你真的傻,真的玩命往前跑,也真的愿意找个人拼命,那么请你试试看,你以全速跑完三百米后,还有没有力气拼命。

所以,只要人不傻,是不会打这种仗的。

那么,那会儿真实的战场是什么样子呢?

第一步,侦察兵汇报战场地形;第二步,统帅根据地形选择适合自己军队的列阵地点;第三步,两军相遇,进入战场,先不急着打,而是列阵;第四步,列阵完毕,统帅观察对方阵型,选择攻击还是固守。

到这里,才算是进入交战阶段。

八旗军作战时,首先出战攻坚的通常是重步兵,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骑在马上的步兵。但是要说明,所谓“步兵冲锋”是排成行以较步行稍快的速度前进的,这样做的好处除了形成一个攻击面、防止被包饺子外,还在于容易发现逃兵。大家都在一条线上往前走,谁落后了统帅一眼就能看到,处理方式就不用多说了。所以这些步兵除了前进,没有其他选择。

骑兵通常不会首先冲锋,也不会在战场内集结。因为骑兵持续冲击能力强,所以骑兵通常都会在战场外集结,等待观察敌方火炮的落点和火枪、弓箭的覆盖方向,然后从敌军的侧翼发起冲锋,后来的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就是这么打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排步兵整齐地向前走,不是给明军弓箭、火枪定点射靶的机会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先生的吐槽。

“臣又见在辽回还人等,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

这段话是徐光启采访了从辽东前线归来的朝鲜兵后写的,描述的是后金、朝鲜两军交战的场景。后金军与朝鲜军对垒,后金重装步兵攻击,全身上下都有盔甲保护,马也同样披甲。后金步兵列阵向前,将朝鲜军预设的拒马木搬走,朝鲜军发射弓箭、火枪,但是由于后金军盔甲太厚,无可奈何,导致兵败。

八旗兵还有面具保护脸部,《满文老档》中记载过八旗兵被明军火枪射中面部,但是因为有面具保护,未受伤,可见八旗兵重甲防护的优越。

同时,八旗的重步兵在对付明军工事时候很有一套。因为重步兵可以凭借优良的防护发起冲锋,搬开工事的拒马、鹿角等障碍物,并且同明军肉搏,在明军的防线上打开缺口,之后就是大军冲锋,彻底粉碎明军的抵抗。如果明军抵抗过于激烈,可以来一波骑射骚扰明军,给己方步骑兵争取机会。

那么,后金兵穿的是什么样的盔甲呢?请看下图。

清朝八旗的武器(火器重甲的八旗)(1)

是不是有一种武装到牙齿的感觉?那么清军的这种盔甲的源头是什么呢?请看下图。

清朝八旗的武器(火器重甲的八旗)(2)

很多朋友一定认为,这就是电视剧中八旗兵的标准装束。错,这是明末辽东军的装束复原图,注意,中间那位手里的拿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三眼铳。

此种盔甲学名为“棉甲”,制作方法如下:

“取棉花七斤,用布盛于夹袄内,粗线缝紧,入水浸透,取出铺地,用脚踏实,以不膨胀为度,然后将棉花晒干,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垫,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

这就是为什么这种盔甲外表有很多铜钉的原因。

这种盔甲的好处就在于:

“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除此之外,棉甲还有以下好处:全重只有30-40斤,相比同时期锁子甲的60-70斤,已经是非常轻便了;制作成本相对便宜;不需要量身定做,而同时期欧洲的板甲都必须量身定做;北方寒冷,棉甲还兼具御寒功能。虽然防御力不如欧洲的板甲,但是却非常适合我国当时的军队情况。

当然,这种盔甲也有局限性,如果是在南方,天雨地湿,棉花容易进水,铁甲易生锈烂。所以在明朝,这种盔甲只在北方九边军队中普及。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会问:为什么明军辽东军的盔甲与八旗军的盔甲如此相似呢?

答案就是我们都知道的那首歌: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万历四十六年,抚顺之战,李永芳率守军五百余人投降,总兵张承胤所率援军全军覆没,阵亡3158人;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明朝文武将吏死三百余人,军士死4.58万人;当年,开铁之战,后金兵万骑偷袭开原,抢掠的人畜、财物、物资运了三日犹未尽,其中就有明军库存的盔甲、军械,等等。

仅仅努尔哈赤起兵的前三年,明军在关外损失的军队就高达10万人之多。通过投降、缴获和扒死人衣服,后金军获得了大量的明军棉甲;后金在战争中还俘获了大量汉人工匠,在征服朝鲜后又从朝鲜搞到了不少铁,他们在明军棉甲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仿制,使之成为自己的标准军装。

后金尤其是皇太极时期,非常重视手工业人才。有一次,几十个汉人工匠投降后金后又被明军俘获,明军将领问他们为什么投降。领头的回答,投降后金后,后金军得知他们是工匠,给他们猪、牛、狗等各种家畜,给他们分地,甚至还每人分给了一个妹子。换了你,你不投降?

没办法,人心都是驱利的。

其实呢,大明辽东军与八旗军这敌对的双方,本质上是一种军队。请不要惊讶,先听我说说理由。

努尔哈赤起兵时的十三半副铠甲,根本不是什么祖传的,而是明辽东军逃兵典当给努尔哈赤的岳父佟佳·塔木巴彦的。是的,他岳父是开当铺的。佟老头将这些盔甲作为股本投进了努尔哈赤的企业。事后证明,这笔投资相当赚,因为他佟氏一门后来出了N个名人,佟国纲、佟国维、隆科多、康熙的生母、抗战时期的佟麟阁乃至当代演员佟大为,都出自佟氏一门。

而努尔哈赤、舒尔哈齐、刘爱塔、佟养性、石廷柱、李永芳、董国云、王卫国、段光裕、孙得功乃至祖大寿、吴三桂等等,这些后来的八旗将领,都曾给辽东军打过工。

所以,辽东军的战法、盔甲、装备,基本都被八旗军继承了。当然,除了盔甲,辽东军的火器传统自然也被后金军继承了。

满文老档记载,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就成立了专门的火枪部队,即为鸟枪军。这种特种部队各个旗都有,组成为100名八旗军和20名奴仆,拥有43支鸟枪,22门小炮,4辆盾车。

不仅队伍专业,在技战术上,八旗的火器部队也更高一筹。下面这段还是来自徐光启的吐槽。

“如近攻辽阳东门,贼(后金军)来止七百人,车载大铳,我川兵千人逆之。贼发虚铳二次,我兵不损一人,因而直前搏战。迨至二三十步,真铳齐发,我兵存者七人而巳。夫假铳诱敌近而后发,则势险节短,此用器要术,臣尝密与诸将吏言之,不谓贼巳暗合,患皆在于怯也。若我兵则初见敌尘便巳发铳,无一中者,敌近则委而去之,两者巧拙何如也。”

翻译一下就是:后金军队700人对抗川兵1000人。后金军先是放了两轮空炮,川兵一看没有伤亡,就列阵向前攻击。等到达距川兵20-30步的距离时,后金军的火器齐发,川兵就只剩下七人了。

徐光启总结,明军怯战,看到后金军向前进攻就开枪、开炮,完全不顾对方是不是在射程以内。而八旗火器手可以在距离敌军只有二三十步的时候齐射,这时效果就很好了。这也从侧面说明八旗兵有更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及严明的纪律。

除了技战术优势,后金军火器部队的重甲也占了很大的便宜。

明朝火枪手没有盔甲,就特别害怕近身,所以喜欢搞三段射击和远距离射击。而八旗鸟枪手身披40斤棉甲,推盾车的人更是身披两层棉甲。明朝火器低劣落后,无法打穿八旗兵的重甲,即便是偶尔破甲,也是仅伤皮肉而已。

正所谓:“满洲的兵,马箭是最厉害的,且云拾的满甲一副,抖出铅子升许,此等好甲鸟枪亦不能透。”

这种火器优势在八旗军队获得了红衣大炮之后更为明显。

所谓红衣大炮,其实在明朝时被称为“红夷大炮”,这种炮的原型是十六世纪中后期发明于欧洲的一种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前膛加农炮,通常作为舰炮使用。

清朝八旗的武器(火器重甲的八旗)(3)

(兴城古城上的红衣炮)

明朝末期,郑成功他爹郑芝龙多次在东南沿海与荷兰海军及东南亚海盗交战,击沉数艘荷兰海军三桅军舰(后来大名鼎鼎的风帆战列舰前身)。后福建当地渔民将沉没的军舰舰炮打捞,明朝官员将其与本土制作的弗朗机对比,发现其射程、威力都要强很多,于是开始仿制。因荷兰人在当时被明朝称为“红夷”,即红头发的夷人,所以将该炮命名为“红夷炮”。

由于冶铁技术不过关,明朝的仿制之路问题不断,造出来的大炮质量不过关,动辄炸膛。无奈之下,明朝以涨租金威胁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让他们代工制作大炮,并派出官员进行监造。

第一批代工制成的红夷大炮,就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后来在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

认识到红夷炮的威力后,皇太极开始积极招募人才仿制。先是孔有德投诚,孔有德在登州跟着孙元化打过工,孙元化是火炮专家,所以孔有德的几个部下,像王天相与金世祥也学习了不少火炮知识,对原理、架构都很精通,结构制造就没有问题。

然后需要解决的就是制作工艺。当时后金军中有一名汉族工匠刘汉,他精通冶铁技术,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造出的火炮接近钢炮的水准,质量已超越欧洲同时期水平。

于是,在崇祯四年,后金成功仿制了明朝的红夷炮,因满人对“夷”犯忌讳,故改称“红衣大炮”,定名“天佑助威大将军”。相较明朝的红夷炮,后金版的炮架先进,高低角可调,转向也方便,并有瞄准装置。

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炮军”,满语为乌真超哈,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重炮兵。

清朝八旗的武器(火器重甲的八旗)(4)

(三征噶尔丹时的八旗火器营)

到崇祯十二年,清军已经拥有60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发挥极大战力,特别是在攻城战役中。

入关后,铁矿充足,清朝进一步加强了火炮制造。单康熙一朝,所造的红衣炮就达905门,重量在250千克以上的为重炮,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为轻炮,有704门。而17世纪初期欧洲的陆军强军瑞典军队,在战斗中使用的铜制团属火炮280千克,在人家那已经属于重炮了。

这种炮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不落后,欧洲人直到18世纪末期都在使用这种舰用滑膛炮,直到19世纪早期才将其淘汰。

其实除了清朝自己造的,明朝友情提供的火炮也不少。

松山之战中,清军缴获红夷炮5门,发熕炮2门,大将军炮146门,二将军炮737门,三将军炮1237门,行营炮200门,佛郎机33门;

锦州之战中,清军缴获红夷炮7门,发熕炮1门,子母炮3门,大将军炮18门,二将军炮147门,三将军炮176门,行营炮33门,佛郎机12门;

塔山之战中,清军缴获缴获红夷炮1门,发熕炮2门,大小将军炮409门,佛郎机37门;

杏山之战中,清军缴获红夷炮2门,大将军炮6门,二将军炮122门,行营炮182门,佛郎机65门。

仅仅这四战,清军就缴获大小火炮3583门。

当然,明军的火炮除了红夷炮和大样弗朗机,其他火炮大都质量低劣,不堪使用。

再说说清军兵力。

多尔衮率清军入关的时候,带去的军队有,满洲、蒙古兵三分之二,汉军恭顺等三王和续顺公所部兵。

这些部队有多少人呢?

清军入关前满洲八旗牛录总数是318个,一牛录人丁标准是300人,按照这个标准计算,那么满洲八旗总兵力应该是9.54万人。

然而,以上情形只是满编情况下的数据,事实上,绝大多数牛录是不到300人的,少的甚至100人也可编成一牛录。事实上,在顺治元年这个节点,满洲八旗合计兵丁只有55330人,这其中还包括老头、小孩和伤残者。所以说,多尔衮带走的三分之二满洲兵总数只有3.7万人。

再看看蒙古八旗。蒙古八旗与满洲八旗不同,其标准的牛录人丁是200人左右,且有大量牛录只有百人,甚至不足百人——称为“半牛录”。在顺治元年,八旗蒙古有牛录119.5个,共计有丁28780余人,其三分之二也只有1.9万人。

最后是汉军。

汉军情况比较复杂,其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佟氏兄弟所辖的汉军,大多是原辽东军投降过来的,约有一万人;二是跟着三顺王投降过来的,其中孔有德部投降时约有三千人,耿仲明投降时约有两千人,尚可喜投降时约有两千人。

之后,又陆续将投降的、俘虏的汉军编入,到崇德七年,汉军八旗约有兵丁3.3万人。

也就是说,多尔衮这次带出去的军队满打满算,即为3.7万满八旗、1.9万蒙古八旗和3.3万汉军,合计约为8.9万人。在山海关又接收了吴三桂的辽东军精锐4万人,入关军队总数约为13万人,此为八旗野战精锐。

入关后,清军又大量收编了原明朝军队,多铎的南下军团从北京出发时仅为两万骑,还没到南京就整编了原明朝军队24万人,即:

“刘良佐、李本深等总兵级别二十三个员、监军道二员、副将四十七员、参将、游击八十六员,马步兵共二十三万八千三百名。”

之后,清军又陆续收编了大量民军、明军,在顺治亲政这个节点,清军总兵力达到60-80万人,但这些军队的战斗力与八旗军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综上,在17世纪中期这个节点,清军可动用的精锐野战军团,大概在15-18万人之间,冷热兵器兼备,红衣大炮这种野战重炮总数在500门左右。这不仅是当时东亚的最强战力,即使放在同时期的欧洲,也是相当可怕的存在。

再说说沙俄。

其实呢,17世纪的沙俄军队,也是冷热兵器混合使用的军队。

1630年,沙皇仿照瑞典军队的编制,试验性质的组建两个新的军团。在每个军团中,首次使用“连”这个编制,代替了原来的“百人长”。每个军团拥有8个连,每个连由120名火枪手和80名长矛手组成,军团长的军衔为上校。

为什么要有长矛手呢?答案是防备对方的骑兵冲击。

其实呢,直到1500年前后,西方的火器使用率和火器质量才开始超越他们东方的老师。当时标准的开枪流程是这样的:

“先用火药瓶往枪口倒入推进用的火药,再将用纸或布包着的弹丸从枪口塞入,并用长条细棒将弹丸推入,接下来把导火用的火药倒在枪机中的火皿上,把火盖盖上。当要进行射击时,把火盖掀开,瞄准后扣下扳机火绳会接触火皿而将导火药引爆,导火药的爆炸会立即引爆推进药而将弹丸射出。”

通俗点理解就是,找一个一端封闭的铁管,先倒火药,再装杀伤的弹丸,材质通常为铅,然后扣动扳机引燃火药。

以上过程,没有3-5分钟搞不定。而且当时的火绳枪装添麻烦,射程近,威力小,准头差。没准你一枪没打中,对方骑兵的长矛、马刀已经朝你脑袋招呼过来了。

而防御骑兵冲击最古老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长矛。相信看过《指环王》、《勇敢的心》的朋友都应该清楚。

清朝八旗的武器(火器重甲的八旗)(5)

(俄军的装甲长矛手

)在17世纪中期以前,沙俄军队装备的火绳枪被称为“皮肖火绳枪”(PISHAL)。这种枪重量在6kg-8kg之间,口径在14mm-18mm之间。说得太复杂大家也不懂,通俗点说就是这是一种又笨、又重的枪。以至于开枪的时候需要找个东西支撑,这个支撑架被称为巴迪什长柄斧(Bardiche)。

清朝八旗的武器(火器重甲的八旗)(6)

这种大斧头斧刃呈新月状,是15世纪到17世纪在东欧平原很流行的一种破甲长斧,作为火枪的补充。其实真到了战场上,打一次仗能开个四、五枪就不错了,很多时候俄国士兵还是得抡大斧头。

然而,这种大斧头虽然看起来很唬人,但真到了近身肉搏时,笨重、难用,一斧子抡下去砍不到对方,基本很难再抡第二轮。但是因为它比传统的长剑造价低廉且不需要精细保养,所以才普及地如此之广,波兰、瑞典、俄国人都在用。一直到18世纪,波兰步兵才彻底放弃了大斧子的配置。

清朝八旗的武器(火器重甲的八旗)(7)

(现代俄国人的cosplay)

当时的俄国军装也不统一,部分士兵身穿俄罗斯传统的卡夫坦制服(KAFTAN),类似中国的长袍,像现在加长版的风衣。夏天戴科尔帕克圆锥帽(KOLPAK),严冬时则用沙普卡(SHAPKA)皮帽,脚穿传统马靴,大致形象如上图。

清朝八旗的武器(火器重甲的八旗)(8)

部分俄军身披中世纪欧洲常见的盔甲。但是这种盔甲重量较重,加上枪的重量,加上大斧头的重量,再加上弹药的重量,基本达到了一个正常人所能负荷的极限,自17世纪中期之后,这种盔甲步兵就不常见了。

哥萨克的装备与俄正规军差不多,因为他们的火器大部分是俄国官方提供的。他们的装束更是花样繁多,有的是鞑靼风格,有的是东欧风格,还有的是中亚伊斯兰风格。其战斗力稍弱于俄军正规部队,但是他们有两大好处:一是便宜,他们的军饷比正规军少得多;二是基本全是骑兵,大半辈子在马上过,机动性强。

综上,在整个17世纪,俄军也是一支冷热兵器混合的军队。在17世纪中期这个节点,沙俄可以用来野战的军队大致在15万左右,骑兵、步兵各半。除了正规军,沙皇还可以从南部草原臣服的鞑靼汗国和乌克兰的哥萨克那里随时抽调5万人左右的骑兵部队。

火炮方面,沙俄的大小城镇几乎都装备了各式各样的城防火炮,根据1678年时的统计,沙俄的城防火炮达到了3575门。但这些火炮大都陈旧过时,射程短,口径不统计,很难搬出来打仗。在17世纪中期这个节点,沙俄真正可以用于野战的大口径火炮大概在300门左右。

清朝八旗的武器(火器重甲的八旗)(9)

再来说说准噶尔。

早在巴图尔珲台吉(噶尔丹他爹)时期,根据沙俄出使准噶尔的记载,此时的准部军队已经配备了火绳枪。此时准部的手工业已经初成规模,火药基本可以自给,枪械可以修理,而手工业者大部分是来自中亚的突厥穆斯林。

噶尔丹将这些打工者视作奴隶对待,例如让突厥人制作连环锁甲,

“轻便如衣,如果被弓箭射穿,即杀工匠。”

也正是在这些打工人的努力下,准部军队装备水平迅速提升,即:

“甲士持鸟炮短枪,腰弓矢佩刀。”

从16世纪开始,中亚、西亚的伊斯兰国家的火器水平已经超越了同时期的明朝。奥斯曼帝国、波斯的萨法维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被欧洲人称为三大火药帝国。火器在欧洲战场普及后,随即开始在近东普及,这些帝国通过对欧式火器的复制或购买,提升了自己军队火器使用程度。

准噶尔部地处中亚,自然也受到了附近伊斯兰国家的影响。

后来的乌兰布通之战中,噶尔丹布置驼阵,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奥斯曼帝国的“骆驼炮”制造技术。

清朝八旗的武器(火器重甲的八旗)(10)

清朝八旗的武器(火器重甲的八旗)(11)

这种炮的原创者是马穆鲁克王朝,后来被奥斯曼军队借鉴。其构成就是在骆驼身上架一门轻型火炮,部分炮架还能360度旋转,堪称现代坦克的雏形。

准部的鸟枪也达到了世界同期水平。根据张建先生的描述:

“笔者在故宫博物院考察库藏火器时,曾目睹“厄鲁特鸟枪”实物。其中一支长 180 cm,口径 15 mm。枪管系铁制,长 134.5 cm,用 4 道铜箍和 2 条皮绳固定在枪床上,末端与枪床嵌合,没有螺栓。火机在枪身右侧,铁质,火门上设有可旋转 180° 的盖子,以避风雨,十分精巧。枪托笔直狭长,下倾 35°。扳机为较早期的钮扣式。枪身镀有伊斯兰风格的植物纹饰,与萨菲、莫卧儿帝国的火绳枪形制完全相同。”

根据后来清史对昭莫多之战的记载,噶尔丹兵败穷困之际,“兵五千余,鸟枪已不足两千”。在兵员不整的情况下,准噶尔军尚有40%火枪装备比例;如果军容齐整,则准部军队半数装备火器应该是可能的。

但是,还是存在我之前说过的问题,游牧民族极度缺乏类似红衣大炮的重炮,这让他们不管是野战结阵跟清军打,还是攻击沙俄的棱堡,都吃了很大的亏。

至于准部的军力,只能取估算值。巴图尔珲台吉时期,与准部实力相当的和硕特部固始汗远征西藏,军队为一万骑兵,这其中还有准噶尔的军队,所以此时准部的军力大致也就一万骑兵左右。

噶尔丹接班后,先后征服了和硕特部、叶尔羌汗国,一统天山南北。随后他向西猛揍哈萨克,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地都曾被准噶尔汗国统治过。后来噶尔丹东征喀尔喀蒙古,军力为三万骑兵。他出征肯定不可能带走所有部队,所以此时准部的总兵力大致在五万人左右,这是准部的巅峰军力,被噶尔丹败光了之后再也未能恢复。后期策妄阿拉布坦和大策凌敦多布所能动用的野战军队,大致也就在两万人左右。

最后说说喀尔喀蒙古。

这就不用多说了,他们跟八旗中的蒙古八旗军一样,是正经的骑射军队,从清初到清末都未变过。骑射是啥大家都懂,我就不多介绍。根据多铎远征喀尔喀之战,喀尔喀诸部联军规模推算,其总兵力大致在五万人左右。

好啦,可以进行总结啦。在17世纪中期之前,各方是这么个情况:

清帝国可动用的野战军团大致在15-20万人左右,火器装备率在30%左右,骑兵数量在7-8万人,大部分军种可以做到全员骑马机动,重炮500门;

沙俄可动用的军队总数为20万人左右(包括5万鞑靼骑兵和哥萨克),火器装备率60%,骑兵占60%,重炮300门,但是,沙俄可用于西伯利亚方向的军队数量不超过1万人,原因后面会说;

准噶尔军(泛指整个卫拉特蒙古的军力)可动用军队总数在5万人左右,全部为骑兵,火器装备率在17世纪中期达到50%,有轻型火炮,无重炮。

喀尔喀蒙古军总兵力在5万人左右,全部为骑兵,几乎无火器,无重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