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死了作文400字左右(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

高中语文新教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所节选的两部外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俄罗斯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要比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阅读难度高,虽然《复活》的选文字数明显要少一些。

其原因在于《大卫·科波菲尔》更具有传统小说的矛盾冲突,正反人物鲜明,矛盾特征普遍,大卫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成熟,打败邪恶的谋德斯通,收获了属于自己朋友、爱情和事业的成功,好坏泾渭分明。读者不分种族地域,都能获得共情。

而《复活》阅读和理解的障碍就比较多,难度也大得多

第一是理解难度。这部作品包含了托尔斯泰先生太多的宗教观、道德观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理念,这些东西要结合十九世纪,也就是两个世纪前的俄罗斯复杂的社会生态,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理解难度无疑是一部天书级别的。

第二是阅读难度。这部作品的情节很简单,一个百字短新闻就可概括,情节人物的矛盾冲突都不激烈,激烈的是内心和外界的冲突,内心自我的冲突,也就是有非常多的心理描写。而且人物心理随着外界变化而不断变化,人物内心经常有两个“我”在打架也有人把这种写法成为“托尔斯泰心理辩证法”式的心理描写。

她死了作文400字左右(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1)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天使和魔鬼在交战

在所有小说中,阅读难度最大的就是心理描写,与生动起伏不可预知的吸引人的情节和正反分明的激烈矛盾冲突相比,大段的心理描写显得格外枯燥。

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基本上是快餐喂大的,不只是食物还包括阅读,最好别指望他们能沉下心来品读充斥大段心理描写的说教式作品。

基于此,懒人建议虚化背景和作者,简单了解就可以,有兴趣的自己可以深入,对于这种殿堂级的文学大师,资料资源好找得很。

她死了作文400字左右(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2)

列夫-托尔斯泰

重点就是用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进而引导孩子们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如果深度学习和思考激发了孩子们的进一步阅读兴趣,产生阅读《复活》的欲望,那会更好。当然如果是懒人,我会鼓励他们去阅读《战争与和平》,即使它更长。

我实在不敢保证现在孩子能有毅力读完《复活》,有也只是少数吧。看看这些孩子读完墨子《兼爱》的惊讶(孩子们自称“懵逼”)状态,就知道这些孩子虽然吃了不少快餐,但思想并不浅薄,相比于孔孟老庄,他们居然看不起墨子,他们也一定不会轻易接受托尔斯泰的理念。

懒人的问题很简答:复活是什么意思?谁需要复活?为什么?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玛 斯 洛 娃

复活,就是死去又活过来的意思。通过学生阅读,他们首先认为,复活的对象是玛斯洛娃。这里的复活不是简单的生命生理特征,而是精神特征。简单说,就是肉体活着,精神已死。

为什么会这样,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无疑是主要凶手之一,其他的就是聂赫留朵夫的姑妈、法官,以及当时俄罗斯的社会,在选文中除了男主人公的罪恶,其他都没有充分的交代。

玛斯洛娃原本是一个漂亮单纯的姑娘,善良纯真,在一个贵族家做女佣,也就是聂赫留朵夫的姑妈家。来姑妈家做客的、帅气、年轻充满活力的年轻贵族聂赫留朵夫爱上了这个女佣,为单纯的姑娘打开“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并让姑娘感到“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

她死了作文400字左右(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3)

中国话剧《复活》中的玛斯洛娃

王子灰姑娘的戏码由此产生,非童话的故事发展紧接着就是常规的始乱终弃

少女怀孕被赶出贵族家门,少女的命运由此发生了逆转,沦落为底层,在风尘里卖身取悦男人为生,成为为了生存,没有底线、没有尊严的行尸走肉,眼里只有以色相换取生存下去的利益,精神麻木,没有任何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聂赫留朵夫在法院重逢被卷入一个案件的无辜的玛斯洛娃,看到如此悲惨的过去的恋人,良心发现,妄图弥补自己犯下的罪过,试图拯救沦落的姑娘,这应该是复活的一个主题之一。

这地方懒人提醒学生值得注意的是,聂赫留朵夫的拯救复活行动成功了吗?

学生们可以梳理出玛斯洛娃见到“元凶”之后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变化,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

开始没认出来,只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露出职业的“嫣然一笑”,认出之后“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确认之后“眼睛不看他”,“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听着“元凶”带泪的道歉自述,“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斜睨的目光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当听到聂赫留朵夫要赎罪时,玛斯洛娃拒绝了,“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文本对“妖媚”的笑的解释是“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在需要时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的贵族老爷,而她自己“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上多弄到些好处”,所以她对着良心发现、准备为了赎自己的罪、拯救她的聂赫留朵夫露出了职业的“妖媚”的笑,同时考虑到怎样利用他弄些好处。

所以,面对聂赫留朵夫的忏悔和拯救,玛斯洛娃无动于衷,反而职业般的伸手要钱,使充满一腔热情,被自我良心发现深深感动的聂赫留朵夫一度内心动摇,“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

她死了作文400字左右(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4)

拯救复活行动宣告失败,但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没有放弃,最后的结果,喜欢的可以追原著。

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大师的写作技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玛斯洛娃的丰富的内心变化和复杂的心理活动,生动而真实,这大概就是“托尔斯泰心里辩证法”写作技巧的最好展示吧。

问题探讨还远没有结束,需要复活的难道就只是玛斯洛娃吗?

救赎——聂赫留朵夫的自我复活

相比于玛斯洛娃的丰富心理变化,更生动丰富纠结的是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这里懒人依据一贯作风,梳理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的任务自然要交给学生自己完成,需要指出的是,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更为复杂,涉及到两个“我”的内心矛盾冲突,一个自私欲望的“小我”,一个理想人格的“大我”。

她死了作文400字左右(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5)

电影《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这里的难点还是复活,不是玛斯洛娃的复活,而是聂赫留朵夫的复活,需要让学生弄清楚,聂赫留朵夫是想通过复活玛斯洛娃,来复活自我,救赎自我。

这里面涉及到宗教、哲学的内容,学生不太好理解,喜欢的同学可以引导他进一步了解和阅读托翁的为人和作品,托翁的作品里充斥着自我寻找、自我救赎的宗教理想情节

直接灌输也不是不可以,但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是有理解难度的,最好就是打开一点缝隙,让有兴趣的孩子自我探索去。

她死了作文400字左右(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6)

当孩子们知道了复活的两个对象时,就可以形成对比了,一个是外表衣冠楚楚,外表堂皇的贵族老爷,却有着荒唐不负责任的行为,和肮脏邪恶负罪的内心;一个是外表臃肿、充满病态和物质利益的低级卖身女,庸俗、肮脏的外表层层包裹的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内心。

到底是谁在复活谁?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可以引导孩子们“青草更青处漫溯”,进一步去了解托翁,读托翁作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