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六世纪到第十五世纪圣经(堕落与拯救结束与循环)

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后一个伟大的作家,在悲观宿命论的影响下,其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苔丝便是其中之一。《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普通农家女孩苔丝短暂又悲惨的一生。哈代认为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基督教义影响下严苛的道德信念共同导致了苔丝的悲剧,苔丝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从第六世纪到第十五世纪圣经(堕落与拯救结束与循环)(1)

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提出,她在《词语、对话与小说》中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改编。”

互文性理论推翻了将文本视为自给自足、独立存在的传统观念,并指出任何文学创作都建立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之上,所有文本实际上都是重写本。作为哈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创作,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也对圣经故事进行了吸收和改编。

从第六世纪到第十五世纪圣经(堕落与拯救结束与循环)(2)

《德伯家的苔丝》与圣经的主题互文

1.堕落

基督教圣经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因此堕落和救赎便成为圣经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失去贞操与圣经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即原罪形成对应关系。圣经中亚当夏娃因偷食禁果而堕落继而被赶出伊甸园,在小说中苔丝因遭到阿历克的玷污而失去了最初的纯真和快乐,不被社会所接受反而被视为堕落。

2.救赎与重生

基督教义中,因为有“原罪”,因此需要“救赎”才可获得重生,否则死后无法去天堂。圣经中,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犯下“原罪”,因此作为亚当后代的人们生来都是有罪的,需要基督耶稣的救赎。基督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牺牲自己来替世俗的人们赎罪。

小说中的苔丝也被认为偷食禁果,是有罪的,因此为了救赎及实现精神上的重生,她不得不承受各种苦难。小说中苔丝受到玷污后,原本安定简单的生活便被彻底打破,她便开始了飘无定所的苦难历程。

从第六世纪到第十五世纪圣经(堕落与拯救结束与循环)(3)

苔丝的孩子死后,苔丝便离开家来到了若干英里以外的泰伯特斯奶牛场做工,后来又到了燧石山农场。之后因父亲去世,苔丝与家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后来不得已再一次回到阿历克身边。最终苔丝亲手杀死了阿历克并和安琪尔一起逃到了史前神庙并在那里被抓住。

基督徒认为去天堂之前必须要历经苦难,承受痛苦,才能得救赎。在苔丝的救赎之路,她一直四处漂泊,从事各种重体力工作,身体上和心理上都饱受折磨。最终苔丝用死亡实现了自己的救赎,获得了灵魂的重生。

《德伯家的苔丝》与圣经的人物互文

1.苔丝

小说中的苔丝是圣经中夏娃的化身。圣经中的夏娃单纯善良,与亚当一起在伊甸园中快乐地生活,直到魔鬼撒旦的出现。夏娃经撒旦的引诱,偷食了知善恶树所结的果,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小说中苔丝的经历与夏娃十分相似,遇见阿历克之前,苔丝在自己的家乡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那对于苔丝来说无异于天堂般的伊甸园。后来阿历克遭其玷污,苔丝被迫“偷食禁果”,由此便离家开始了苦难的漂泊。

从第六世纪到第十五世纪圣经(堕落与拯救结束与循环)(4)

2.阿历克

作为资产阶级花花公子,小说中的阿历克无疑是圣经中魔鬼撒旦的化身,这从他与苔丝的关系中便可得知。圣经中,是撒旦的引诱使夏娃偷食禁果并被逐出伊甸园,小说中玷污了苔丝致其悲惨命运的刽子手正是阿历克。

小说里详细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阿历克与苔丝第一次见面,在果园中坚持亲手喂苔丝吃下草莓。这个场景与圣经中撒旦化身的蛇引诱夏娃食用禁果的情景十分相似,小说中的草莓便是诱人堕落的“禁果”。

《德伯家的苔丝》与圣经的结构互文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圆圈式”叙事结构,即某些特定的元素如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或某种事物会循环式地重复出现。

从第六世纪到第十五世纪圣经(堕落与拯救结束与循环)(5)

圣经中也采用了这种结构,亚当和夏娃经历了失乐园和复乐园,最终还是又回到了伊甸园。小说中时间及空间的循环往复也预示着苔丝根本无法摆脱的残酷命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圆圈式”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时间和空间。

1. 时间的循环

小说中苔丝的遭遇与时间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故事开始于五月的一个晚上,苔丝的父亲得知了自己是德伯维尔家族的后代,六月苔丝在家人的劝说下到春瑞集认亲,九月苔丝遭到阿历克的玷污,十月苔丝怀孕并回到家,第二年夏天苔丝生下孩子,后来孩子不幸夭折。

小说中苔丝的经历可以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苔丝离家认亲结束于苔丝受辱怀孕回家。第二阶段开始于苔丝来到弗鲁姆峡谷结束于遭到抛弃后去燧石山农场做工。第三阶段开始于安琪尔从巴西回来结束于与安琪尔一起出逃被捕。从三个阶段中可以清楚地理清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每一阶段都在五月开始,苔丝每次离家都是在五月,每次她都渴望一个新的开始。

即使在她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五月,安琪尔的到来也为苔丝带来了一丝希望。因此对于苔丝来说,五月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快乐的时节。小说中苔丝的每段经历均始于五月,也结束在五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从第六世纪到第十五世纪圣经(堕落与拯救结束与循环)(6)

2. 空间的循环

在苔丝遭遇的三个阶段中,空间即地点变化也呈现循环模式,每个循环都是围绕“家”展开。这个“家”并不特指苔丝的出生地马洛特村,而是苔丝与家人在一起。

第一阶段苔丝离开家去认亲,受辱后回到家中。第二阶段孩子夭折后,苔丝再次离开家去弗鲁姆峡谷,被安琪尔抛弃后又回到家中。随后苔丝又一次离家去燧石山农场,因父亲去世苔丝再次回家。之后不得不与家人搬出马洛特村,来到几十英里外的一个小村子,后来苔丝离开家人,与阿历克住在桑德波恩。第三阶段苔丝杀死阿历克,与安琪尔一起逃至史前神庙后被捕。

“家”通常被认为是能够使人身心放松的地方,人们在“家”中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踏实安定。因此笔者认为小说中的史前神庙对苔丝来说是精神意义上的“家”,杀死阿历克后,苔丝与安琪尔逃到这里,小说中苔丝说道“我非常喜欢这儿,多么庄严…头上只有一片苍天,别的什么都没有了”,当然也没有苦难。

在这里苔丝感到了从未感受过的踏实与平静,苔丝回“家”了,这一次她再也不想离开,因为外面世界充满了苦难与痛苦。

通过苔丝的悲惨命运,哈代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基督教,对宗教的伪善和严苛的基督教条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和攻击。哈代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运用了大量圣经元素,笔者认为这极具讽刺意味。圣经中宣扬上帝的仁慈,可小说中苔丝不断的苦难使她不再敬畏上帝。

作者哈代也曾表达对上帝是否存在的怀疑,认为如果上帝存在,为何人世间仍充满黑暗,人们的生活依旧痛苦悲惨。对于善良单纯的苔丝的悲惨遭遇,上帝为何视而不见,任其痛苦挣扎。因此圣经元素的使用使《德伯家的苔丝》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批判意义。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