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架构与建模主要有哪两种(与以往的模型特别是线性模型相比)

参考文献:事故致因"2-4"模型的内涵解析及第6版的研究,见: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2年第一期。pp12-19.

24Mdel是一个通用管理(实现目标的各个过程)模型,适合于煤矿、冶金、建筑、旅游等等所有行业的各类组织。适合于管理组织的成功事件、失败事件;也适合于管理组织的QHSSEE(质量、健康、安全、安保、环境、应急)等所有安全与非安全业务。

当24Model中的事件等于严格定义的事故时,它就转变为一个事故致因模型。这个事故致因模型和以往的模型相比,具有很多特点。事故致因模型的实质是对事故发生过程的一种认识或思维方式,不同的人的认识不同,事故致因模型也就不一样。但一个组织中,各个组织成员的认识越是一致,就越利于工作。认识的一致程度,与模型科学性和对模型的理解有关。

24Model作为事故致因模型时,其特点是:

限定在组织内研究事故原因。事故和其各个原因,都是组织内。外部原因视为组织内部应对不足,不足分为四个方面即事故的四种原因。

在以往线性模型(Heinrich,Bird,Reason,Stewart等)的基础上,在事故案例分析实践的基础上,给出可24Model的格局即框架结构。即事故-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原因。

具体化每个事故原因的定义。具体化了事故(特定的组织、起止时刻、损害量、事件,事故的四要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原因的定义。

具体化的方法是“科学 规定”,尽可能依赖ISO及其相关标准。如管理体系,定义事故的过程中用到的事件、损害、组织或系统的定义,都来自ISO/OBP.具体化的定义只在24Model环境下适用,不追求普遍适用。

直接原因:(1)含人和物的动作与状态。(2)三种动作即违章、不违章但引发过事故、不违章没引发过事故但组织评估为危险的动作。还可继续细分为指挥、操作和行动。(3)全员的动作即管理层、一线等任和岗位人员的动作。(4)与事故相关的和不直接相关的。

间接原因:即能力。含五种。知识又分四种。知识又可一定程度决定其他四种。定义了意识、习惯。心理和生理的未定义。

管理体系原因:方针、组织结构、程序。

文化原因:也给了该模型下的具体定义。

上述事故致因模型,只是表达了原因和事故间、原因与原因间宏观的、粗略的影响关系,而且假设各个原因是一个静态不变的状态值。要表达事故各个原因状态值的变化过程及各个原因间的具体影响关系,还需要将事故的各个原因放在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中。于是就产生了24Model的动态版。

动态版是非线性的,他表达了各个事故原因间的动态的、具体的作用关系。它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涌现性。你能说它不是系统性的吗?

从动态模型上,我们能够看到各个原因间的具体作用关系,更能看清事故是怎么发生的。同时也能理解,事故发生过程实际是一个行为演化的结果,由此也得到了事故行为原因的分类。

给出了行为原因的定义:因素的作过程。行为原因与因素原因的关系:因素是行为的载体,行为是因素的作用过程。组织行为:组织因素发出的。个体行为:个体因素发出的。

行为分类系统:行为=组织行为 个体行为=(指导行为 运行行为) (习惯性行为 一次性行为)=(指导行为 运行行为) (习惯性行为 动作)

改善不安全行为的方法是改变其宿主因素。

上述内容,我认为都是以前的事故致因模型没有说的,在24Model上说了。这还不构成24Model的特点吗?!

模型架构与建模主要有哪两种(与以往的模型特别是线性模型相比)(1)

动态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