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国画大师李可染是这样画牛(我是如何画好一头牛的)

那开阔的时空,那笔简神完的造型,那点线面的对比与交织,那泼墨、积墨、浓淡干湿的变幻与渗融,那光影明灭的动人,那画龙点睛的细节刻画,都反映了画家“千难一易”的艺术苦功,有效地加强了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这样就画好了一头牛。


李可染在《五牛图》上写道:“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倦写之。”牛儿如此好,那么如何画好一头牛呢?

原来国画大师李可染是这样画牛(我是如何画好一头牛的)(1)

▲李可染 《五牛图》 水墨纸本 67×136cm

第一步:胸有全牛

为了“胸有全牛”而“以牛为师”。以“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的精神观察对象,用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语言提炼对象,苦练艺术基本功。可染画中的水牛之所以能够千姿百态,形具神生,或行或止,或卧或立,或正或侧。或老或幼,或耕或憩,或浮于水,或眠于草,或动或静,首先在于他反复全面的观察;其次也在于他艺术表现的恰到好处,笔墨既服从于结构质感,又自成韵律。多不可减,少不可逾。墨的浓淡干湿,笔触的阔狭整碎,都已一再实验,反复锤炼。

——薛永年《师牛堂的牧牛图》

原来国画大师李可染是这样画牛(我是如何画好一头牛的)(2)

▲李可染 《水牛图》 水墨紙本 26.5×35 cm 1986年

第二步:进入“境界”

据我所知,中国画家有两种习惯:一种是喜欢在别人面前作画,画案旁的评论声和喝彩声,可以起到助兴的作用;另一种则是喜在安静的环境里,一面思考一面画画,不愿他人打扰。李可染属于后一种画家。他感到,要进入“境界”才能画出有意境的作品来,如有人在旁观看,反而分散了精力,可能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黎朗《画家李可染》

原来国画大师李可染是这样画牛(我是如何画好一头牛的)(3)

▲50年代李可染在画室作画

第三步:下笔定型

只见他面对宣纸,上下左右凝视很久,再三用手展平纸,压上镇纸,似乎一切景象已在他的画面上出现。他用不停打颤的手,握着蘸满浓墨的笔,从牧童草帽顶部开始画起,沿着草编的纹理一层层画上去。我以为可能因年老而手打颤,后见画其他部分并非如此,才使我理解到这是笔法变化中求得趣味的一种手法,而且也是为表现草帽的质感而运用的技法。画草帽的线,并不是平均对待。他在不规则中求规则,上半部分都是笔断意连的方法,使人充分感到受光的两度。

——黎朗《画家李可染》

原来国画大师李可染是这样画牛(我是如何画好一头牛的)(4)

▲李可染在师牛堂画画

第四步:描绘牛头

接着画牧童的背和坐势。他用目测了一下,再画老牛的左角,待牛角的轮廓完成后,像写“心”字的中间一点一样,使笔点点儿向上一提就画好了牛眼。之后,他换了一支较大的笔,蘸着淡墨,皴擦牛头,其画法是按牛毛的生长规律而运笔的,墨色中有变化,以求得气韵生动。牛头画好后,换用一支小笔,以浓墨画牛的鼻、唇、嘴。

——黎朗《画家李可染》

原来国画大师李可染是这样画牛(我是如何画好一头牛的)(5)

▲李可染画作中的牛头局部

第五步:补全牛身

再换用另支笔,以笔中的不同墨色,从牛头后开始,画颈和背,这一条线横牧童下侧而过,但中间的笔法多有变化,在运笔的顿挫中,既表现了牛颈的皱纹,又画出粗糙牛皮的厚度。他仍用原来的一支笔,调整了笔中的墨色与水分,再画牛身,下笔时,以雷霆万钧之势,在牛前腿上部打转,有如书写狂草,力透纸背;画到一定程度后,画笔突然向下左方一甩,好像天空中的龙卷风柱一样,画出了一条牛的前左上腿,接着再一笔,画好了小腿。这时为了不让腿部过多的水分扩散,立即用另张纸在腿部上压了一下,吸去多余的水分,确保其准确腿型。

——黎朗《画家李可染》

原来国画大师李可染是这样画牛(我是如何画好一头牛的)(6)

▲李可染画作中的牛身局部

原来国画大师李可染是这样画牛(我是如何画好一头牛的)(7)

▲李可染 《牧牛图》 水墨纸本 34×34 cm

第六步:细摹腿臀

随后,他又用笔皴擦牛的臀部,像写字那样,向下接连两笔画出后腿的上下两部分,同样又用纸轻压,吸去墨色中多余的水分。至此,牛身已基本画定,再用淡墨补染牛背,使其色调衔接,在整体感中表现阴阳背向的关系。

原来国画大师李可染是这样画牛(我是如何画好一头牛的)(8)

▲李可染画作中的牛腿局部

他补画牛的右侧两腿时,为了使水分能有渗透的时间,暂不向下接画。换一支小笔蘸浓墨,先画牛的右脚,再画牛的四蹄。最使我出神的是,他画牛腿各关节时,像写字一样,运笔的起落、转折,没有任何犹豫,准确地表现了牛各部分的解剖关系,而又看不到生硬的笔触。至于用笔的方法,也都是根据不同质感,施以不同笔法。

——黎朗《画家李可染》

原来国画大师李可染是这样画牛(我是如何画好一头牛的)(9)

▲李可染 《牧牛图》(齐白石题画) 76×49cm

第七步:加色完成

他把牧童和牛的墨色画好后稍息片刻。这时牛身的水分基本上已被画纸吸完,逐渐变干,而墨色的层次已显得更为鲜明,有不足处亦可略加调整。然后补上牛尾,只简单一笔,就表现了形和势,充满趣味。稍事休息,他以赭石为主的颜料,开始画牧童的皮肤和草帽。这时,整个画面的下部已全部完成。画远景的群山,因要表现其空间与深度,以及雨后山中的水分,所以用墨较淡,在多变的皴染笔法中,画出山的层次和体积感。由于山的墨色仍有很多水分,因此,不宜即刻着色,所以先题款,题上了“雨势骤晴山又绿”和署名。

原来国画大师李可染是这样画牛(我是如何画好一头牛的)(10)

▲李可染 《牛背闲话》 设色纸本 70.5×47cm 1984年

随后着远山的淡绿色,因为这幅画是在“绿”字上做文章,所以在极淡的绿调中,表现出其雾气与空气中的湿度。画家对于裱画后的效果,也了如指掌,因此,在颜色的运用上是十分准确的。到此,加盖图章及闲章,全画完成。

——黎朗《画家李可染》

原来国画大师李可染是这样画牛(我是如何画好一头牛的)(11)

▲李可染 《斗牛图》

原来国画大师李可染是这样画牛(我是如何画好一头牛的)(12)

▲韩滉 《五牛图》 黄麻纸本 20.8×139.8cm 唐朝

李可染画过《斗牛图》,但不是为了像戴嵩那样“穷其野性”,而是视幼牛为孩提,表现“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的天趣。他也画过《五牛图》,但无意像韩滉那样讽喻衔环者的失去自我,而是歌颂“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的奉献精神。牧牛图的意匠也是耐人寻味的,那开阔的时空,那笔简神完的造型,那点线面的对比与交织,那泼墨、积墨、浓淡干湿的变幻与渗融,那光影明灭的动人,那画龙点睛的细节刻画,都反映了画家“千难一易”的艺术苦功,有效地加强了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这样就画好了一头牛。


本文根据黎朗《画家李可染》和薛永年《师牛堂的牧牛图》编辑而成,题目为编者自拟

文字编辑:鸿儒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