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

“马踏飞燕”是人们熟悉的文物形象。

它身上笼罩的光环众多:罕见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精品,一级甲等(国宝)文物,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1)

然而,由于这件文物出土背景特殊、文物年代久远、史料缺失,它身上也同样笼罩着一系列争议和疑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牵马的人在哪?

马的胸前刻有“冀张君骑一匹,牵马奴一人”的文字。说明和这座雕塑配套的,还有一个人俑雕塑。

然而我们看到的一直只是“马踏飞燕”,没见到牵马奴。

有人调侃式解释道:马在飞驰,速度极快,牵马奴跟不上,所以看不到人。

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2)

这是一匹什么马?

对于这匹造型神勇的马的品种,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说是“天马”。

中国大地考古中发现的早期马造型,一般都是蒙古马形象。

蒙古马原产蒙古高原,体形比较矮小,头大颈短,胸宽鬃长,皮厚毛粗。它们体力耐劳,不畏严寒,生命力极强,勇猛无比,历来是良种军马。

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3)

而“马踏飞燕”雕塑的马体型高大,腾空飞驰,显然不像蒙古马。

西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大力发展军事尤其是骑兵,以抗衡匈奴的侵扰。为此他派人先后到乌孙国、大宛国寻求良马,并写有三首《天马歌》。

尤其是大宛国出产的良马被传称为“汗血宝马”,汉武帝为了得到此马,不惜发大军远征。

“马踏飞燕”出土于东汉墓,于是现代专家认为此马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

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4)

二说是“天驷”。

“天驷”在古代本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名“房”宿。它共有四颗星,因而又称天驷。古人以其象征天马,因而也称“马祖神”。

《晋书·天文志上》中记载:"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

因而古人把神马也称为“天驷”。例如唐代杜甫《魏将军歌》中有:“星缠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驷超天河。”

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5)

三说是“紫燕骝”。

西汉刘歆编著的《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文帝刘恒曾在代国(今山西、河北省交界一带。)为王,带回九匹良马,其中一匹叫“紫燕骝”。

四说是“特勒骠”。

"特勒骠"是唐太宗陵墓昭陵雕刻的“六骏”之一,是李世民与割据马邑(今山西朔县境内)的刘武周旗下大将宋金刚作战时的坐骑。

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6)

它与“马踏飞燕”的马扯上关系,据说是其奔跑的姿势很像:一侧前后腿同时凌空腾飞,这叫“对侧步”。青藏高原出产这种特种良马。

马蹄踏的是不是燕子?

这个雕塑,马的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鸟,反衬了马的奔跑速度极快。

一说是“燕子”。

最初说马蹄踏的是燕子,来自郭沫若先生,而且他亲自给这个文物起名为“马踏飞燕”。

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只鸟不是燕子,因为尾部没有分叉。

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7)

二说是“龙雀”。

龙雀是传说中凤凰的一种,铺天盖地的黑翼可以遮蔽日月星辰。

秦汉时期神话传说中,它是“风神”飞廉,成为皇宫的陈列敬奉物。

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龙雀蟠蜿,天马半汉”。

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8)

但是反对者认为,龙雀既然被敬为风神,岂能是奔马践踏之物?

而且,龙雀是传说中的凤凰家族成员,是鸟身鹿头,与马脚下的“鸟”的外观明显不同。

三说是“燕隼”。

燕隼在中国分布广泛,俗称青条子、土鹘、儿隼、蚂蚱鹰、虫鹞,体型大小如鸽,为小型猛禽,飞行快速而敏捷。

四说是“乌鸦”。

浙江龙游石窟中有“天马行空”图,于是有学者把两者相联系,认为:“马踏飞燕”中马的前蹄在鸟背上,表示在追赶或逮住了乌鸦。

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9)

这件文物该叫什么名字?

虽然郭沫若先生很早就给这个文物起名为“马踏飞燕”,但是从以上所述可见,业界对这件文物的研究结果存在着诸多争议。

例如仅从它的命名来说,就有紫燕骝、马超龙雀、马踏飞隼、铜奔马、天马逮乌、马袭乌鸦、鹰掠马、凌云奔马等说法。

对于一件出土文物,仅仅命名就有这么多的说法,这是罕见的现象。

尤其是它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时,对于其名称的争议更大,在业界和社会上延续了多年。

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10)

为此,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发布会上,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答复媒体关于“近期社会各方对中国旅游标志图形‘铜奔马’的名称有不少争议”的问题时,明确表示:

“文物部门及有关领域的专家一直坚持使用‘铜奔马’这一名称,我们认为是科学、准确和规范的,因此我们提倡统一使用‘铜奔马’名称。”

因而,在正规称呼中,往往都叫“铜奔马”。

为何不宣传正面照片?

有心的人会注意到,“铜奔马”的宣传照中,往往都是侧面照,这也是它的标准照。

为什么不宣传正面照片?难道正面有残缺?

其实不是。

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11)

从正面看,这匹马显得精疲力竭,气喘吁吁,面部扭曲,与神马、天马等有天壤之别。

因而,为了显示这匹马的神勇,彰显这件工艺品的美感,就选用了“侧颜杀”,让它给世人留下最美好的形象。

墓主是谁?

“铜奔马”是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北关中路的雷台的一座大型砖石墓葬。

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二百多件,包括铸造精致的一批铜车马仪仗俑。

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12)

由此可见,墓主的身份地位不低,而且很可能是一位武官。

另外,“铜奔马”的胸前刻有“冀张君骑一匹,牵马奴一人”的文字,可以推测墓主为冀地(天水郡冀县,大约在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人士,姓张。

根据墓中出土的“五铢”钱、物件上“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等铭文,有专家断定这是东汉时期的墓葬。

由此,有专家认为墓主应该是曾任武威郡左骑千人官职的东汉人张君。

另外,还有张江、张绣、张轨、张骏等说法。

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13)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墓葬属于汉魏、西晋、晋末、前凉时期等五种说法,其中,西晋墓一说影响最大。

例如《资冶通鉴》中记载: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始筑“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目前雷台遗址仍在。

还有史料记载,前凉国王张茂曾筑灵钧台。


马踏飞燕为啥不从正面拍(国宝马踏飞燕的争议)(14)

一件文物身上,竟然存在着这么多的争议和迷雾。

也许,以后会有云开雾散、揭开谜团的一天。

也许,它会和许多文物一样,成为永恒的谜团,给人类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