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1)

冰公,亦作“冰公大人”,晋语区对媒人的特殊叫法,在明清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媒人被称作“冰人”、“大冰”,这里面有个典故。据《晋书·艺术传·索紞》,“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紞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2)

刬(chan)新,崭新、最新的意思,例如,“刬新衣裳”。刬,是全部和完全的意思;刬新,即彻彻底底的新,也就是崭新。“刬”和“崭”都是可以用来表示极致的副词,但在晋语当中有“刬”而无“崭”,很多人认为“chan”是“崭”字的方言变音,其实不然,尽管读音有相似之处,其含义高度一致,但这本来就是并行不悖的两个字。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3)

擤(xing),在晋语中尾音脱落,读作(xi),其最为常见搭配是“擤脓带”,捏住一个鼻孔,用气把另一个鼻孔中的鼻涕排出,还有一个后继动作,把鼻涕甩出去。例如,“这几天感冒了,鼻涕比较多,一天擤八十遍都闹不干净”。相关研究显示,习惯擤鼻涕的人,在感冒前三天内,每天擤鼻涕的次数平均高达45次之多。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4)

林须,林,树林、森林;须,原来指长在下巴上的胡子,后来泛指胡须,也可以用来指形状像胡须一样的东西。林须,一种林下植物,干了之后有缝衣服的线那么粗,湿的时候有两三股缝衣线粗,大约20-30厘米高,晾晒干之后主要用来制作室内扫帚或者是锅刷,算是晋语区的一种土特产。例如,“这几天刚下完雨,他们就去马头山抽林须圪啦”。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5)

卯宴席,也叫作“卯夜席”。卯,这里是“点卯”,也就是报到的意思,旧时官署例定在卯时开始办公时,进行点名报到等活动。传统社会交通不太方便,办红白事宴,远处的亲朋好友都需要提前一天到达,也就是“报到”或者“点卯”。因此举行正式仪式前一天晚上的宴席,被称作“卯夜席”。“卯夜席”一般小范围举行,并对第二天日程作出具体安排。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6)

庹(tuo),这是一种约略计算长度的单位,以成人两臂左右伸直的长度为标准,约合五市尺。拃(zha),步,连同庹,都是中国传统上的丈量标准。这种现象在英国的历史上,其实也曾存在过,英尺(feet)便是脚、足(foot)的复数,据说便是一某个国王脚的长度来定义的。例如,“这苗树真粗,我将将儿庹了一下,两庹都不止”。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7)

褿(cao),衣服或者被褥脏了,未及时浣洗。例如,“衣裳都褿的不行了,看上去油光油光的,还不去洗一洗啊”。与之关联的一个词是“邋遢”,本来是形容行走之貌,后来又指为人猥琐糊涂,不整洁的意思,现在“邋遢”只保留不洁净之义。邋遢这个词,在全国范围内基本都有所应用,较为著名的就有历史名人张三丰“张邋遢”,还有网络红人“邋遢道人”。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8)

臂抖。打耳光,经常被称作“臂抖”、“掴刷”。从构词法来看,主要来自对动作非常传神的描述。“臂抖”一词,常被用作粗俗的理解,但从造词的角度来讲,其实还是非常文雅的,最起码要比“走动”、“来往”要好一些。汉语造词当中,此类方式十分常见,主谓结构,但联合起来,当作名词使用。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9)

哪个垛儿,亦作“哪个墩儿”。垛,本义是将东西整齐地堆起来;后引申为墙或某些建筑物突出的部分,常有支撑或掩蔽作用,可理解成长城烽火台。“垛”还是明朝兵制,明初垛兵法把军户三家编为一垛,其中一户为正,二户为贴。按三丁抽一以应军役。这种说法目前在晋语中的含义是“哪个地方”,其实也是明代边塞文化在方言中的遗存。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10)

脞(cuǒ),本义是小的、细碎的。根据宋代《集韵》中的解释,切肉为脞。目前在晋语区这个用法还比较广泛,指的是将肉或者萝卜等切成馅状,较为常见的搭配方式有“脞肉馅子”、“脞馅馅”和“脞萝卜馅馅”。例如,“今儿个你舅舅来了,到市场上割二斤肉脞馅子烙馅饼吃哇,眼看就要晌午了,另外再买点儿萝卜,葱姜蒜”。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11)

面饧(xing)了,当中“饧”,本义指的是糖稀,还可以引申为糖块、面剂子等变软的状态。经常搭配的一个词组是“黑饧”,指的是用胡萝卜汁熬的粘稠度较大的糖稀。用来形容面团,则指的是和好的面,放在那里一段时间,使得内中水分慢慢吸收变得均匀起来,最终面块更有弹性,更为劲道。例如,“你去看一下面饧了没”。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12)

髧(dan),本义指的是头发下垂着的样子,可以引申为比较柔软的物体舒展开下垂的样子,比如被褥、毛巾和衣服等等。这种用法在温州等地同样存在着。例如,“洗完脸毛巾要在绳子上髧开,要不容易有味儿”,“夏天盖物会发潮,隔三差五都得拿到院里头在晾衣绳上髧开晾一晾,到了半后晌就得收回家,千万记住了,自己得学会照顾自己”。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13)

揆(kui)程。揆,道理,准则;程,程序。揆程,风俗习惯、礼节、规矩、制度,这个词是满语在汉语中的音译,在晋语中还可延伸为“任务”的涵义。例如,“走亲戚和看病人,都得拿点东西,不能空手去,这是揆程”,“你不要瞎害了,把东西扬的满炕都是,你一撅屁股走了,剩下的都是我的揆程,多多少少给人省点心哇”。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14)

扚(diao),本义是看准目标快速出手,可以引申为速击,而在晋语区的含义则是抢东西,常与抢连用,带有一定的暴力倾向,还可进一步引申义赖账不还。例如,“那个地方的人非扚即抢,路过那边得多多注意”,“×××欠我三千块钱,现在还没还,想扚了”。还有一个常见的搭配方式,“扚夺”,指的是在百忙之中抢时间做某事。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15)

撩肠,撩,掀起的意思,肠,肠子;撩肠,字面意思是用手撩起别人的肠子,使其痛苦不堪,日常用语中指的是一系列不太如意事情的打击,或者给某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其构词创意与“揪心”一样,但“揪心”是自己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主观上的,而“撩肠”是客观上的,更偏重于别人强加给你的痛苦。例如,“他挺能撩肠他爸爸的”。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16)

薅(hao)锄,指的是除草用的短柄小锄。薅,最初的含义是拔草的意思,后来泛指拔去,在晋语当中,现在只在“薅锄”这个语境中使用,在其他场合早已销声匿迹。但“薅”及其关联的用法,在东北方言、以及南京方言中还有较为广泛的用途,比如“薅羊毛”、“薅牙”、“薅掉”、“薅头发”和“薅胡子”等。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17)

圪沔沔(mian),亦作“圪沔圪沔”。圪,在晋语中放在名词或者动词之前的助词,表示一种幅度较小但频率较高的状态,这种用法在河南等地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沔,水流满的样子;沔沔,水满荡漾的样子。圪沔沔,指的是容器中的液体,已经满到了极致,到了快要溢出来的状态了。例如,“给人倒成这样,都圪沔沔的了,让人咋喝呀,一不小心就洒出来了”。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18)

嗾(sou),汉扬雄所著《方言》,“秦、晋之西鄙,自冀、陇而西,使犬曰哨”。而《说解字文》中说,“嗾,使犬声”。在晋语中,shao和sou两种读音同时存在,除了喊狗咬人之外,常见的用法有“踢嗾”、“嗾哒”、“点哨”以及“忽哨”,用在人身上指的是怂恿某人干坏事。例如,“你这么大岁数了,应该懂得世理了,咋就还听别人嗾哒呀”。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19)

荷临水畔,原指荷叶在水上尽情舒展开来,引申为敞开怀,衣冠不整,在晋语中基本用作引申义,典型的褒义贬用,带有较强的讽刺味道。这本是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词汇,但在晋语中却被用作此等含义,正好说明了汉语体系的丰富多彩。例如,“你看你衣裳都是怎么穿的,荷临水畔,太没样儿了,好好收拾一下,马上就要相媳妇了”。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20)

打贯。贯,古代的货币单位,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打贯,指赌场按照一定比例向赢钱的赌徒收取场地费,很多时候引申当别人获得较大收入时,找理由分享对方成果,带有一定敲诈和强取横夺的味道。例如,“听说你二舅买中了20万,咱们得过去打他一贯”,“耍钱的发不了,肥了打贯的”。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21)

煦(xu),本义指的是温暖,可以引申为春风得意,非常幸福,很有福气。例如,“看那个人现在煦的,在省城都三套房子了,儿子在北京当官,女儿移民美国,自己每个月还有一万多块的退休工资,都快煦死了”。常见的一个搭配方式,是“煦屄”,指的是对别人幸福状态的眼红,也可以指别人自我感觉良好,但客观上并没有相应的支撑条件,含有贬义。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22)

掏雀儿躖犵狑,雀儿,鸟类的统称,在晋语区,更多指的是麻雀;犵狑,在晋语区指的是背部有纵条大花纹的小型松鼠。躖,躖其本义是快速前行的意思,追赶,驱赶,追着,追求,可以引申为有着急事情去寻找或者驱赶、追逐某人。掏雀儿躖犵狑,字面意思,是掏麻雀,追赶小松鼠,引申含义,是不务正业,顽皮,无聊,更多用在孩子们身上。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23)

练,本义指的是把生丝、麻或布帛煮熟,使柔软洁白,也可以理解为丝帛。在晋语中取的是引申义,指米汤、粥、稀饭等粘稠度较大,甚至产生絮片一样的东西,其实也就是类似于生丝被煮熟的那种感觉。例如,“你把稀粥熬得练一点儿,不要搞成瞪眼儿米汤,钱不是问题,我们可以多加点儿”,“糖饧变练了,都快熬好了,准备个罐头钵子给你大爷送点”。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24)

火灺(xie)了、灯灺了,即火熄灭了,灯熄灭了。这里面的“灺”,本义指的是蜡烛的余烬,可以引申为熄灭。“灺”也可以写成是“谢”,即凋谢,可引申为熄灭。无论是“灺”还是“谢”,都跟“灯火”有关系,即光热一体的照明方式。尽管后来有了“电灯泡”、“日光灯”等照明方式,光热分离,但人们习惯上依旧将关灯叫做“拉灺(谢)灯”。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25)

老祖圪巅儿,亦作“老祖圪顶儿”,圪,本义是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在晋语中更多表示程度、幅度、频次、烈度较小的状态,常用副词,大致上相当于“小”、“较小”、“稍微”的意思。巅,山顶、顶部之意,常见的搭配方式有“山圪巅儿”,指的是山峰的最顶尖。老祖圪巅儿,常用来指能追溯起来的最早的祖宗,一般按照父系进行计算。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26)

黑黢(qū)黢,形容很黑,没有半点亮光,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例如,“黑黢黢的才回来”,“黑黢黢的就起来了”。在这些语境当中使用的时候,常带有一种很辛苦的意味。这个词严格来讲,不算方言,在全国各地都有所应用。只是由于“黢”属于生僻字,人们往往很难知晓其本字,同时不知道其他绝大多数地区都在使用,结果被误认为是方言。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27)

圪烖(zai),烖,通“灾”,东汉末年刘熙《释名》中说,“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圪烖,目前在晋语中指的是被火烧完还都有一点火星的物体及状态,此种状态很容易导致死灰复燃;与此同时,“圪烖”还用来形容一个人身体发烧,但还未烧的特别厉害的状态。例如,“上完坟把火圪烖都灭了,周方围都是树林,小心着了火”。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28)

掬(ju),本义是两手相合捧物,有时用作量词,度量为双手相捧所及,通常用在捧食物、谷物和糖果等场合,也可以是两手用力夹住,如,“掬脸”。例如,“泉子里的水,凑乎用手掬着喝吧”,“毛孩子的脸不能老是用手掬,否则以后会经常流含水(口水)的”,“快给孩子掬一掬花生,让他自己剥着吃吧”。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29)

六艺,其渊源有二,其一是周代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二指的是儒学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但在晋语中做“本事”、“才能”解,常见的用法是“看你那六艺的呀”,褒为贬用,带有一定的讽刺味道,其含义与“看你那八六席”一样。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30)

楦(xuan)楦的,指的是某人吃东西比较恐怖,把嘴塞得满满的,非常饥饿或贪婪。楦,本义指的是木制的鞋楦子,引申为拿东西把物体中空的部分填满使物体鼓起来,用来形容人吃东西是一种非常形象和夸张的说法。例如,“楦楦的,慢慢儿吃哇,没人跟你扚,楦了一嘴也不怕噎住,我给你倒一杯茶水,就上点儿水,边吃边喝”。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31)

倒插子,指的是衣服上的口袋。之所以有这种称谓,跟我国服饰变迁有很大关系。满清以前的衣袖和现在相比,不仅宽敞,而且多一个功能,可以装一些小物件。这种服装袖口里面缝有口袋。其口子和袖口的方向是倒着的,装东西要倒着插进去,所以就叫“倒插”。经历满清、民国、到现在,样式早已发生巨变,但这一称谓还是得以保留。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32)

呵水,蒸饭的过程中,水蒸汽遇冷凝结成的水珠,有的甚至会地落到食物或者是器皿之上。呵,呵气,常带有水蒸气。呵水,也可以用来指地窖、或冰箱水蒸汽凝结成的水珠。例如,“你这莜面饸饹没等蒸熟就揭锅盖了吧,你看看那么多呵水,都快把莜面弄黏了”,“冰箱门关的时候要关严,不要留条缝子,要不容易产生呵水”。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33)

侗(tong),幼稚,无知、蒙昧无知的样子,古语在方言中的残留。《集韵》:“侗,未成器之人”。在晋语中常见的搭配方式有“侗货”、“侗巴(钵)子”和“放侗”。例如,“都一家愣货了,害怕别人不知道你们愣,还动不动放啥侗”,“五八年大收铜(侗),怎么就失漏下了个你”,“他们那个地方尽是些侗人,找先生看看吧,估计是风水不好”。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34)

氄(rong),意思是鸟兽细软而茂密的毛,还可以泛指细软绒毛。在更大程度上,“氄”可以与“绒”通用。“绒”字从糸,从戎,戎亦声。“戎”本指商王室对西方牧羊民族发动的每年一次的“减丁”战争,旨在减少牧羊民族的人口,以减轻边防压力,转指的是“每年一次”。“糸”指细丝、细毛。“糸”与“戎”联合表示“每年一次周而复始生长和脱落的细毛”。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35)

圪就,圪,本义是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在晋语中更多表示程度、幅度、频次、烈度较小的状态,常用副词,大致上相当于“小”、“较小”、“稍微”的意思;就,就坐、达到、完成、就任。圪就,字面意思是“小就”,离完成还有一定距离,在晋语区的意思是蹲下、半蹲,但屁股还没着地。古人曾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圪就就是“半坐”。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36)

底三板儿,底,底层、底座、最下面的部分;三板,古代筑墙、板筑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底三板儿,在晋语中指的是家境的根基、基础,特别是父辈奠定的,其实这是非常古老的一个用法,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人家这过日子,底三板儿硬的,就是不一样,小村村出来的,到人家大城市,你再有本事也得多奋斗二十年”。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37)

狼挓(zha),亦作“狼奓(zha)”。挓,指手、头发、树枝等张开、蓬松开。奓,打开、张开,蓬散、蓬松和散落的意思。狼挓,野狼遇见危险的敌人,不敢贸然进攻,就会挓开根根狼毛,作凶狠状,想吓跑对手,就叫“狼挓”,被人们常用于没什么真本事,虚张声势,吓唬别人的行为。如,“谁怕个谁啊,不要瞎狼挓,一个村的,祖宗十八代都知道”。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38)

虎瞠,虎,老虎,像老虎一样;瞠,直看,瞪大眼睛,高度注视的样子。虎瞠,本义是像老虎一样瞪大眼睛看着,与“虎视眈眈”一词构词创意比较接近,进一步引申为“高度关注,积极准备”。例如,“我这几天虎瞠的买房呢,都看了十来处楼盘了”,“孩子虎瞠着想吃苹果了,香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你就再取一个吧”。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39)

簸不过。簸(bo),其本义是用簸箕盛粮食等上下颠动,扬去糠粃尘土等物,还可以理解为一上一下颠簸的动作,在晋语当中指的是一来一回、一来一往打交道,比较常用的搭配方式是“簸工”。簸不过,指的是跟某人交往的过程中,整体算下来吃亏。例如,“他们家的人做事情都比较奸,咱们人老实,跟人家来往簸不过”。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40)

攒(cuan)促,其含义是众多人员或者因素,综合作用促使某种后果的产生。也可以写成“攒(cuan)簇”,本义是很多数量的东西聚集在一处,作进一步引申,同样能够产生第一种写法情况下所表达的意思。这个词语在晋语区的语境中,只用做引申义,而且特指导致了不良的后果,与七凑八扯含义相近。常见的变型用法还有“七攒八促”。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41)

摱(man),在《集韵》中属于“引”或者“击打”的意思,而在晋语中则指的是“扔”的动作,还可以引申为“放开”、“扔在一边”或者“丢弃”。例如,“这双袜子都开洞了,快摱了再买双新的哇”,“他英语自从大学毕业之后,就摱开了,现在已经十五六年了,很多东西都已经忘了,再往起拾都很费劲儿了,差不多也得脱层皮”。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42)

衿(jin),很多时候也写作“紟”,结上带子,以带束衣,也可以应用在系鞋带,常用的搭配方式,有“衿裤子”、“衿腰带”、“衿鞋带”,“把衣服衿到裤子里”。例如,“你可要把裤子衿牢了,裤腿本来就长,要不就拖在地上了”。衿,本义是汉服的交领,又可以引申为系衣服的带子,其他含义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引申。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43)

躩,赽,蹷,趉,都读作(jue),其含义都是快步走、大步走,步伐铿锵有力。在晋语区,较为常见的用法是“躩躩地走了”、“走的躩躩的”。出现这种走路状态的原因,比较多元化,可以是情绪高涨、兴高采烈,可以是内心着急、快速赶路,可以是不想理某人、视而不见,可以是非常生气、表示抗议,还可以是没有看见身边的事物。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44)

趌崖(nai)上树,趌崖,就是跳崖,可以理解成向上跳,也可以理解成向下跳,在语境中没有严格的区别;上树,比较着急地往树上爬。趌崖上树,形容一个人坐卧不安,很着急、很夸张要做某事,也可以形容某个人性格和行为上的不稳重。例如,“这几只羊饿的着不住了,趌崖上树的非要往出跑”,“安静点儿行不行,趌崖上树的都是些甚人啦”。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45)

炰(pao)燥,或者“爮躁”。发闷、不舒服、被压抑而烦躁的意思。当“炰燥”讲的时候,“炰”指的是把带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烧烤,“燥”则指燥热,更多偏重于生理上的感觉,当然也可以往心理之上引申。当“爮躁”讲的时候,“爮”的含义是又抓又搔的样子,“躁”则是心烦气躁,更多偏重于心理上面的反应。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46)

黑熏圪爁(lan)。黑熏,像被烟熏过的样子,或者显得脏污不堪;圪,本义是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在晋语中更多表示程度、幅度、频次、烈度较小的状态,常用副词,大致相当于“小”“较小”“稍微”的意思;爁,焚烧,火烤的意思。黑熏圪爁,颜色及气味上都有烟熏过的痕迹,或者是衣服及其他物体脏污不堪,有各种说不清的怪异的味道。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47)

掯(kèn)人,指的是刁难、为难、压制和要挟,使某人产生一种左右为难、骑虎难下的感觉。“掯人”和“坑人”含义和读音接近,但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的对象心里是明白对方意图的,后者往往是在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使其吃亏上当,也常用来指因受到重大损失而感到十分痛心的一种感叹。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48)

趔趄,立脚不稳,脚步摇晃,而且不太舒服。这个词还有一个意思,即进退不定,畏畏缩缩,形容尴尬的样子,应该是第一重含义的引申义。晋语当中只有前面一层意思,后面的含义并不存在。趔趄的原因,一是身体残疾,没有太多办法;二是身体虚弱,或者是体力消耗太大造成的;三是喝酒或者是其他致幻剂导致大脑指挥不了身体。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49)

赤叾圪尦(擦)。赤,赤身裸体,光屁股;叾(du),尽头,尾端,通常指路尽头,或者一个地方的尾端,在晋语区同时含有屁股的意思。圪尦(liao),尦,手腿弯曲,也可以直接理解为不平直,甚至是内心当中的不舒服。圪,小、稍微。赤叾圪尦(擦),指的是赤身裸体,所指的那个人,无论是行为上,还是心理上,都显得有些古怪和别扭。

宁晋土话大全(乌兰察布晋语方言)(50)

耐磕撞,磕,比较轻微的碰击,碰撞,接触面积较小;撞,冲打,碰击,力度较大,并且接触面积也相对要大得多。磕撞,碰撞、撞击。耐磕撞,本义指的是物品质量好,经久耐用,抗击打能力强,在晋语中基本专指身体好,免疫力强。例如,“小娟的孩子生好了,挺耐磕撞的,好几次感冒连药都没有吃,过几天就好了”。

作者介绍:

刘如江,80后,经管畅销书作家,重度地方文史爱好者,资深品牌策划人,有12年之久的从业经验,与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战略规划部之间的合作,超过10年,还曾服务过内蒙古正大等知名企业。其本人出版的经管类专著,有6本,线上、线下,受益人数过百万,代表作有《你的项目靠谱吗》《微智慧:公司正能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