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学古文(说文解字第478课言)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最后四个汉字(不包括新附字):“譯、訄、謚、譶”。其中“譯、謚”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译、谥”。其中“译”又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收入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译”。另外,“言”部汉字至本课全部讲完,共245字。四个字的详情如下:

1、譯(译)。读y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译,传译四夷之言者。从言,睪(yì)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依李善、徐坚订作“传四夷之语者。”形声字。

注意:“译”的本义是翻译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只有在用作动词时,“译”的意思才是翻译。当然,在现代汉语“翻译”这个词,既可以作动词用,也可以用作代词指翻译人员。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dī),北方曰译。”东西南北中五方的人民,虽然言语不通,嗜好不同,但当他们要表达心意、互相交流的时候,有懂得双方语言的人帮助沟通。这种人,在东夷叫寄,在南蛮叫象,在西戎叫狄鞮,在北狄叫译。孔颖达疏:“通传北方语官,谓之曰译者。译,陈也。谓陈说外内之言。”《汉书·佞幸传·董贤》:“单于怪贤年少,以问译。”意思是单于奇怪董贤这么年轻,便问翻译人员。

说文解字 学古文(说文解字第478课言)(1)

(翻译)

用作动词时,翻译指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比如:汉译英。口译。《方言》卷十三:“译,传也。”《广雅·释诂三》:“译,见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见者,著见之义,谓传宣言语使相通晓也。”实际上指的就是翻译。白居易《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以华言唐文译刻释氏经典。”用中华语言唐国通行文字镌刻佛家经典。

“译”在本义之外,还指解释;阐述。《正字通·言部》:“译,凡诂释经义亦曰译。”《潜夫论·考绩》:“夫圣人为天口,贤者为圣译。”圣人是上天的嘴巴,贤人替圣人解释。

此外,“译”还通“择”。选择。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译,假借为择。”《汉尧庙碑》:“后嗣乖散,各相土译居。”后代离散,各自选择适合的地方居住。

“译”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 学古文(说文解字第478课言)(2)

(译的小篆写法)

2、訄。读音有两个:

(一)qiú。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訄,迫也。从言,九声。读若求。”形声字。本义是逼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谓逼迫人有所为曰訄。”承培元《广说文答问疏证》:“訄,以言相迫也。”用言语逼迫称为訄。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说文解字 学古文(说文解字第478课言)(3)

(言语逼迫)

(二)kāo。这个读音出自《广韵》。戏言。《广韵·豪韵》:“訄,戏言。”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訄”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 学古文(说文解字第478课言)(4)

(訄的小篆写法)

3、謚(谥)。读音有三个:

(一)yì。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谥,笑貌。从言,益声。”形声字,本义是笑貌。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需要注意的是:姚文田、严可均《说文校议》认为:《说文》“谥”字原无“笑貌”之训,后人既改“谥”为“諡”,又取《字林》以“谥”为笑声窜入,且改“笑声”为“笑貌”。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合理,也就是说,《说文》的谥本来就训为“行之迹也。”后人因为“谥”字的草写创造了“諡”字,并训“諡”为“行之迹也”(见第474课),“谥”字原训又从《字林》里找来了“笑声”并改为“笑貌”。现代汉语“谥”字,使用的是“谥”字《说文》的原本意义,见第二个读音。

(二)shì。这个读音出自《广韵》(其实,它就是“谥”的原义)。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一生所行事迹给予的称号。《礼记·乐记》:“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观察诸侯的舞队,就能知道他的品德如何;这就好比听到某人的谥号,就可以知道他的生前行事一样。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过一本《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可以检索人物谥号。

说文解字 学古文(说文解字第478课言)(5)

(《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书影)

本义之外,谥还有其他用法:

(1)给谥号,定谥号。《左传·宣公十年》:“(郑人)改葬幽公,谥之曰灵。”(郑人)改葬幽公,把他的谥号改为“灵”。“灵”作为谥号是贬义,含有荒唐胡闹、胡作非为的意思,属于恶谥。“乱而不损为灵”,国家乱了,但是还没有伤害到根本,身为国君而不去治理,所以谥号为“灵”,郑夷被郑归生谥为“幽”,是恶谥中的恶谥,改“谥”是因为郑人觉得他对郑国来说并没有带来什么太大的损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谥君为忠武侯。”诸葛亮的谥号被定为忠武侯。

说文解字 学古文(说文解字第478课言)(6)

(诸葛亮像)

(2)称,号。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身死无名,谥为至愚。”人死了又无好名声,被称为最蠢的人。近现代汉语也这样用,鲁迅《书信·致章廷谦(一九二七年六月廿三日)》:“他之被谥为‘鲁迅派’,我早有所闻。”

(3)静。《尔雅·释诂上》:“谥,静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三)xì。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笑声。《集韵·锡韵》:“谥,笑声。”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谥”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 学古文(说文解字第478课言)(7)

(谥的小篆写法)

4、譶。读tà。《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譶,疾言也。从三言。读若沓。”会意字,本义是说话快,说话不停。譶,有三个言组成,三,表示多,三言,表示有许多话,此其本义;有许多的话要说,不免说得很快,所以又说“疾言也”;又不免说个不停,所以《仓颉篇》说:“言不止也”;又难免翻来覆去,又引申为重复。

说文解字 学古文(说文解字第478课言)(8)

(《大话西游》里说话不停的唐僧)

“譶”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 学古文(说文解字第478课言)(9)

(譶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47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