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

原创作者:余世亮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1)

有个“士别三日”的成语大家都很熟悉,而说到这个成语自然会想到“孙权劝学”这一佳话。

话说江东主公孙权看到英勇善战的吕蒙将军,就对他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教官吗?只是想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了。

上述“孙权劝学”版本来自《资治通鉴》,可与《三国志》记载的“孙权劝学”故事略有出入。

“孙权劝学”的原始版本,出自《三国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当时孙权劝学的对象除了“吕蒙”之外,还有一个叫“蒋钦”的人。原文开头是这样写的:“初,权谓(吕)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之后,吕蒙和蒋钦潜心学习,俩人都学有所成,受到孙权赞扬。

只不过吕蒙因“士别三日”“吴下阿蒙”等成语的流传而闻名,而吕蒙同学蒋钦却慢慢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蒋钦,在“江表十二虎臣”里排名第四。蒋钦的英雄事迹和孙权如何发现与培养他的情况,以及蒋钦是否属于“结构型干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本文需要深入探究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的。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2)

一、蒋钦的英雄事迹

(一)在孙策最困难时加入其队伍,蒋钦为江东基业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1.蒋钦何时跟随孙策。《三国志·蒋钦传》记载,“蒋钦字公奕,是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寿县)人。孙策投奔袁术时,蒋钦随从孙策供职。”

这一史料涉及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蒋钦是何时跟随孙策的;二是蒋钦是在什么情况下跟随孙策的。

要回答上述两个问题,还需说一说,少年孙策及其他守孝后何时到寿春找袁术讨要其父亲孙坚的残余部队(以下简称“孙坚余部”)。

中平六年(189年),孙坚北上讨伐董卓,他将家安置在九江郡寿春,这年孙策15岁。只不过早熟的孙策,在社交方面显得非常突出,就连生活在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的周瑜,闻其名而跑到寿春与孙策交朋友。后来与孙策同龄的周瑜,还动员孙策一家到舒县居住生活。孙策及其家人竟然同意了周瑜的建议,就随周瑜来到舒县。而在舒县,孙策又结交了很多社会上流人物,江淮一带的名士都慕名与他交往。

初平三年(191年),孙坚奉袁术命攻打刘表而被荆州牧刘表的部下黄祖所杀,孙策当时十七岁。数千人的孙坚余部在孙贲带领下,投奔老东家袁术。孙策将父亲孙坚安葬在吴郡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初平四年(193年),守孝结束后,孙策就到寿春找袁术,准备讨回之前其父孙坚余部为父报仇及建功立业。

孙坚去世,孙策作为孙坚的长子本应袭爵乌程侯,但他将爵位让给弟弟孙匡。19岁的孙策到寿春拜见袁术时,他既没有职务更没有爵位,就是一名普通百姓,且还是一个未成年人。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3)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称: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开始时,袁术不肯将孙坚余部归还孙策,在孙策一再要求下,袁术将孙坚余部的一千多人还给了孙策。为此孙策才算有了像样的队伍。

那么蒋钦是何时加入孙策队伍的?我有这样一个猜想:

本文主人公蒋钦是寿春人,他是否有可能在中平六年(189年)的寿春,就听说或见过少年时的孙策?正因为有了这一机缘,等到若干年后,孙策来到寿春拜见袁术要求讨回父亲孙坚余部的时候,蒋钦恰好遇上正在招兵买马的孙策,从此蒋钦开始追随孙策南征北战。

另据《三国志·周泰传》记载,“周泰字幼平,是九江郡下蔡县(今安徽凤台)人。他与蒋钦一同跟随孙策都成了孙策得力助手,任职期间为人虔诚敬肃,在多次战争中立下战功。”说明寿春的蒋钦与下蔡的周泰,是一起投奔孙策的。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4)

2.蒋钦屡立战功,在孙策时期他已经是西部都尉。《三国志·蒋钦传》记载,“等到孙策东渡长江,便任命蒋钦担任别部司马,让他独立带兵作战。蒋钦与孙策一同转战征讨,平定会稽、丹杨、吴三郡,又随从孙策平定豫章郡。被调任葛阳县尉,他历任三县县长,讨伐平定盗贼,被提升为西部都尉。”

一般认为,西部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这说明当时蒋钦已属于孙策时期的高级官员。

现在,还有一个争议就是蒋钦的“西部都尉”具体管辖区域在哪里?

许超先生认为,在两汉孙吴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中,都尉主要掌管军事。边郡都尉常分部别置,会稽郡下就设有西部、东部、南部都尉。西部、东部都尉的设立,主要是为了镇抚于越遗民与东南沿海的闽越、瓯越势力。出于保障东南沿海航线安全的需要,东部都尉在东南沿海间频繁迁徙;南部都尉的设立,则是在大分裂背景下,孙吴政权对地方武装势力镇压和掠夺劳动力资源的结果

陈建梅女士认为,建昌都尉位于豫章郡西部,被称为豫章西部都尉,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形和习惯用法

我同意许超先生的观点,将“西部都尉”理解为“豫章西部都尉”,缺乏相关史料佐证。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5)

(二)在孙权最困难时候坚守基层,蒋钦为江东基业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

1.捉拿吕合、秦狼等山贼。据《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偷袭身亡,江东地区陷入一片恐慌。“当时孙吴实际控制区,只占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郡,其中深山险要的地方还未完全顺服,天下的英雄豪杰分布在各个州郡,宾客、旅客、暂时居住在江东的士人,以安危、去留作为他们考虑的主要问题,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君臣关系。”

与此同时,孙吴的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开反叛,宗室内部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孙暠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遭到杀害,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为此,孙权只得“分派众将,镇守、安抚山越,对于不服从命令的则进行讨伐。”也就是说,蒋钦在东治等地围剿山贼,就是执行孙权为了稳定江东政权的重大决定。

《三国志·蒋钦传》记载,“会稽冶贼吕合、秦狼等为乱,钦将兵讨击,遂禽合、狼,五县平定,徙讨越中郎将,以经拘、昭阳为奉邑。”意思是说,会稽郡东治县山贼吕合、秦狼等人叛乱,蒋钦带兵进讨,终于活捉吕合、秦狼,东治等五县的叛贼得到平定。孙权改授蒋钦为讨越中郎将,并将经拘、昭阳两县的赋税收入作为他的奉邑

又根据《三国志•吕岱传》记载,会稽、东冶五县贼寇吕合、秦狼等人作乱,孙权以吕岱为督军校尉,吕岱立即率领本部人马赶往东冶,与西部校尉蒋钦等前往征讨,生擒吕合、秦狼,五县于是被平定,吕岱被任命为昭信中郎将。蒋钦升任讨越中郎将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6)

说到蒋钦的“奉邑”,我们在此介绍一下“孙吴部曲兵制”共生的“奉邑制”。

奉邑制是伴随授兵所划定的军赋食邑。比如,孙权改授蒋钦为讨越中郎将,并将经拘、昭阳两县的赋税收入作为他的奉邑

奉邑和封爵采邑不同。封爵采邑是私邑;奉邑属国有,只是租税供军赋。领兵将领无奉邑者,往往兼领太守或者县令县长。功多领兵多的将领既兼守令,又有奉邑。如甘宁,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四县为奉邑。周瑜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四县为奉邑。奉邑随授兵的转移而更易其主。如周瑜死后,程普为南郡太守,鲁肃为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周瑜所领之职南郡太守与都督为程普、鲁肃分领,奉邑四县随领兵的归属而转移。鲁肃死后,兵归吕蒙,奉邑四县也随兵归吕蒙。奉邑长吏由兵主自行署置。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7)

2.林历山大捷。《三国志•贺齐传》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境内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的黟县(今安徽黟县东)、歙县(今安徽歙县)不断发生地方强族反吴事件。此时,孙权主力正包围合肥,为稳定境内局势,就派贺齐率部前往镇压。歙县大族首领金奇毛甘,各率其部族万户分屯安勒山、乌聊山;黟县大族首领陈仆、祖山带领部族二万多户,屯林历山(黟县南)。

林历山四面悬崖绝壁,高数十丈,山路危狭,仅容一人,叛众居高临下,难以仰敌。吴军徘徊月余,无法攻取。贺齐亲自勘察地形后,秘密募选矫健的勇士,携带铁橛,拓山为道,趁夜攀登上山,然后再用布带把山下百余精锐士兵拉上去,隐蔽各处,擂鼓吹角。叛众大惊失措,放弃扼守的山道,逃归大营。吴大军随即登上山顶向敌营寨猛攻,一举歼灭盘踞林历山中的陈仆、祖山叛众,斩首7000级。歙县的金奇、毛甘率部众降。

平定丹阳之后,孙权把黟县、歙县以及刚平定的黎阳(今安徽休宁东南)、休阳(今安徽休宁东)等六县。从丹阳郡划归新都郡,任命贺齐为新都郡太守。

其实,取得林历山大捷并非贺齐一人的功劳。据《三国志•蒋钦传》记载,“贺齐讨伐黟县山贼,蒋钦统率一万兵力,与贺齐并力协作,黟县山贼被平定。”当时蒋钦的职务是讨越中郎将,他统率的队伍兵力就达一万多人;而攻打林历山时,贺齐的职务是威武中郎将,也就是说,蒋钦与贺齐的职务是平级的。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8)

(三)逍遥津之战和濡须之战,让蒋钦脱颖而出。

1.逍遥津之战。《三国志•蒋钦传》记载,“跟随孙权出征到合肥,魏将张辽在逍遥津的北面袭击孙权,蒋钦奋力作战立下功劳,被提升为荡寇将军,兼任濡须驻军统帅。”

建安二十年(215 年)八月,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除了吕蒙、陈武、甘宁、凌统、潘璋、宋谦、徐盛、丁奉、蒋钦、贺齐等东吴将领明确参战之外,时驻守于江淮附近的东吴将领孙皎、周泰、朱然、朱桓、全琮等人,都应当参与此役。此时,镇守合肥的魏军只有七千,曹军主力又远在汉中,不可能来得及赴援,在各方面来说,这场战役东吴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东吴军队占绝对优势的战役,却成了魏方将军张辽的独角戏。张辽率领800名敢死队杀得东吴军队四处溃散,望风而逃,战后在东吴统治区域甚至出现“张辽止啼”现象。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东吴各兵团接到撤军令,各自率兵退去,却将东吴统帅孙权“留”在逍遥津北岸,孙权正准备从逍遥津口渡河南撤。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9)

张辽在城上瞭望吴军的退军情况,发现东吴军队大多已经先行撤退了,而在逍遥津以北只仅剩下少量精兵。张辽立即率诸军追击同时分兵去毁桥。

张辽步骑齐出,很快到达津北。孙权见状,心知不妙,赶紧派人去将前面已撤退的部队叫回,无奈那些部队已上路一段时间,一时还赶不回来。为此留在逍遥津北岸的吴军只能自救:

甘宁拼命拉弓射箭,看到东吴军战士人人战志消靡,鼓吹手惊怖而不能复鸣。于是,甘宁大声责问鼓吹手为何不吹号擂鼓,甚至拔刀欲斫之,鼓吹手便擂鼓吹号,东吴军听到,士气为之一振。

右部督凌统带著亲卫族众三百人与曹军展开激烈血战,将孙权救出。

孙权与甘宁蹴马趋津,逃到逍遥津的桥边,发现桥已被曹军破坏,只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有一丈多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孙权的护卫官员谷利,要孙权手持着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则在后面用鞭抽马,以助马势。孙权得以连人带马飞到南岸。

由于桥梁已被拆毁,贺齐的三千兵马只能在津南迎接孙权。

除了甘宁、凌统外英勇善战外,陪伴孙权身边的吕蒙、蒋钦都在奋击魏军,保护孙权。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10)

2.濡须督蒋钦勇战曹军。《三国志·韩当传》记载,“从征合肥,魏将张辽袭权于津北,钦力战有功,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意思是说,建安二十年(215 年)逍遥津之战后,孙权又任命蒋钦为荡寇将军、兼任濡须督。

另外,《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后曹公又大出濡须,权以蒙为督,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于其上,以拒曹公。”这里的“蒙为督”,意思是说,孙权任命吕蒙为都督。这是因为,“一切中央直辖军队,不论是控制于中央还是驻屯于外地,直接统率部兵的将领,一般称督。”

第一位濡须都督,蒋钦。其任职时间为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结束后,他被孙权任命为东吴的首任濡须都督。

第二位濡须都督,吕蒙。只不过他的任职时间与职权都值得探究。如依《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后曹公又大出濡须,权以蒙为督”为据,吕蒙应该是建安二十一(216年)冬,曹操第二次举兵南征时,吕蒙成为第二任濡须都督。可是根据《三国志·韩当传》的记载,“曹公出濡须,钦与吕蒙持诸军节度”的说法,曹操出兵濡须,蒋钦与吕蒙共同主持各将领的指挥调度,也就是说此时蒋钦和吕蒙的职务都是“濡须都督”。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整个战役中,指挥权由蒋钦和吕蒙共同行使,但各有分工。关于孙权将某一战役的指挥权同时授予两个指挥者,这种事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中就用过,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现在在濡须战役中孙权又作任命两个“都督”。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11)

由于蒋钦与吕蒙配合密切,第二次濡须战役吴军并非失利。具体经过大致如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魏王曹操治兵完毕,遂再次兴师伐吴,进至居巢(今安徽巢县东北)。孙权即在濡须口筑城据守,以扼控濡须水与长江交汇处。同时,以吕蒙为都督,令其率军守濡须坞(今安徽省含山县东关镇),凭借以前所建的船坞,置强弩万张以拒曹军。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二月,曹军开始正式进攻。曹操的前锋尚未安营,吕蒙即率兵出击,将其击溃。由于蒋钦、吕蒙节度诸军奋勇抵抗,曹军久攻濡须坞不克。交战至二月底,孙权退走,并派遣都尉徐详前往曹公营里请降。三月,曹操接受了孙权的请降,引军撤退。

曹操退兵后,孙权任命吕蒙为左护军,并从偏将军升任到虎威将军,而蒋钦荣升为右护军,他被孙权调回京城建业。蒋钦的濡须都督使命正式结束,吕蒙正式接任第二任的濡须都督。

有关蒋钦与吕蒙在濡须战役中配合默契、合作愉快,且吕蒙高度认可蒋钦的指挥才能。在此提供《三国志·吕蒙传》里的一则史料为凭:

吕蒙曾向孙权秘密献计偷袭关羽,吕蒙说:“命令征虏将军守南郡,潘璋驻扎白帝城,蒋钦带领机动部队万人,沿江上下游动,对付各处敌人。我为国家据守襄阳前沿,像这样,对曹操有什么可担忧的,对关羽又有什么值得依赖呢?况且关羽君臣,自恃他们的欺骗手段,在许多问题上都反复无常,不可以把他们看作心腹。现在关羽之所以不便东向进犯,是因为主上圣明,我等诸将还在。若不在身强力壮时谋取他,一旦我辈不在了,再想用力,那时还能得手吗?”孙权深深赞许,采纳了他的计策。

吕蒙认为,只要蒋钦率领万人的机动部队在长江巡逻游弋,足以威慑曹军。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12)

3.孙权重奖蒋钦。逍遥津之战后,孙权对当时留在北岸的吕蒙、甘宁、凌统和蒋钦等将领的奖赏情况如下:

对吕蒙也没有奖赏;对甘宁作口头赞许,没有实质赏赐;对凌统的奖赏是,由荡寇中郞将荣升为偏将军,加倍补充他的兵力;蒋钦原为讨越中郎将,连升两级成为荡寇将军,兼任濡须驻军统帅(濡须都督)。

虽然我们在《三国志》史书里,找不到蒋钦在一些具体战役中的英雄事迹,但是从孙权在战后给予蒋钦的赏赐来看,蒋钦在逍遥津之战和濡须之战中应该说是立了大功的。

蒋钦由讨越中郎将直接担任为荡寇将军,兼任濡须驻军统帅,从此蒋钦由某一地方军队的负责人,华丽转身为江东战略要塞的驻军统帅。又由于蒋钦在濡须战役中与吕蒙配合默契,并有出色表现,孙权将蒋钦召回到京城留在自己身边,担任右护军,掌管法律诉讼,成为江东权力核心人物。

护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在三国、西晋时期发展到重要性的顶峰,唐宋以后逐渐消失。

孙吴历任护军名单如下:周瑜:建安四年(199年)中护军(孙策时),建安五年(200年)中护军(孙权时);吕蒙: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左护军;蒋钦: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右护军;陆逊: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右护军;步骘:黄武二年(223年)左护军;朱然:黄龙元年(229年)右护军;全琮:黄龙元年(229年)左护军;留赞:五凤二年(255年)左护军。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13)

二、孙权用心培养蒋钦

(一)蒋钦是孙权的人。孙权执掌的江东政权,主要有三股势力:第一股势力是淮泗集团。这群人大多来自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这一区域,尤其是庐江、九江这两个郡。这里本来就是三国时期军阀袁术的统治地盘,孙策还没有打下江东的时候,曾经在袁术的手底下过日子,所以跟他们打天下的人上基本上都来自这两个地方。比如,周瑜是庐江人,蒋钦和周泰是九江人,鲁肃是临淮人,张昭是徐州人,徐盛是琅琊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江西人”。这里说的江西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江西,而是泛指长江以北。

第二股势力就是江东本土。其代表人物,就是江东本地的地方望族顾、陆、朱、张四大家族。这些门阀大族也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秩序,上下有别,尊卑有序,每一个群体该拿多少利益,那都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你的出身门第。然而,江东本土势力虽然强大,由于他们立场各异,心怀鬼胎,孙权可以各个击破。

第三股势力则是孙氏宗室。孙权父亲孙坚的兄弟姐妹有:兄孙羌、弟孙静(孙坚异母弟)、妹孙氏(由孙坚许配徐真为妻,徐夫人祖母);孙权有四兄弟两姐妹:孙策、孙翊、孙匡、孙朗等四兄弟,三姐妹:孙氏(弘咨妻)、孙氏(潘秘妻陈氏之母)、孙夫人(刘备妻),再加上孙权的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等,由此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孙氏宗室。又由于孙权是以孙策的弟弟的身份接管了江东,可是孙策的弟弟又不止他一个人,使得孙权在早期致力于打压他们,直到孙权晚年,他的统治已经无人可以撼动,才逐渐重用孙氏宗室这批人。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14)

基于此,孙权自建安五年(200年)执掌江东大权后,就致力培养自己的势力。而让孙权着重培养的对象,一般来说主要是淮泗集团中的新生代,比如吕蒙、蒋钦、周泰、陈武等人。而这些对象还有一个特点,家庭背景差,没有其他依靠,孙权培养他们,这些人为了自身利益会全身心回报孙权的。

在此强制一点,从哲学意义上说,事物是会发生改变的,看似不利条件,可以转化为有利条件。比如,一个人无任何背景,在从政角度来说,应该属于不利条件,但是孙权就希望通过培养这些人成为自己的依靠力量,那么这些无任何背景的人的不利条件,就转化为有利条件。

为什么这么说呢?江东集团的初创者是孙权的父亲孙坚,奠基者是孙权的哥哥孙策。孙权是接了孙策的班而上位的,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他需要一批忠实的拥护者,为其摇旗呐喊,为其冲锋陷阵。为此,孙权要培养的群体,首先与孙氏宗室没有关系,其次与江东本土势力没有关系,再者虽然来自淮泗集团,但是最好与张昭等孙策时期的核心人物保持一定距离,总之这些人没有其他靠山,唯一的靠山就是孙权本人。

这就是体现了职场用人的第一条原则:你是我的人。

或许有人会说,吕蒙和蒋钦等人是走了狗屎运,其实吕蒙和蒋钦等人是在特殊的时期做对了事。让孙权明白无误地认定,他们是我的人!

(二)重用蒋钦能够传递孙权的意志。孙权重用蒋钦,符合职场用人第二项原则:用你能够传递我的意志。具体体现以下三方面: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15)

1.督促学习,以增其能。孙权要培养自己的人,但是没有任何背景的人,往往都来自贫寒家庭、社会底层,这些人可能大字不识一个,比如,吕蒙和蒋钦就是这样的人。特别是让自己培养的人能挑起重担,甚至要与孙氏宗室和江东本土势力抗衡,提高其文化水平就是当务之急。为此,孙权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都是当公掌管事务的人,应该靠自己努力获得和增长学问。”吕蒙回答说:“在军队中常常苦于事务太多,恐怕没有时间读书。”

孙权接着说:“我难道想让你们研究经学当教员吗?只不过是想让你们博览群书,懂得往事而已。你说事务太多,能比我还多吗?我小时候阅遍《诗经》《尚书》《礼记》《国语》,只是没有读《易经》。到我当政以来,读懂了三史(注,《史记》《汉书》和《东汉观记》)和诸家的兵书,自认为大有收益。你们二人,聪明伶俐,又有悟性,只要肯学就会有收益。为什么不读书呢?应该快去读《孙子》《六韬》(汉人采掇旧说,假托是太公望兵战之事。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故名)《左传》《国语》和三史。孔子说过:‘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来思考,都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孙权还给吕蒙和蒋钦举了光武帝和曹操爱读书的例子。孙权说:“光武帝刘秀在领兵作战时,也时时手不释卷。曹操自称年纪虽大,仍然十分好学。你们为什么不知道勉励自己呢?”

于是蒋钦和吕蒙开始学习,专心致志,从不厌倦。他们所浏览的书籍,比旧时的大儒还多。对于蒋钦和吕蒙的进行,孙权曾经感叹地说:“人随着长大,其学问行也能随之进步,像吕蒙、蒋钦那样,别人大概很难比得上他们了。已经有了富贵和荣耀,还能改变平日的作为而好学,深切地喜欢书传,轻视财富,崇尚道义,这种精神值得人们去效法,其他国中才能出众的人,不是也应该这样么?”

孙权就是想通过“劝学”吕蒙和蒋钦,在江东集团内树立起爱学习、强素质的榜样,体现了孙权的意志。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16)

2.实地考察,以观其德。孙权曾经进入蒋钦家的内室,看见蒋钦母亲使用粗布蚊帐和青白色布被,蒋钦的妻妾也都穿着布裙。孙权感叹蒋钦地位高贵却生活俭朴,随即命令皇家府库替蒋母缝制锦被,改换帷帐,让蒋钦的妻妾都穿上锦绣衣服。

其实,孙权自己也是非常节俭的。孙权在吃穿用度方面很节俭,他称帝后,也没有为自己建造新的宫殿。有一些的大臣上书称,希望孙权能够建造的宫殿,都被孙权一一回绝。孙权给蒋钦母亲和妻妾赏赐锦被、锦衣,是倡导全社会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3.随事考察,以观其贤。起初,蒋钦驻军宣城时,曾经讨伐豫章郡的山贼。芜湖县令徐盛拘捕了蒋钦驻军中的官吏,并上表请求将他处死,孙权因为蒋钦出征远在外地,不允许这样做,徐盛因此自认为蒋钦对自己存有芥蒂。曹操出兵濡须,蒋钦与吕蒙主持各将领的指挥调度。徐盛常常害怕蒋钦借机陷害自己,可是蒋钦时常称赞他的优点。徐盛很佩服蒋钦的品德,大家也赞美蒋钦的行为。

据裴注引用的《江表传》记载,孙权对蒋钦说:“徐盛以前告您的状,您现在却推举他,是想效仿祁奚(春秋时晋国大夫祁黄羊,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为后世称道)吗?”蒋钦回答说:“臣听说,为公事推举人才不挟带个人恩怨,徐盛忠诚并勤奋尽力,臣(我)应当帮助国家求取人才,哪里敢挟带私人怨恨,以此来隐藏贤能的人才呢?”蒋钦的态度和做法,孙权非常赞赏。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17)

(三)重用蒋钦对孙权执政有多重利好。孙权重用蒋钦,符合职场用人第三项原则:用你对我有好处。

1.蒋钦的示范作用。孙权重用蒋钦能说明他以前确实干得好的酬功,可关键是通过树立蒋钦这一典型,会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具体体现以下三方面:

一是蒋钦出身卑微,原先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大老粗,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一代贤臣,这对出生于社会底层的人很有示范作用;二是蒋钦是孙策时代的老臣,这对仍活跃在江东集团的老臣们也起到一个激励效应,老将蒋钦能行,我们也能行;三是蒋钦身为高官仍然喜欢书传,轻视财富,崇尚道义,这种精神值得江东集团上上下下所有人效法。

2.对蒋钦的恩宠激励着蒋氏后人。《三国志·蒋钦传》记载,孙权进讨关羽,蒋钦率领水军进入汉水,回军时,在路上病逝。孙权穿着白色丧服进行哀悼,将芜湖县二百农户、二百顷田地赐给蒋钦的妻子。蒋钦的儿子蒋壹被封为宣城侯,蒋壹领兵在夷陵之战中抵抗刘备有功,回军开赴南郡,与魏军交战,死在战场上。

蒋钦父子马革裹尸战死疆场,本身就是一曲英雄战歌,对江东集团广大将士都是一次正面的教育。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18)

三、蒋钦是一位结构型大臣

前文我们用了两大部分,讲述了江东十二虎臣蒋钦的英雄事迹和孙权用心培养蒋钦的情形。许多人读到这里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若说蒋钦英勇善战却没有具体事迹支持;孙权对蒋钦的培养确实很用心,之后又重用他,可就是想不明白孙权为什么对蒋钦这么好?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孙权为什么会重用这样一个无显赫战功、无骄人政绩的蒋钦,难道仅仅是因为蒋钦性格平和豁达,还是因为他生活上朴素节俭呢?

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长时间,而文章写到这里,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词:结构型干部。

(一)何为结构型干部。通俗地说,一支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取决于这支队伍的人才结构的搭配,如果结构不合理,势必会影响干部队伍的整体战斗力。为此领导班子的搭配,就有了年龄、学历、民族、资历、男女性别等结构性方面的比例要求,因符合结构比例的要求而进入领导班子的干部,就被称之为结构型干部。

其实,只要有领导组织的地方,都会存在“结构型干部”。据此,我将古代统治集团中因符合结构比例而进入统治阶层的大臣,称之为“结构型大臣”。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19)

(二)蒋钦就是孙权执政团队里的结构型大臣。前文说过,孙权为什么会重用蒋钦原因有三:一是蒋钦是孙权的人;二是重用蒋钦能够传递孙权了用人意图;三是重用蒋钦对孙权执政有多重利好。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还在于重用蒋钦能够弥补孙权执政团队里的结构缺陷,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

1.年龄结构。蒋钦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被孙权任命为“右护军”,进入孙权的权力核心层,此时其年龄在四十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虽然蒋钦出生年月不详,但大致年龄还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孙策于初平四年(193年)守孝结束后到达寿春讨要其父孙坚余部,当时孙策19岁,而蒋钦的年龄应该与孙策差不多。也可以这样说,这个时候的蒋钦上可与张昭、程普等老臣沟通,下可以与吕蒙、诸葛恪等年轻将领打成一片。

2.阅历结构。蒋钦是在孙策时期参加江东集团的,他参加了孙策的平定江东战役,立有战功;在孙权时期,蒋钦参加了平定会稽、丹阳等地的叛乱活动,参加了江夏之战、赤壁之战等重大战役,是一位战功卓著,资历丰富的老将军。

3.个性结构。蒋钦品德高尚,大公无私,不因个人恩怨而埋没人才;特别是他身为朝中重臣的蒋钦,自己和家人仍然能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蒋钦还能团结同事,从不与他人争名争功。蒋钦的这些个性特征,是统治阶层内部团结的黏合剂。

蒋钦作为一名“结构型大臣”,能成为孙权与其他大臣的沟通桥梁、融合的渠道,倔起到了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成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无论您处在社会的哪个阶层,阶下有人在仰望您,阶上亦有人在俯视您:您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20)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十一日星期日于丽水)

注:

①许超《两汉孙吴会稽郡诸部都尉考》,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年5期

②陈健梅《“西部都尉”考》,《中国史研究》2011年2期

③张大可《三国史研究》(张大可文集第八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5月第1版,第274页

④《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制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转引自周舟 郑媛媛 秦欣欣《“偏将军印章”和“别部司马”印考释》,《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第22期

⑤本文除“孙权劝学”图片来自网络,其余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三国东吴将领蒋钦活了多久 结构型大臣蒋钦(2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