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三十句说尽人间事精辟(6句哲理老话儿言简意深)


老话三十句说尽人间事精辟(6句哲理老话儿言简意深)(1)

1、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此句出自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张栻的《论语解·序》,大致意思是说,“知”与“行”相互生发、相互促进,越是深入实践,认识越能精进;有了越发深刻的认识,实践越能通达透彻,“知”与“行”自始至终相互随行。

“知”与“行”是人的两类基本活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概念。《说文通训定声》说“知”字的造字之意是“识也,憭于心,故疾于口”,即心中明了清楚,就可以很快地表达出来。“知”指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所觉。“行”在甲骨文里的写法像个十字路口,本指道路,引申为行走,再表示行为。与知相对的行,指人有意识的动作,泛指各种实践活动。

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古人有许多深入探讨。《古文尚书·说命中》记载了傅说对商王武丁说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话,反映了先秦已有“知易行难”之说。南宋朱熹提出了“知行相须”“知先行重”的观点,认为“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则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持批评态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启示我们:知行只是一个功夫,不能割裂。所谓“功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动的;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知行功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念与道德修养的密切结合,其目的是把“知”即意念也当作最初的“行”,使人们对“不善的念”不掉以轻心,在其内心萌动之时,就要把它“克倒”。

“知之真切实定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每个人都需要修养知行合一的品质,磨砺知行合一的素质,在知与行的统一中,不断开辟事业和人生的新境界。

老话三十句说尽人间事精辟(6句哲理老话儿言简意深)(2)

2、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此句出自《荀子·儒效篇》,意思是说把土堆积起来可以成山,把水积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可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古人把自然界的现象上升为哲学的高度,对积累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诸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荀子·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精辟的论述,均贯穿一种从小做起、积小为大、久久为功的自强不息精神。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点滴积累、不懈努力,积跬步至千里。王允著《论衡》八十五篇反复修改,用了三十年;左思在屋内庭中到处置放纸笔,想到一句,随时记下,反复推敲,如是十年,写成令“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只有五六千字,从搜集到定稿,用了十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历时二十七年,大规模修改三次,每次都几乎推翻原稿,从头再来……这些绝不是干巴巴、概念化的数字,它包含着耕耘的艰辛、积累的苦乐,其中所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古人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这些赫赫成果,更有苦读的拼搏、积累的毅力、沉潜的耐心。没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砺,没有“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积淀,是不可能采撷到任何成功果实的。

老话三十句说尽人间事精辟(6句哲理老话儿言简意深)(3)

3、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此句出自西汉杨雄的《法言·君子》。意思是,人一定要自爱,才会获得别人之爱;人一定要自敬,才会获得别人的尊敬。自爱和自敬,是获得别人爱及尊敬的前提和条件。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修己以达人”思想的精义,指明了臻于理想人格的目标和路径。古往今来,中国人最看重做人的格调,讲究自爱自敬。人格的伟岸与渺小,与金钱无关,与地位无关,与身份无关。即便是普通人,人微言轻,只要自爱自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样能够得到别人的敬重。即使是达官贵人,家财万贯,显赫一时,如果做人没有格调,不自敬自爱,也会被戳脊梁骨,为人所不齿。自爱自敬者美名传后世,自取其辱者青史留骂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伟大的人格、高尚的品格,并非一日铸就,而须经历一个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真正意义的自爱自敬,必然蕴含着道德修养的提升,“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必然经历一个将修养寓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的过程。古人修身讲求“吾日三省吾身”,提倡“闭门思过”。据载,司马光每天就寝时,都会反省这一天的所作所为,如果无差错,就能睡个安稳觉;稍有不及,则“终夕不自安”。明代何良俊对此评价说:“今之士大夫每日饱饫肥甘,不知临卧时亦曾打算一遭否?”有了这份自省,才有“无愧我心”的自安。只有让自律如影随形,让自省成为自觉,并在其中获得最高的快乐,才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

老话三十句说尽人间事精辟(6句哲理老话儿言简意深)(4)

4、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此句出自《后汉书·郭陈列传》,意思是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这句话提醒人们,做人做事都要在祸患出现萌芽的时候着手处理,防患于未然;如果小事不注意,很可能前功尽弃,顷刻之间颠覆所有累积起来的“成就”。

我们通常注重“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业也好,人格品德也好,都是由长期量变努力积累起来的,往往经历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而同样应该引起更高程度重视的是,人格修养的“堤坝”筑起来了,其中的“水”也很沣溢充实,事业就像“气球”一样那么大,显得五彩缤纷,辉煌、耀眼、夺目。但为什么有时候“翻盘”却在一夜之间?

由于突然的、不可抗拒的外部因素造成了“溃坝”“粉碎”——自然界有这种情况,对人自身也应该借鉴。“人非圣贤”皆有过,有些无关乎“大节”的小毛病、小失误偶然犯一次两次,可能不至于一泻千里,然而很可能导致最终的失败;如果在这些“小事小节”上不加注意,不以为然,小节累成了大节、小事攒成了大事,终会一发不可收拾。

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我们要时刻谨记,不能以“一次不要紧”来开脱自己,不能以“一点小事无所谓”来放纵自己,时时慎始,事事慎微,处处慎独,如此事事方能长久。

老话三十句说尽人间事精辟(6句哲理老话儿言简意深)(5)

5、“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其中的《秦策》记载秦国成功实行“远交近攻”的“连横”政策,六国或被攻破,或被削弱,天下一统大业就要完成,于是秦王逐渐松懈下来。此时,有人告诫秦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秦王幡然警醒,坚持不懈,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行百里者半九十”表示,百里路程走九十里只能算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因此越要坚持到最后去争取胜利。“末路之难”形容最后一段路程的艰难,激励人们做事时要一鼓作气,以免功败垂成。“行百里者半九十”是对成功者的劝勉与赞赏,有时也是对失败者的感慨与叹息。

在日常生活中,中华民族先哲们深深体会到事业成就之艰难,越到最后阶段,往往越艰难,越容易失败。《尚书》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要堆一座九仞高的山,就算只剩最后一筐土石没倒上去,山的高度也达不到,仍然意味着失败。孟子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想有所作为就好比挖井,就算挖得很深,只要见不到泉水,仍是一口废井。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老子很深刻地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诗经》中有一句话常被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人们多有善始,却少有善终,做人做事有好的起步并不难,但很少有能坚持到底的。一般说来,事情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往往容易失败,如果是这样,则殊为可惜。事情快要完成时,人们经过此前的种种努力,往往容易产生懈怠情绪,而成功在望,骄傲情绪也往往容易滋生。事情进行到最后时,往往积聚了更多的矛盾与困难,“末路之难”是必然的。细细品味《诗经》此言,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警示。

“行百里者半九十”也是一种砥砺,人们要突破“末路之难”的瓶颈,取得事业的成功,就要如老子所说“慎终如始”。只有不不忘起始时的明确目标,以坚强的意志做后盾,百折不挠、越战越勇,才能在最后阶段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艰苦奋斗的实力,从而取得最终胜利。据《论语》记载,孔子弟子子夏说:“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这与老子所说“慎终如始”、庄子倡导的“善始善终”一样,都是强调始终如一。只要持恒坚守、不屈不挠,就能破除“末路之难”。

老话三十句说尽人间事精辟(6句哲理老话儿言简意深)(6)

6、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此句语出王勃的《八卦大演论》,阐述了一种广阔的视野、大气的格局、高远的境界,意谓依托海洋观察江水河流,就能将海纳百川尽收眼底;登上泰山顶峰俯视群山,就能将山脉起伏尽皆了然。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世人多知晓他是大文学家,却罕知他还是著有《周易发挥》诸论的易学家。《八卦大演论》所述易学大义是:宇宙变化尽管至为复杂,然而不外乎由太极而生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表征万有,各有其理,但终究归宗于太极。这就是《周易》《春秋》开篇所谓“元”,亦即贯彻始末的“本”,本立而道生。

由上可见,“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旨在说明,虽万象纷杂,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抓住根本,即可驾驭全局。这涉及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本末体用,即执一本而知万末,知一体而明万用。登高通览全观,方可执本御末,承体起用。执本是登高的目标,登高是执本的过程。只有登高望远、全局在胸、溯本求源、一以贯之,才能在更高、更自觉的层面上实现整体把握。

中国文化注重提升意识层级,开阔思想境界。重阳节登高眺远的风俗就体现了这种智慧。只在此山中,难识真面目,登峰造极才能洞察事物的本末终始,把握发展规律。览群山,要上东岳之巅;谋发展,要处思想顶端。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就能看清不足,永做革新先锋。

当形容“站得高,看得远”时,人们往往把制高点选在“五岳独尊”的泰山。因为泰山不仅高峻磅礴,还是一种文化隐喻。伫立东岳巅峰,俯瞰山河大势,纵览来龙去脉,故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在《望岳》诗中,杜甫感慨“荡胸生层云”的壮志和“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这既是指泰山巍峨雄壮带来的视角之高,也是指泰山文化内涵赋予的心境之高。此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异曲同工,都表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境界。

“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告诉我们要有大局观和全局观,必须提高见识和境界,如此才会自如地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当好管理者须有战略家的眼光,分清事务的本末源流、先后主次、轻重缓急、为所当为,方能提纲挈领、繁而不乱、多而不惑,以科学方法把各项事业稳步推向前进。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多,越需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以登高望远、高屋建瓴的思维穿透惊涛骇浪、拨开眼前“浮云”、洞察峰峦“本末”,既立足于现实,又能超越现实,进而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