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驴技穷无路可走了(从黔驴技穷到黔驴)

贵州有驴吗?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唐代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

“黔驴技穷”的故事应该能告诉我们,贵州自古无驴,就算曾经有一头,也在短暂地“唬”了老虎之后,技穷,被吃掉了。

可最近,记者却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松桃县)的黔东草海间,见识到了“黔之驴”的新魅力。

黔驴技穷无路可走了(从黔驴技穷到黔驴)(1)

梵净山东麓,松桃县盘石镇的“黔东草海”上,芳草遍布,数百头毛皮黑亮的毛驴徜徉其间,或吃草,或嘶鸣,“这是盘石镇的‘黔有驴’生态养殖基地,也是松桃县近几年引进的扶贫产业。”松桃县副县长刘攀告诉记者。

自古无驴的贵州不仅有了养驴基地,驴产业还托载起了当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希望。从“黔驴技穷”到黔驴“济穷”,松桃县驴产业的基础何来,市场前景如何,带贫能力怎样?记者带着一肚子的问题,深入基地,一探究竟。

—政府台子搭得好—

绝美草海引来倜傥驴群

地处武陵山区边缘的松桃县,75万人口中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68.1%,是名副其实的苗乡,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5.87万人,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6%。位于松桃县东北部的盘石镇更是由于地处偏远、平均海拔较高、耕地分散,被列为贵州省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如何在立地条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一度成为松桃县政府挠头的事情。

耕地不足但林草资源丰富、家底儿薄但生态环境良好。面对杂草丛生、石漠化严重的3万亩林地资源,2009年,松桃县整合石漠化、国土整治、等涉农项目资金5600万元,全力打造了8000多亩草场的“黔东草海”,形成了饲草种植、畜禽养殖和生态旅游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

“山高路远”的劣势被扭转为“青山绿水”的优势,目前,“黔东草海”上,有放牧肉牛5000多头,放牧羊群5000多只、肉猪1000多头、兔5万多只,特种家禽2万多羽。大地是绿的,草食动物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各色的花朵。天苍苍、山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专注于发展驴产业的鼎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在这个时候被“黔东草海”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沛饲草供应吸引来的。2015年,松桃县引进了该县历史上第一个毛驴养殖基地。

在从来没有毛驴规模化养殖基础的贵州养驴,还要发展成万头毛驴基地,成为当地带动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产业,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产业投资方鼎旺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秀梅告诉记者:“生态环境良好,饲草资源充足,是毛驴养殖的关键基础。这片秀美洁净的草场就是‘黔之驴’最好的品质背书。”产业引进方松桃县政府也经过了深思熟虑,“毛驴养殖技术门槛低,适合山地养殖、分散养殖,如果贫困群众能够参与进来,将会是一项不错的富民产业。”

大胆创新,小心实践,“黔之驴”就这样在黔东草海上安了家,与历史不同的是,这一次的“黔驴”不再“技穷”,而是要成为助农增收的好产业。

黔驴技穷无路可走了(从黔驴技穷到黔驴)(2)

—毛驴浑身都值钱—

连“驴粪蛋”都是宝

陈秀梅是位“80后”,四年前到松桃县开辟毛驴养殖基地时,她没想到自己会遇到那么多的困难。惯于在干旱地区生长的毛驴来到贵州,适应不了湿润的气候,大批的掉毛;位于海拔1200米的养殖基地到了冬天就成了山顶上的“孤岛”,车子在盘山路间一路打滑,人上山都难,要把毛驴运出山去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也有好消息,在科研团队的攻关下,平均受孕率只有70%的毛驴在松桃县达到了80%,天然饲草养殖使得基地毛驴的各方面品质上乘,在规模养殖的第三个年头,“黔东草海”上的小毛驴打开了市场——基地原料专供的驴宴火锅、黔有驴粉店开到了各大省会城市,国内最大的阿胶生产商与基地达成合作,基地出栏的肉驴和驴皮将获得稳定的收购,驴肉通过精深加工,已经打造出“黔有驴”绿色优质驴肉食品品牌。

“毛驴的附加值还不止于此。”基地技术负责人陈汝芳告诉记者,驴骨、驴血都是重要的药材原料,驴奶粉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是400万元一吨,就连驴粪都是上好的有机肥原料,每天工人清扫完驴舍,驴粪便马上买家被‘抢’走了。”

强劲的产业发展势头让小毛驴有了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后劲儿”,流转土地、务工就业,土地和扶贫资金入股,目前已经有113户村民从养殖基地拿到了分红。“每年分红1600元,再加上每个月的务工收入2400多元,基地进入我们乡的当年,我全家就脱了贫。”盘石镇桃谷坪村村民田老兰告诉记者。

黔驴技穷无路可走了(从黔驴技穷到黔驴)(3)

—老乡一起干—

一头驴就是一个小银行

“仅仅一个基地,不能算贵州真的有了驴产业。我们需要当地群众一起参与来养驴,让乡亲们都能受惠的产业,才能有生命力。”陈秀梅说。

经过前期的科研攻关和生物适应性实践,“黔有驴”养殖基地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如何在当地进行毛驴养殖的标准化流程。下一步的任务,是落实“公司 合作社 农户”养殖模式,做大养殖规模,为接下来的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基础。并定下未来五年发展战略计划,成立了贵州黔有驴生物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实施,计划在松桃县联合发展50个专业养殖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年代养毛驴200~300头。

“每十五个贫困群众成立一个合作社,代养200头驴,育肥周期为8个月,公司提供驴苗、草料和防疫服务,每头驴的代育肥纯收入约为1200元,平均每户农户可以通过养驴年收入16000元。单单这一项收入就可以保证一户贫困家庭脱贫奔小康。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养殖之余打工、流转土地、繁殖驴驹等收入。”陈秀梅算了一笔“保守账”。

“这几年的探索,让我们看到,对于贫困群众而言,一头驴就是一个小银行。”松桃县委副书记,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吴廷友说,下一步我们会由松桃扶贫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统筹资金,帮助村集体与养殖基地进行合作,以驴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让“黔有驴”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成为“济农”产业。



文图、视频: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郭少雅

监制:王澎;编辑:李沅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