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濒临灭绝的动物的感悟(极具创造力但又具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动物)

对濒临灭绝的动物的感悟(极具创造力但又具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动物)(1)

译者序 译者序

公元2020年1月23日清早醒来,我打开手机看到武汉“封城”的第1号通告,我并不住在武汉,但原定于当天中午从老家坐大巴到天河机场,飞往北京过年。10时许,天河机场正式关闭,几分钟后,我给华小小编辑回了一封豆邮,表示愿意接受本书的试译,于是就有了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译著。

本书精准地击中了我的阅读品味。书名“碰瓷”理查德·道金斯的科普名著《自私的基因》,可谓先声夺人;目录则由工整又切题的十个G打头的单词领衔,展现精致巧思。它既有充实的科学知识,又有深刻的人文关怀,锦上添花的则是作者文采飞扬的雄辩笔法和令人莞尔的英式幽默。如道金斯所言:“阅读本书是纯粹的文学上的愉悦。”每每翻译至兴起,我真想把那些“散文诗式意象”的段落拎出来高声诵读;直到最近修订编辑发还的译稿时,那些段落依旧让我心潮澎湃。

近年来国内兴起两类科普书,一类走文艺路线,擅长华丽辞藻引君抒怀,一类走搞笑路线,擅长插科打诨博君一笑。如果科学知识得靠诗意修辞或撒娇卖萌才能吸引读者,那么读者往往只是收获了感动或欢乐,却未必吸收了知识本身。对于作者,这样的创作手法是舍本逐末;对于读者,这样的阅读体验是买椟还珠。科普作品的文笔本不必与文学作品媲美,信息翔实、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观点思辨等特点和魅力,足以成就一部伟大的科普佳作。首先彰显科学素养,再来施展文学造诣,我希望本书能为“人文科普”树立一个新标杆。

作者在这本书里可谓“左手玩梗、右手用典”。一边是酣畅淋漓地运用隐喻、夸张、排比、幽默、讽刺、双关等修辞手法增强论证,一边是信手拈来小说、诗歌、戏剧、哲学、史学、科学等领域的经典句段配合说理。这些梗和典读来丝毫没有生硬或卖弄之感,而是恰到好处,有些简直拍案叫绝。文字上的细腻隽永与科学上的扎实严谨在书中相映成趣,两者可谓平分秋色,它们和谐地服务于一个目的:揭示“自恋人”的本性及其不可避免的毁灭之路。

这就说到了本书主题。不少读者误解了《自私的基因》,从书名望文生义——道金斯本人就承认书名极具误导性。基因作为一种化学物质,既没有思维也没有情感,不可能是自私的;相反,它完全是盲目的,不具有任何动机或意志来驱动自己的复制行为,是自然选择这个科学原理让有利于个体生存的基因得以延续。相较之下,本书书名《自私的人类》倒是名副其实。

人类的“自私”在于,作为一个物种,一味追逐自身的享乐和繁衍,造成地球环境千疮百孔和其他物种生灵涂炭。套用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物种,他活着别的物种就不能活。”即便是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过度纵欲和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终究会让我们自己深受其害。如果别的物种都不能活了,人类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此处没有任何危言耸听,本书即为一部写给人类的警世通言。

事实上,警钟已经不断在我们头上敲响。就在我因疫情禁足在家翻译这本书的一个月时间里,延烧两百多天的澳洲丛林大火才彻底熄灭,东非广袤农田遭受着遮天蔽日的蝗虫肆虐,南极测得破历史纪录的最高气温……这些接踵而至的自然界极端异象,都少不了人类活动的巨大“贡献”,形容它们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绝非只是一种修辞。各种灾难带给我们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重吗?人类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惊醒过来呢?

当本书的翻译接近尾声,伴随书中描述的那些触目惊心的人类破坏行径,我着实脊背发凉,心情愈发沉重。一想到自己正是这个卑劣物种中的一分子,我觉得无地自容。我一向认为,对于任何重要的科学或社会议题都不应该止步于清谈,就如同这本书带给读者的不应该只是反思,而是要付出实践、行动起来。

“珍爱地球,保护环境”从来就不只是一句口号,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人类的伟大,正在于我们摆脱了兽性、拥有了人性,可以反抗自私的基因的“暴政”,去顾及整个自然界的福祉。如果这本书不仅能够改变你的思想,而且能够改变你的行为,那就是对作者最大的褒奖,也抵得过为了出版它所造成的碳排放了。

接下来交...

首先解释一下中文版书名《自私的人类》与英文版书名The Selfish Ape的差异。在非科学语境及旧时生物学中,ape一词泛指除人类以外的所有人猿超科动物,中文称“类人猿”;而在现今的科学语境中,ape包含人类在内,英文版书名中的ape即取此义。为避免理解上的含混,经过编辑部讨论,决定在中文版书名中亮明本书主角“人类”。

本书译成之后,我把英文版的十余处错误或不当表达,以及未能完全吃透的“梗”,发邮件与作者进行了讨论。对于前者,作者给出了修改方案或意见,我则据此调整了译文,如无必要,不另加注说明;对于后者,我尽量做到在吃透之后让译文能直接体现梗的精髓。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回信解释那几处梗时,都是基于上下文确切指出某个梗的对应关系并作何理解,这也佐证了作者写作时的逻辑缜密,让文学修辞与科学论证结合得严丝合缝。

对于译者注的添加,我认同曹明伦老师在《英汉翻译二十讲》中提出的六大原则,当注必注,且不为注而注。加注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正文,而不应该喧宾夺主地沦为阅读正文的干扰项。比如书中出现的各种梗,除非文化差异太甚,我一般都不加注解释,译者不应该剥夺读者通过阅读自行破梗的乐趣。这次修订译稿的过程中,我还特地删掉了几个注释又精简了一些注释的表述。希望这些考量不会被读者当成是我的懒惰。需要提醒的是,各章末列出的参考文献中包含了作者注,其中一些颇有信息量——正文有些地方没加译者注,就是因为作者注已经解释过了——读者可别错过了。

全书引用了数十本各领域经典著作,绝大多数都有中文译本面世,而只要译本质量上佳,我就会直接录用现成译文。之所以这么处理,首先,是想向这些译界前辈致敬,珍视前人的创作价值,展示他们的优美译笔;其次,从技术上来说,对于那些缺乏原作整体语境的只言片语的引用,冒然硬译不可取,像诗歌这种文体更不能胡来,前辈们可是把整本书吃透了才译成的;再次,我在译书过程中反复感念人文作品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它们对人格的塑造,作者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文理兼修的好学生,附上中文译本信息,也可起到一点推介之功。

鉴于本书具有鲜明的文风,译文在保证通达的前提下,尽可能贴合作者的文风,适当保留了一些长句。那些文学语境中的长句,可以展现原文雄辩的气势;那些科学语境中的长句,可以展现逻辑思维的魅力。此处再次援引曹明伦老师的观点,用中文也是可以写出优雅长句的。我希望读者能从咀嚼这类长句中享受到荡气回肠和心花怒放。其实有些长句恐怕英文母语读者都会觉得“烧脑”,译者不应该自作聪明地降低其理解难度,而中文读者本来也不低英文读者一头。

本书作者莫尼教授是一位生物学家,已经出版过十多本科普著作,这是他的书第一次译介到中国。莫尼教授非常关心中文版,甚至主动来信询问出版进度,他还爽快地接受了我的请求,欣然为中国读者写下千字序言。但愿我的翻译没有辜负他的关切,能让大家领略到他的风采。全书知识点涵盖物理学、宇宙学、化学、地球科学、医学,特别是涉及了生物学全部主要分支学科,在专业术语的翻译上若有疏失还盼方家指教。我的电子邮箱是:yuboya@live.com。

今日正逢清明,“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惟愿在新冠大流行中罹难的所有逝者安息。

喻柏雅谨识

2021年4月4日

本书出版不到半年迎来二度加印,我再次通读全书并修订译文,仍然体验到初读时的澎湃。在我看来,这是一本用科学证据兼人文笔法来论证社会议题的佳作,而翻译一本好书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写作的过程。

喻柏雅补记

2021年12月12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