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奋斗坚守精神给你的启示(谈现代社会需要一点孔子精神)

毋庸置疑,就物质繁荣程度而言,当前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不要说各种奇思妙想的新玩意儿层出不穷,古人原先遥不可及的“上天入地”,现代社会也可以轻易做到,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孔子奋斗坚守精神给你的启示?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孔子奋斗坚守精神给你的启示(谈现代社会需要一点孔子精神)

孔子奋斗坚守精神给你的启示

毋庸置疑,就物质繁荣程度而言,当前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不要说各种奇思妙想的新玩意儿层出不穷,古人原先遥不可及的“上天入地”,现代社会也可以轻易做到。

可是,遗憾的是,《易经》的古老智慧哲学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两面性,此言不虚呀!就精神文化而言,当前的我们却深处于一个贫瘠的年代。

为什么我会有如此感慨呢?好多人可能会以为我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当前的书籍出版是历史上最丰盛的,当前的自媒体文化崛起并繁荣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当前的互联网让全世界精英的聪明大脑得以无障碍的碰撞交流,当前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历史上最齐全的……

大家说的都很对,那我只问大家一个问题:相比我们的父辈,现在大家内心世界的“幸福指数”真的就更高了吗?

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当前社会的离婚率为什么那么高?当前社会患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的人为啥越来越多?当前年轻人对自身处境为什么会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不满意?为什么大家越来越崇尚“快餐文化”而很难沉下心来去了解真正的传统好文化?

一个处于物质文明快速繁荣上升阶段的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一定是越来越明显的。而这自然而然的会导致“相对穷”的那部分人,心理会逐渐的失衡,同时也会越来越执着于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而进行更加努力的拼搏奋斗。如果人的寿命是无限的,人的精力是无限的,人的能力是无限的,这样的追求无可非议。但是,人的寿命毕竟是有限的,人精力旺盛的阶段相比人的寿命,估计还要打“对折”,每个人的最大能力都是有边界的。那怎么办?这个时候,现在好多人会在不断“自以为是的假设憧憬”下,选择不断“透支自己”。这一方面自然会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但同时也会慢慢的把自己推向“崩溃的边缘”,如果后续得到的回报远远低于自己的心理预期,人有时会在某一瞬间就“突然崩溃”了!

那么面对当下焦虑像野草一样不断蔓延的年代,面对当下物质相对富裕但幸福感指数有时却反而不断倒退的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社会问题。我还是比较喜欢从我们古人禁得起时间考研的传统智慧中去寻找答案。这里只从自己对孔子精神的一点粗浅认知出发,为大家参谋参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当下的人们有所启示。

1.我们要学习孔子的豁达精神。

这里我先讲一个孔子遇险的故事: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名)。匡人曾经遭受过鲁国阳货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货,便以为孔子就是过去曾经残害过匡地的人,于是囚禁了孔子。据记载,当时境况是非常凶险的,弟子们都急得团团转,这时,孔子说道:“周文王死了以后,延续周礼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天若是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是不想要消灭这一文化,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孔子好气魄,他绝对不是宿命论者,孔子坚信他行的道就是正道,也是天道,如果这个世界天道都不存了,还有人类的继续繁衍生息吗?后来,孔子派遣随从请宁武子斡旋,终得以幸免于难。

上述孔子的故事告诫我们,只要一个人一生做事光明磊落,就莫问前程如何,不要一天到晚过度焦虑,相信老天一定会给你留扇门,留条路的。

2.我们要学习孔子的兼爱精神。

这里我们也来讲一个孔鲤过庭的故事。孔子有一个弟子叫陈亢。有一次,他看见老师和他的独子孔鲤在讲话,因为离得太远,听不清讲什么,他的心理就很好奇。又有一次,他看见了老师在单独教训儿子,老师神情严肃。这回他脑洞大开,认为老师在给他的独子开小灶,对他们这群弟子留了一手。陈亢是一个憋不住的人,他直接了当地问了孔鲤。孔鲤说,他经过庭院的时候,看见父亲,父亲问他有没有读过《诗经》,知道儿子没读的时候,就说,读好《诗经》就能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有一次,他也是在庭院里遇到了父亲,父亲问他有没有读过《礼记》,知道他还是没读的时候也没有生气,说学好了《礼记》,就能懂得做人的道理。陈亢一听,原来自己误解老师了,知道了老师是光明磊落之人,对自己的儿子与学生一视同仁。

孔子不知道疼爱自己的儿子吗?而且还是独生子!不是的,只是孔子比我们一般人看得更远一些罢了!他具有真正大儒的兼爱精神,对所以学生一视同仁,自然所有学生对他儿子乃至后面子孙后代也会一视同仁。虽然孔鲤最后没太大名气,但是孔鲤的儿子(子思)却是超级学术牛人呀,《中庸》就出于子思之手。而培养子思成才的恰恰是孔子晚年收的一个后来大名鼎鼎的学生曾子。“四书”之首的《大学》作者,就是曾子。

现在的我们,应该不能过度的过着自己精致的个人主义生活,心胸要多宽广些,平时有机会要多想着给别人留机会,有出路要多给别人留出路。天道轮回,有时助人就是助己。一个不能相互帮衬的社会也是走不远的。

3.我们要学习孔子的权变精神。

这里我们也先讲一个孔子批评弟子曾参(曾子)的故事。

曾参在孔门弟子里是以孝出名的,据说《孝经》就是他著的,可谓中国古代孝子的模范。曾参早年有一件事:他在瓜田里锄草,一不小心把一根瓜秧给锄断了。曾子的父亲拿起一根大棒,狠狠地痛打曾参的背。曾参不躲不让,直到被父亲打得昏死在地上,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醒来后,还愧疚万分地向父亲道歉。为了不让父亲为自己刚才的昏死而担心,他回到屋里,又弹琴又唱歌,以便让父亲知道自己很健康,没什么问题。

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一听,非常生气,对弟子们说:“曾参今天来,不要让他进来,我不愿意见他。”有弟子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曾参。曾参想不通啊:老师,是您教导我,孝是人之本。我这样孝顺,您怎么还生我气,甚至不愿意见我了呢?他委屈得很,又不解,非常痛苦,一定要见老师。

孔子还是见了曾参。他给曾参讲了舜孝顺的故事。他说:舜的父亲是个盲人。舜的母亲死后,父亲又娶了个老婆,还生了个孩子,叫象。舜的一家,四口人:他的父亲,他的后母,他和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另外三个人整天处心积虑地要把舜给杀了。即便这样,舜也不改变对他父亲和后母的孝,对弟弟的爱。舜应该是个大孝子吧,但他的孝和你的孝不同。当父亲需要他在身边伺候的时侯,舜总是在身边;当父亲批评他,给他小小的责打时,舜也都在旁边听着、挨着。可是当父亲拿着大棒子来打他的时候,他一定逃得无影无踪了。

孔子接着说:“你以为他是怕死吗?你以为他是怕疼吗?你以为他是不孝吗?不是啊,他要保住自己的性命。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才使得父亲没有因为打死了儿子而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过,而他自己也没有丧失那拳拳的孝心啊!如果舜为了孝顺而听任父亲取他性命,结果是不仅自己死了,还要陷父亲于不义。你呢?你拿身体去承受父亲的雷霆之怒,你有没有想过,你一旦死了,不是陷你父亲于不义之地吗?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孝吗?”曾子一听,大汗淋漓:“老师啊,我真糊涂,不是您指点,那我真要犯大错误了。”

这里,是不是让大家重新来认识了一下孔子?耳目一新吧?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就是一个非常懂得权变的人,只是后来的宋、明、清时期的孺学家把孔子塑造成了一个呆板的形象,误导我们罢了。

现在的我们,有时想事情做事情太过呆板,一味认死理,反而过犹不及。到头来,有时可能不但伤害了自己,还伤害了你原先想呵护的人。

孔子实在太伟大了,限于篇幅关系,这里我权且只罗列上述几点吧!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唠叨唠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