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什么没当陈相(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更厉害些)

大明朝有两个神秘谋臣,传奇程度几乎不相上下,一个是民间话本撒豆成兵、神秘莫测吓退官兵的刘基刘伯温,一个是百官眼中呼风唤雨、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道衍和尚姚广孝。

这二位,单独拿出来说,都足以写一本精彩纷呈的个人传记,人生比大部分皇帝还要精彩纷呈。两人都从事过辅佐皇帝造反的事业,而且还都造反成功。

古往今来,辅佐明主造反的谋士众多,最终成功的少有,从这方面讲诸葛亮也算是个失败者。但这二位都成功了,真不知是他们二位眼光独到,能掐会算觅的真天子还是他们自身实力够刚愣是把反王扶上帝王宝座。

刘伯温为什么没当陈相(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更厉害些)(1)

发光的刘基

历史上凡是名人,大多从小就冒尖出头,辨识度极高。刘基打小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读书成瘾,过目不忘。诸子百家无一不读,天文地理也很精通,兵法数术颇有研究。12岁的秀才,23岁的进士,这履历闪闪发光。若是朝局稳定,刘基大概也就是一位朝廷干吏,历史上也就不会留下那么多关于他的传说。

时势造英雄,元朝统治者用管理牧民的方法来管理汉人天下,天下腐败横行,时局动荡,烽烟四起。刘基同志只是想好好的当个官,办点实事儿,可是上级不允许,为啥不允许?俺们都是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就你能非要干事事儿,那不是给我们上眼药水吗。不得志干脆弃官归隐,田园将芜胡不归。

又若是名声不显,刘基可能会一直当他的私塾先生,弄个刘门三十六贤啥的光耀门楣也有可能。只是发光的人是藏不住的,有人向朱元璋举荐了刘基,朱元璋派人来请他,只是请他的人不太友好,这个人是孙炎,请人的方法很不客气,秀才遇上兵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刘伯温为什么没当陈相(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更厉害些)(2)

奇怪的和尚

姚广孝虽然履历不如刘基那么闪闪发光,但这位也是个奇人,反正头发光了。从小就好学,诗画双精,14岁就出家当了和尚,偏偏又拜了个道士为师,问题是他拜了道士为师,又不学炼丹道德经,而是学习阴阳数术,总的来看这门学问像是鬼谷子那一派的传承。

算卦、占卜、天文、权谋等这一类的功课,他都精通,而且他交友广阔,当时的名士和大臣,有很多他的朋友。得了,熟悉历史的看官就知道,这种人一般是要搞事情的,属于不安分因素,如果你穿越回古代当了皇帝,发现这类人闭着眼一律处死就对了,当然了如果你还没当上皇帝又想造反那找这类人做朋友就对了。

和尚不是好和尚,道士的徒弟也不是好徒弟,自己不够发光,就主动勾搭上了发光的朱棣同志。朱棣同志当时的光芒有多强,像个灯塔一样处在哪里,建文帝登基后第一个想除掉的就是他。

这二位各自被明主择了,或者主动择了明主,开始造反这项千古最强事业了。

刘伯温为什么没当陈相(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更厉害些)(3)

刘基入伙

当刘基同志被请进朱元璋的大帐时不知他是何等心情,不知道有没有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感慨。元末各路反王的起点也太水了,不是贫民就是私盐贩子,要不就是渔夫出身,实在是没眼看,刘基一开始不肯出山不知道是不是基于对贫下中农反王的鄙视。

不过假如当时绑票刘基去效力的是其它反王,那刘基的未来可想而知,可见运气它真是硬实力的一种。当时是天下纷争,各路反王雄起,元朝示弱观虎斗。

刘基第一次露脸就狠狠秀了一把,当时陈友谅势大攻陷朱元璋的太平城,一时间朱元璋手下人心惶惶,谋士们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跑。

从当时实力对比来看,陈友谅兵多将广,大军60W,而朱元璋20W不到。陈友谅和朱元璋主要是在长江打水仗,陈友谅战船密布锦旗云集,最大的楼船有3层上面可以跑马,而朱元璋水军大都是小船,还有不少渔船,数量上也不占有优势,怎么看都是兵败的下场。

刘基认为避无可避,极力主战,只有胜利一途可走,这极大的鼓舞了朱元璋,一时把刘基引为心腹谋士多有大事相商。刘基总是能根据当时的形势给出正确的分析和建议,有的朱同志采纳了,有的没有采纳,不过事后往往证明刘基是对的,也就对刘基越发的敬重。

大明建国后,刘基只是封了伯爵,平心而论封爵确实有些低了,不过刘基在造反路上多是出谋划策,在关键政务和军事上少有,而且没有一线指挥的战功,比起那些公候来讲确实有点功劳不显了。

刘伯温为什么没当陈相(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更厉害些)(4)

和尚造反

道衍和尚姚广孝和刘基不同,他是赖着朱棣去的,对造反这项高风险事业拥有极强的积极性,隔三差五的就游说朱棣:你不想当皇帝吗,我知道你想的,我从你的眼神中看到了你内心,难道你真不打算造反吗?

刘伯温为什么没当陈相(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更厉害些)(5)

朱棣被他弄的烦不胜烦,他是真心不想造反啊,虽然他很想当皇帝,但是造反这个事情输了固然是千古骂名全家黄泉路见,纵然是赢了那也是要被骂千古的,叔叔遭侄儿的反,这都是啥事儿,都怪那个偏心眼儿的老爹,他太难了。

但是很快他就不用痛苦纠结了,建文帝决定先下手为强,朱棣也不愿束手就擒,不想反也得反了,姚广孝终于要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这一刻想必是他那颗波澜不惊的内心少有的激动时刻。

朱棣出兵靖难,姚广孝协助22岁的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很多人亲切的称呼朱高炽为大胖子,胖到行动不便的那种。当时北平兵少将寡粮食不充足,这二位殚精竭虑守城,迎战李景隆50万大军的围攻,后来又配合朱棣派兵出城夹击李景隆。

正是这次北平保卫战守住了朱棣的老巢才让他有机会靖难,不然根据地一丢,朱棣只能到处打游击用不了多久就的完蛋。

当时朝廷势大,朱棣为了生存几乎是疲于应对,每次在疲惫不堪的时候都会得到这个道衍和尚的鼓励,和尚告诉他:你就算投降都没用了,你只能向前,向前,向前。赢了就是帝王至尊,输了连命都保不住。

刘伯温为什么没当陈相(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更厉害些)(6)

道衍和尚还和朱高炽一起筹措粮草为朱棣大军解决后顾之忧,为他出谋划策。朱棣后期虽然打了几次胜仗,但是面对整个朝廷来说他仍然是弱小的。

道衍看准时机告诉他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攻伐,应该直捣黄龙,占领南京。朱棣恍然大悟,绕过沿途城市,攻陷南京,全国军队根本来不及救援。

朱棣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一般这时候开始大肆封赏功臣,道衍无疑是靖难的第一功臣。但是他谢绝一切封赏,就连太子少师的二品官也是朱棣硬塞给他的,这时候他反倒是一派出家人的做派。

朝堂政治

实话说刘基同志是有才能的,也有政治抱负的,毕竟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但是李善长同志才是朱元璋的第一功臣,后勤保障官,于是这两位打算掰一掰腕子。

按说这两位并没有赤膊上阵,都是派手下先锋官阵前厮杀,刘基手下干掉了李善长亲信李彬,李善长手下一哄而上赶走了刘基,刘基的手下杨宪又攻击了李善长把刘基给弄回朝堂,李善长的手下胡惟庸又弄死了刘基。

双方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朱元璋是个聪明人,看的清楚,这几个最后都没能落个好下场。

刘伯温为什么没当陈相(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更厉害些)(7)

虽说刘基贪权不假,但是刘基在朝堂也很是做了不少政事,为天下谋福利,话说回来当初考进士本来就是要当官的,只是在朱元璋面前贪权纯粹是嫌命长了。

姚广孝就有意思的多了,辅助朱棣靖难成功后,他不仅不要爵位就连官位都不想要。每天除了上朝就是回寺庙念经,但是朱棣反而总是问政于他,时常招他入宫对弈聊天,连立太子的事情也要问他的意见,时成黑衣宰相。

刘伯温为什么没当陈相(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更厉害些)(8)

就仿佛他只对造反感兴趣,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既然如此,朱棣也就没必要防着他,否则像他这种智近乎妖的人,是很难在朱棣手下善终的。

精彩的一生

刘基同志虽然被迫参与造反这项伟大的事业,但是一直尽心尽力,一心一意的跟着朱元璋打江山,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建国后出仕为官也是为官公正,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只是贪恋权力,看不清局势,最后落得个身死的下场。

反观姚广孝和尚,一开始就积极参与造反事业,甚至算是发起人之一。一路尽心辅佐朱棣,出谋划策,最终靖难成功。此时姚广孝又选择了和刘基完全不同的道路,他激流勇退毫不恋权,基本上是隐居状态,最终得以善终。

刘基和姚广孝二人的为官之道也是处世之道,凡事莫被欲望蒙蔽了双眼,要看清局势和自己处的位置。时而干戈而上勇往直前,取得成就,时而功成而不居傲,激流而勇退,进退有据方是长久之策。

这两位对比的话,我觉得姚广孝要稍胜一筹。姚广孝辅佐朱棣造反时,天下已经统一,他们凭借一己之力与整个蒸蒸日上的朝廷作对,几乎无异于鸡蛋碰石头,难度要比朱元璋起兵的时候大得多。

造反成功后,姚广孝又能明哲保身,最终功成身退,实属不易,历史上能做到这一步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这一点上刘基不如他多矣。

刘伯温为什么没当陈相(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更厉害些)(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