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各区上半年gdp(去年GDP增速全省第二)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新立 叶诗蕾
为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湖州市委宣传部、浙报集团湖州分社、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三方以浙报集团融媒共享联盟湖州中心站为平台,共推《南太湖观察》栏目。聚焦湖州在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进程中的新动能、新变化。
1月21日下午,湖州发布2021年经济运行情况。去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44.9亿元,增长9.5%,增速居全省第二。
从重要指标“保五争三拼第一”到“保三争二拼第一”,进击的经济数据折射出湖州不断加压的争先意识和干事创业的沸腾态势。
这座经济体量、人口数量、城市规模都不大的“小个子”城市,何以频频迸发“大能量”?翻看湖州的“2021成绩单”,透过亮点纷呈的各项数据指标,三个关键字逐渐清晰,这也许就是体现这匹长三角“黑马”成色的关键所在。
稳:“稳”字当头 供给有力
一季度全省第三、上半年全省第一、前三季度全省第二、全年全省第二,2021年湖州GDP的增速曲线用一个“稳”字概括,再精准不过。
从产业来看,工业对GDP贡献度超过50%,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45.6亿元,同比增长13.3%。
高质量有效投资,贯穿稳增长的主线。湖州正构建更具区域竞争力的“4210”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全国“绿色智造”名城。2021年,该市位列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9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省第四。
其中,重大项目的“压舱石”作用不容小觑。去年该市亿元项目新入库545个、竣工424个;新供工业用地1.98万亩,列全省第二位;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省“六个千亿”项目、省“4 1”项目、省重点项目数量均居全省前两位。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互看互比互学”、“赛马”争先、“五未”项目处置等一系列务实的创新机制。
与重大项目相得益彰的还有高能级产业平台。湖州对全市46个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构建“2 8”平台体系。这10个平台已全部纳入省开发区(园区)名单,作为全市集聚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的主战场,2022年要完成产值4500亿元。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及时有力的政策措施也是湖州对冲风险、保持稳中有进的杀手锏。
近年来,湖州连续出台“湖八条”“湖九条”“湖十条”和优化营商环境“30条”,以最强政策供给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企业降本减负210亿元左右,唱响“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双城记”。
捧上真心实意和真金白银,只为让经营者肩上的负担再轻一点,成长的步伐再快一点。2021年,湖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001家,同比增长8.1%。
新年伊始,湖州又送出一记“三合一”政策包,即扩投资“八个一”政策、工业企业留工稳产若干意见和鼓励开放型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全力支持项目加快建设、企业轻装上阵。
有效投资持续注入、硬核政策及时供给,将继续托起湖州经济发展“稳稳的增长”。
新:创新驱动 蓄势蝶变
观察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要看总量和增速,也要看结构和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就是创新。
“2021成绩单”中,湖州经济发展的“新”意一目了然。去年,该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6.4亿元、772.6亿元、391.1亿元和462.9亿元,分别增长22.3%、14.5%、20.2%和17.0%。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人们对湖州的“绿”印象深刻。其实湖州的“新”,也带着浓浓的绿意。眼下,这座城市正用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讲述一个从“卖风景”到“卖生活”的升级版“两山”故事。
故事的第一个高潮在2020年9月,该市发布《“五谷丰登”规划》,把山水这盘大棋下进生产力布局当中。
“百里青山半入城”,湖州城镇开发边界已经到了山边,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做好山的文章是城市发展的一道必答题。湖州正以“低密度、高颜值,低年龄、高智力,低成本、高品质”为基本要求,在宁湖杭生态创新廊道上,布局弁山“云起谷”、西塞“科学谷”、阳山“时尚谷”、顾渚“画溪谷”和莫干“论剑谷”等五座“创谷”,撬动高端产业和创新流量更多地从摩天大楼导流到绿水青山。
1月6日,一枚标有“西塞科学谷科学家001号”字样的纪念奖章,递到了南非科学院院士罗伯特·肖恩的手中。这位基础物理和弦理论科学家将在风景秀丽的西塞山下潜心研究前沿科技。
从“风景地”到“创新地”,短短一年多时间,“五谷”长势喜人,项目络绎“丰登”。西塞“科学谷”一期建设完成投资7.5亿元,15个科研机构签约落地。其中,中子源加速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先进同类科学装置,实现湖州科研重器的“零突破”。
说到新,还有个数据可以关注。去年该市实现出口1356.2亿元,增长32.3%,增速居全省第一。
在大宗商品价格飞涨、汇率波动、企业“缺芯”“缺柜”“缺工”等现实背景下,对外贸易如何保持强劲活力?
记者注意到,在湖州的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化工和机电类产品快速增长,产品呈现高科技、高端化的特点,反映出湖州本土制造较强的竞争潜力。
从集聚新人群、布局新经济的“创谷”,到畅通双循环、激活新潜力的外贸,湖州以创新为翼,正步入蓄势蝶变的上升通道。
开:打开格局 有张有合
区域一体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保持住城市发展的后劲,重要的一点是看其能否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简而言之,就是把格局打开。
位于“长三角之心”的湖州,早已喊出“跳出湖州看湖州”的口号,把自身放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坐标轴中来谋划,用小杠杆来撬动大动能,探寻弯道超车、出奇制胜的新路。
以交通为例,自沪苏湖高铁开工以来,湖州的建设推进速度居“两省一市”首位,预计2024年建成;湖杭铁路已完成全线轨道铺设,今年建成后将为杭州亚运会提供保障;如通苏湖铁路今年计划开工……抢工期、抓进度,“轨道上的湖州”全速驰骋。
这种争分夺秒的强劲势头,从交通投资数据也能窥见一斑。去年该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2%,其中交通投资增长6.0%,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为全面拓展开放新格局,当下湖州正按照“一湾极化、两廊牵引、多区联动、全域美丽”的规划,实现生产力新布局,以求在区域分工中凸显自身的特点和不可替代性。
其中的“两廊牵引”,即沪苏湖绿色产业廊道和宁湖杭生态创新廊道。1月4日刚挂牌的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简称“长合区”),就嵌在沪苏湖绿色产业廊道的西端。截至目前,长合区已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0个,总投资264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与此同时,24.25平方公里启动区框架全面拉开,万亩大平台连片集聚发展,已经形成了近7000亩的开发空间。
长合区的设立,是湖州下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棋的关键一子,也是湖州精准战略卡位发展思路的生动体现。相隔不到一周,这种卡位思路又为湖州打开了新的格局。1月10日,该市在南浔设立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简称“上合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以“一湾一镇一区”(上海湾、南浔古镇、高新区高铁板块)为核心区,建设南浔未来板块,推动全区乃至湖州市开放步伐持续加快。
从长三角来看,长合区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东西呼应,是湖州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平台、新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增长极。
从湖州内部来看,上合区、长合区分别位于东西两头,作为全市发展的“两翼”,将成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阵地。
对外张开怀抱,对内抱成一团。无论是“五谷丰登计划”还是“2 8”平台体系,抑或是长合区、上合区的设立,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湖州集中优势资源参与区域竞合的鲜明打法。目前,该市正统筹推进南太湖新区、长合区、吴兴、南浔、德清、长兴、安吉等片区差异化联动、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对内抱成团、对外“一张牌”、全市“一盘棋”的整体发展势能。
环太湖强者林立。对湖州来说,在城市竞争中被超越、被虹吸、被边缘化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依旧高悬。唯有拿出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沸腾状态,持续打出一套套稳、准、狠的新打法,才能加速实现浙北再崛起的美好蓝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