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盐碱地最新消息 吉林白城市战胜盐碱地

来源:【中国农网】

“我是2017年开始种植水稻的,从开始的保本种植,到现在年收入200-300多万元,在盐碱地上种水稻让我尝到了甜头,我现在农场有550公顷水田,今年每公顷产量能达到17000-18000斤,这真是盐碱地上结出了金疙瘩。”谈到盐碱地种植水稻,吉林白城大安市兆丰家庭种植农场武在洲兴奋地告诉记者。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黑土区中心地带,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杂粮杂豆和油料主产区、全国八大牧区之一,吉林省水田第一大市、“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白城市耕地面积1755万亩,未利用土地739万亩,可开发未利用土地491万亩,其中盐碱地138万亩,发展粮食生产潜力巨大。

2021年7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吉林省白城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框架协议》,重点针对吉林西部盐碱地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在大安市、镇赉县、洮南市、洮北区等地建设6个盐碱地治理及高效利用示范区,探索加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以科技集成促进粮食增产,进而推动白城市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针对吉林西部盐碱地碱性强、渗透性低等理化障碍严重,水稻产量低,土、种、法不配套等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依托吉林省大安市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大安市红岗子乡万发村建立了盐碱地水田高效治理万亩示范区,实施中国科学院-吉林省“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助力国家盐碱地治理战略与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示范区主要利用磷石膏等高效土壤调理剂,构建以改土增粮为核心的良田技术模块;利用东稻系列耐盐碱水稻品种、当地推广耐盐碱水稻品种等,构建以耐盐碱水稻品种为核心的良种技术模块;集成构建以高效栽培技术为核心的良法技术模块,针对轻、中、重度盐碱化水田,优化搭配良田技术模块、良种技术模块及良法技术模块,构建了盐碱地水田“良田 良种 良法”三良一体化“以稻治碱”“以草治碱”高效治理模式。

武在洲说:“过去,我们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仇不用报,劝他种水稻,三年就落套’,如今看到改造后的盐碱地,大家都抢着包地种水稻。”

吉林盐碱地最新消息 吉林白城市战胜盐碱地(1)

吉林省大安市改造后的盐碱地水稻田。

近日,以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院士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研究员为首的专家组现场测产结果表明,重度盐碱地(pH10.47,EC 0.96 mS/cm),采用酸性磷石膏及复合肥为核心的重度盐碱地良田 良种 良法三良一体化高效模式,改土当年水稻产量高达511.76 公斤/亩,而对照为0,改土增粮效果极为显著。重度盐碱地(pH 10.58,EC 0.42mS/cm),灌排冲洗5年后采用酸性磷石膏 灌排洗盐为核心的重度盐碱地良田 良种 良法三良一体化高效模式,模式实施第二年配套东稻122与密植栽培与灌排洗盐技术,水稻产量达517.39 kg/亩,而对照仅为35.16 kg/亩,增产13.74 倍。轻度盐碱地(土壤pH 8.24, EC 0.21 mS /cm),在磷石膏改良6年基础上,实施中科发6 旱育密植高产技术 微生物菌剂 绿色防控技术 灌排洗盐良法技术为核心的轻度盐碱地三良一体化模式示范田,水稻产量为 712.65 kg/亩,而对照田为568.89 kg/亩,增产幅度25.27 %,效果显著。

在大安市兆丰种植家庭农场的水稻收割现场,中国农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安站副研究员王明明告诉记者:“多年来,我们所致力于吉林西部苏打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以新垦重度盐碱地快速改良和高效利用为主攻目标,创建了苏打盐碱地以稻治碱改土增粮关键技术,实施水稻抗逆丰产栽培技术,大幅度缩短中重度盐碱地改良年限,2022年的专家测产结果显示‘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模式显著的提高了重度和中轻度盐碱地耕地的治理效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本文来自【中国农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