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作家李逢春(青海乐都作家马国福)

一棵红柳树活成了一块碑,矗立在刘家村通往城台乡山谷之间的河滩里,镇守着无边的孤独、空旷和荒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青海作家李逢春?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青海作家李逢春(青海乐都作家马国福)

青海作家李逢春

一棵红柳树活成了一块碑,矗立在刘家村通往城台乡山谷之间的河滩里,镇守着无边的孤独、空旷和荒凉。

树身底部被雨后由上游的洪水挟裹来的大石头撕裂,一大部分树皮早被揭掉,裸露的被撕裂的树干一层层如撕开的精肉。树高有20多米,树皮粗糙丑陋布满裂纹。面对这棵柳树,我不由得想起书法碑帖中的颜筋柳骨。这棵树的外形并不好看,但是裸露在外面经霜的树干,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筋骨,什么又是真正的柔韧。它在荒原,如一个孤独中老去的将军,尽管满脸皱纹,却丝毫不向岁月低头弯腰。在洪流的吞噬,烈日的暴晒,狂风的抽打中,穹顶之下,它活出尊严,令人肃然起敬。

树冠上有两个硕大无比的喜鹊巢叠在一起,巢里细细的树枝和棉麻已经陈旧松散稀稀拉拉,看上去早已弃之不用。这风中的高层建筑,丝毫不亚于北京的鸟巢。

这棵柳树随遇而安落地生根,在荒滩里安营扎寨,活成了一支部队。我无法考证它的身世来历,但可以判断,肯定不是人刻意栽上去的。打我记事起,那棵树就在老家名叫祁家旱地山脚下的河滩里,起码有40多年了。河谷里常年流着从几十公里之外的山涧里顺流而下的洪水,水中带着远方泥沙的故事,一层层往前扑腾着,扑向不远处湟水河的怀里,如同小分队与大部队的集合。

裸露在河滩里的石头大小形状颜色不一,密密麻麻静卧着,如同成千上万只乌龟在退潮后的沙滩上聚会,这让我不由得想起电视剧《西游记》里晒在大河滩上的经卷。这些石头沉默了几十年,它们习惯了和这里枯寂的沙滩、鸟鸣、风霜、蓝天、云彩、以及在贫瘠的盐碱地里隐忍修行的植物们为伴。

走在荒滩里,空无一人,成群的麻雀掠过,子弹一样,栖息在山头的悬崖上,将头埋进身子里啄羽毛,它们对我这莽然的闯入者,没有任何警惕之心。风从高台上压了下来,石头沉默不语,沙滩上苦苦抱着一点盐碱地存活的细小红柳弯弯腰,看着脚下的石头在孤独中纪元。这是一块盐碱地,除了淤积的泥沙、石头、不停流淌的浑浊小洪流,没有任何营养可言。芨芨草倔强地挺直腰杆,一簇簇一簇簇抱在一起,如亲同手足的姊妹一样,在荒原里开出芦花般的穗子。那是它们举起的旗帜,在空旷中写意生命的柔韧赞歌,在无尽的孤独中把弱小者对洪流的逆袭淋漓尽致地挥洒自如。这些小小的胜利者和红柳、石头、大榆树、野花、柠条一起组成了耐旱耐碱的命运共同体。

荒原、星辰、田野、山川、悬崖、河流组成了一个宇宙,这里的植物动物生灵们是它的子民,而我只是一个逃离乡村而又眷恋她的矛盾体。我漫无目的地在河滩散步,脚踩在石头上,惊醒了它们亘古不变的梦,惊扰了这份静谧和天地秩序。

我看到石头缝里长出一棵野花,花为十字花科,瘦而细的枝干上缀满了蓝色紫色相间的花。我很羞愧,因为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现代智能手机里教人们辨识植物的各种软件早已让我们瞬间速成为“植物学家”。捷径让人慵懒,我们在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轻触屏幕,打开植物王国浩瀚的宫殿。人们对植物的认知永远是肤浅的。我们不愿意探究一株植物一朵花的前世今生,习惯于依赖现代捷径,于是百度、形色等识别软件在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内充当了教科书的角色,让我们隔着屏幕认知了一朵花的姓氏、血缘、籍贯。我们将对美的信赖交付给这些冰冷电子设备的元件,让它们在浩瀚复杂的世界里拼接起一个全新的认知宇宙。“有问题,找度娘”“不认识,上形色”业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和现代通病。这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人的探索精神的退化?

野花野草野鸟野果野风,这些带有野字的生灵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张力,洗礼我们在尘世对美麻木的眼睛和心灵。我们应该将目光从城市的电子屏幕、交易平台、银行汇率、物价波动中移向自然界的野花野草,它们才是人类的初心。在一朵花幽微的眼神中洞见天地恩赐的清澈与芬芳。在一株草纤细的腰肢中看它如何小心翼翼把一颗颗露珠钻石一样挂在头顶和太阳交换光明。

走到这里,我对另一种植物肃然起敬。山谷两边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种叫柠条的耐旱植物。柠条,属豆科灌木,又叫毛条、白柠条,为豆科锦鸡儿属落叶大灌木饲用植物,根系极为发达,主根入土深,株高为40-70厘米,最高可达2米左右。适生长于海拔900—1300米的阳坡、半阳坡。耐旱、耐寒、耐高温,是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地带的旱生灌丛。柠条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柠条的根系较为发达,林冠层茂密,可以保护地表,在暴雨天时可以减少降雨强度,减轻雨水对地面的冲刷,还可以拦截泥沙。在流动性较大的沙地种植柠条可以将其变为固定或半固定的沙地。柠条具有较强的固定二氧化碳的作用,还可以释放氧气,其繁茂的枝叶还可很好的平衡地温,缩小昼夜的温差,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柠条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因其为丛生灌木,根系发达,且具有穿透、挤压、胶结等作用,可强化雨水的渗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柠条凋落的枝叶、死根等可分解生成多种营养物质,长期下来可改善土壤的结构层,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柠条是穷人,是仁者,是荒原上的慈善家。它出生卑贱,家在缺雨少水的黄土地,贫瘠而又荒凉,它不在乎出身贫寒,一意孤行地将根扎向黄土深处。最深的我见过在裸露在悬崖边,根长有十几米。这是多大的耐力和定力!向大地表达着它的坚定决心和意志。深不可测不可怕,怕的是输掉自己的那份意志。它们在地下角力,向深处扎去,以自己的弱将土地的贫救赎过来,捧出绿色和花朵。柠条树冠长满了刺,像佩剑的武士,和脚下的黄土不离不弃,捍卫着出身贫寒的那点尊严,将荒凉兑换成些许绿意,远远望去,它们的荒山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绿眼睛。

在西北地区的山川之间,柠条是绿色使者,牢记大地的教诲,布施绿意。它一生都在给予,如同母亲。这荒原上修行的母亲,是高僧大德,隐忍、苦修、没有雨水,却抱定自己的信仰,在干旱少雨的高原,有时候几个月都没有雨,但它们隐忍着活下来,开花、结果,让干旱把自己修炼成壮士。如果说给西北的植物修功德簿,我给柠条和萝萝蓬肯定投最上等的功德。

荒原是一个天然的博物馆,是一本植物志。荒原是一个大词,而我只是一个短短的音节,一支渺小的红柳、一块木讷的石头,一株寂然的柠条。我依赖着这份荒凉,让自己从乡村出逃,然后躲在城市的繁华中矛盾回望。故乡,总是一种矛盾而又辽阔的心情,更是我们共同的围城。它并没有嫌弃我,就像任何跪倒在在佛像前的信众,为了内心的种种欲望和祈求,以一副虔敬的姿态向佛祖祈愿,渴望得到护佑。不管他们的内心光明还是黑暗,是有人性的光荣还是丑陋,佛总是慈眉善目菩,在它的庄严世界里,众生平等,并不因一个人内心的丑恶或者纷繁复杂而取消他跪拜的资格。

生死疲劳,生命轮回。我们的肉体早已脱离了荒原,脱离了贫瘠,可为什么每年回到老家,我去祖坟上烧纸祭拜的时候,总是不由得走到那棵河滩里的柳树前,如一个小学生,虔敬仰视,然后低头不语。荒原如书,这棵柳树是书脊,而我只是它浩瀚阡陌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标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他的宇宙生成论。他在这些简单数据中参透天地之道,阐述生命最系统而又最基本的秩序伦理过程。用庄子的思想来认识我们的故乡,那么故乡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一”,她生了“二”,“二”又生了“三”,一切的酸甜苦辣、生死轮回、喜怒哀乐都源自“一”这个母体。这是河流的源头,我们的个体生命只是无数源头中的一条微小支流,故乡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无限小。大到无边无垠,小到一张邮票、一个门牌号码、一个姓氏、一种口音、一种肤色、一种饮食、一棵树、一种谷物。我们在微观中与宏观共呼吸,每一个人都是故乡版图上的一粒泥土,一株作物。柳在山涧,你在高原,高过我的一切所得,高过我的每一滴泪水。

访 雪

我确信人间有童话世界的存在。童话如雪:恬静、祥和、纯净,让我们对美和诗保持信心。

2019年2月12日,正月初七。下午五点多,高原的天还很亮很蓝。太阳如一个不开窍的慢性子,固执而又缓慢地在西边的天空漫步,晚霞和云彩仿佛被太阳同化,看上去很乐意为夕阳的懒散推波助澜。此时此刻,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时区,同一方蓝天,不同的状态。南方的天即将进入黑夜预设的程序,精明而又准确地沿着时间的轨迹坠入黑夜天堂。

看时间尚早,姐姐提议说,我带你们到北山沟里仓家峡国家森林公园去看积雪和冰河吧。姐姐的提议立即得到我们的赞同,于是姊妹五个就开车前往离县城20公里的森林公园。

当车行驶至远离县城20公里的时候,路两边连绵起伏的高山的山际线龙脊一般沿着一条河奔跃着,磅礴而又沉闷。天连着山顶,云彩在山腰上飘着,苍穹沉默,河两边落光树叶的白杨树如密密麻麻的碑帖,确切说是稳重厚实的魏碑。手机已经没有信号了。我们对着窗外的树林、山阴处终年不化的积雪、褶皱的山脊拍照。突然,我有一种感觉,山脉如刀,切断了我们与外界的一切关联,没有了手机信号,外界的任何信息已经无法联系入侵到这份山中行进的宁静。我们似乎成为世界的孤儿,被现代文明所抛弃,进入一种亘古的没有机器,没有工业、商业、消费的纪元。我想,这就是童话世界的样子吧。越往脑山沟,人烟越稀少。山上栽满了松树,参差不齐,如布阵的士兵,静穆中屏住呼吸,目不转睛,等待将军的指示和命令。谁也可以成为他们的将领,比如风,比如雨,比如雪,比如头顶的云彩和日月。

松林中的雪,一块一块,连成一片,有的已经化了,露出一片黑窟窿,黑窟窿其实就是零落的树叶、松针、枯枝、荒草,阴坡上的雪白一片、黑一片,不均匀地分布着,实在像极了白癜风患者的脸。有的山上石头缝里流出来的水被冻住了,如冰瀑一般,在山坡凸起,顺坡而下,上面臃肿丰腴,下面的冰柱由粗变细,不由得让人想起冰天雪地里俄罗斯老妇人那臃肿的模样,一看冰雪属于富裕的行业,没心没肺地胖,简直富得冒油,却又不能动它一块。接近山脚下河流的冰柱,略有弯曲,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能舒展的手。晶莹剔透的冰棱不就是大自然清供在山川之间的一只只安神的佛手吗?(我家里和很多朋友的茶室空间都清供着自然风干的佛手)。

这样安详慈悲的雪,这样冰清玉洁的冰,直接可以捧起来,吮吸,当冰淇淋一样,慢慢在我们舌尖一点一点融化,这是舌尖上的童话。没有尘嚣,更没有工商业的污染,雪成就着童话世界的底色,纯净、纯真、一尘不染、冰清玉洁,这些色彩不就是善的本质吗?

山谷里鲜有汽车和现代交通工具,河两边零星散布着藏族人家的庄廓,一律是红砖红瓦,四四方方,如国画中的红色印玺。有的屋顶和大门口挂着印有经文的经幡在风中徐徐飘着。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用铁丝网围栏着,把河谷和山分割成面积大小不一的草场。

草场里活动着几十头牦牛,有的是黑色,有的是白色,如散布在围棋盘上散乱的棋子。车缓缓前行的时候,有牦牛直接穿行公路,我们放慢速度,龟速缓行,也没有鸣喇叭。这些生灵长期在大自然中,身上自有神性,我们的车不能贸然惊扰了它们体内的神。它们慢悠悠地既不紧张也不害怕过公路,走到中间,还慢悠悠停下来,眼神清澈如雪,好奇地望着汽车,仿佛在给我们一个善意的警告:要慢,要慢,慢是美好,慢是福。仔细看上去,牛的蹄子上还沾着泥水雪痕和几根杂乱的枯草。有的牦牛静静地如弥勒佛一般卧着,反刍着,断断续续的样子像小学生背诵古诗词课文一样不流畅。有的牦牛站立着,打量我们这些闯入者和汽车这怪异的陌生世界的庞然大物,它们伫立在公路中间如一部黑色封面的哲学书籍。有的牦牛追逐着,和教室里课间休息时间最调皮的学生没有什么两样。有的牦牛依偎在一起彼此舔舐着挠痒痒,它们如果不是母子那就是知己、闺蜜。牦牛走过的雪地里留下深浅不一的杂乱脚印,真像宣纸上的画国画的艺人留下的印章。白雪是宣纸,这些牦牛就是山水画大师了,它们恰当地处理着国画中的布局、笔墨的浓淡、线条的粗细变化,率性而为,把留白、题跋、落款和画面的处理得那么自然和谐。

这些零落人间的雪,与山川峡谷、河流、松林、牲畜同呼吸共命运唇齿相依的雪,是我们的山河故人,是我们的美学导师。滋养我们精神原野的童话。如果一个人,面对一场大雪,面对山川河流峡谷,没有一种亲近崇敬之感,那么他不配拥有童话,不配和这个世界的美并肩而行。我不由得想起仓央嘉措的那首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不舍不弃,来我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喜欢。

我们来与不来,那雪那山那水那树那牛都在那里,它们才是真正的知音,安分守己,守着生命里的寒暑轮回,守着无人惊扰的月光清辉,守着双眸里最干净的雪,守着四季繁花的枯荣侘寂。在这个时代,“守”是多么稀缺而又可贵的生命态度啊。我们被挟裹着滚滚向前,彼此竞争着,对比着,计较着,我们守的不就是一丁点世俗的功利吗?当初的诗意、诗心早已在滚滚红尘中融化,飞灰湮灭。我们的精神失守,道德失守,敬畏失守,对生命和自然本应抱有的美好态度失守。

炊烟是这个童话世界的外一首。不久,山脚下藏民的庄廓烟囱里冒出一丛丛炊烟扑入眼帘,如藤蔓,悠然、入定,仿佛和我们友好地挥挥手,打个招呼,慢慢消失在风里。一抹青黛炊烟在雪山下面如隐士一般挥洒着轻逸线条,随风而动,随风赋形,不争不抢,不疾不徐,进入禅修时刻。如果贾岛在此,他是否会重新修改《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问姐姐:你有多久没有看见炊烟了?姐姐说起码有十多年了吧。炊烟已经被液化气、太阳能、电灶给剿灭了。能源革命追缴着着乡村山野日益罕见的诗意,比如炊烟、油灯等带有农耕文化特征和手工特质的事物。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庄廓周围没有电视转播塔、没有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的信号发射塔也没有卫星接收器。某种程度上讲,凡是人类脚步到达的地方,带来一种文明的同时就会侵蚀一种文明,这种侵蚀就意味着罪恶的开始和道德的变异。没有人来人往,没有车来车去,避免了现代世界海量信息的入侵,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可以说,不接通外部陌生的世界就是对雪山、松林、山泉、河流、牲畜构成的童话世界最好的保护。

夕阳西下,这些牦牛和生灵们,驮着一匹匹夕阳回家了,没有人呼唤它们,也没有人牵引它们,它们身上仿佛装着雷达和卫星定位,一步一步慢悠悠地隐没在门前的巷子里,钻进了它们的庄廓和牛棚。有的牦牛不急于赶回家,晚上就睡在在露天的草场围栏里,它们望望天与天上清澈的星空对视,接通天庭的消息。与风雪摩挲,聆听它们如何经历生命中的苦难跋山涉水从远方赶来。与山川对话,探讨大自然如何以其神秘魔力书写亘古的经典。与机器对抗,勇士一般捍卫它们不被外来物种侵扰的权利。它们饮山泉,保持体内的洁净;它们舔舐雪,接受神的亲吻与安抚。它们进食被月光漂洗过的青草,以最深情的哞声给山谷和草木回报以歌剧。

除却暴雪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适量的雪在,童话就在。雪在,美和神就在。听雪拔节的声音,空谷无幽兰,但闻松风远。雪在修行,雪在隐忍,雪让世界进入一种侘寂之境。歌德说“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雪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永恒女性,她教我们目光清澈,心怀慈悲,以一颗童话般纯真之心,报世界以歌。

这满山的雪啊,我们的山河故人,我们的慈父慈母兄弟姐妹,你们在,人间的幸福就在。

有河可想

一个地方长久地被一条河流滋养,这是神的恩赐。我想说,河流就是勋章,专门用来褒扬奖励途径流域的人们。

湟水河又名西宁河,指流经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位于中国青海省东部。发源于海晏县包呼图山。东南流经西宁市,到甘肃省兰州市西面的达家川入黄河。长349千米,流域面积3200多平方千米,年径流量46.3亿立方米,为黄河第三大支流。由于流域有不同的岩性与构造区,因而发育成峡谷和盆地形态。峡谷有巴燕峡、扎马隆峡、小峡和老鸦峡等。峡谷一般长5~6千米,其中老鸦峡最长,达17千米,两壁陡峭,谷窄而深。盆地有西宁盆地、大通盆地、乐都盆地和民和盆地,其中以西宁盆地为最大。在湟水的哺育下,河谷地带至少在宋代以前是到处草木丛生,绿树成荫。

如果说湟水河是我们青海的《诗经》,那么故乡雨润镇刘家村就是这诗经的一部分册页。这几年每年春节回家探亲,让我喜悦的是湟水河的水变得越来越好了,如一团翠绿的丝带缓缓飘扬。河两边枯黄的芦苇如一幅油画、落尽叶子如竖琴的垂柳、稳健端正如楷体的白杨树、盐碱地带寂寞隐忍如苦行僧的红柳、握着利刃等待时机出阵的冰草、离河岸不远的田埂上提着灯笼寻找来路的枸杞、在夜晚的星空下举着高高蜡烛的菖蒲,间或一两声长啸低吟的野鸡、喜鹊、麻雀、斑鸠以及在河水里来来回回巡航探寻线路的野鸭子,构成了湟水河这部诗经不同而又生动的标点符号。

我常常去湟水河畔散步,这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一种运动,于我而言这更是一种精神仪式,美学仪式。是我和湟水河特有的呼吸,也是我对着日夜奔流不息的湟水的一种敬意。站在湟水岸边不由得想起孔子那沉重而又却催人警醒的叹息:逝者如斯夫!

河流总是听从使命与召唤。她不知疲倦,如母亲,带有一种神性。源头与尾的跌宕起伏奔波与舒缓,不屈于命运,也不随遇而安。在长久的奔流中接通了天地之间最美的那份姻缘。河流是时光的留声机,她留住星辰日月,四季风霜。把我们对生活的希翼与期盼带往远方。

河流总是有母性的气息。她对身边的土地生灵以及赖以此生存的人们总是平等给予。万物有灵且美,不分高低贵贱。她翻起的浪花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对着星辰日月吟唱。岸边的树木在风中鼓掌,算是对着伟大母性的感恩与报答。

那几天清晨我一直沿着湟水河散步。在南方的城市我几乎没有见过日出。当太阳如一枚鲜红的橘子从宇宙的树上剥离出来时,我立即感受到一种幸福的颤栗,不由得放慢脚步,凝视那一点一点跃起的橘子。它从朦胧变得清晰,退去晨曦中的薄雾,然后迈着少年般的步伐步入稳健的中年,再向壮年暮年过度。

我在湟水河边看日出,不由得想起朋友王开岭老师的散文《精神明亮的人》,他写到: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种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的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抱怎样的态度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马国福2020年第2期《青海湖》杂志发表《拜访一棵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