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得志大不幸的例子:少年得志大不幸

少年得志,的字面意思是,年少时名利和欲望都得到了满足。这个目标多么契合现代人,梦寐以求的成功境界,何来大不幸之说呢?这里谈的是,体力不支之外的因素。

本文选取天才少年王勃,参阅史书记载,详细分析其成败根源,为追寻成功者提供建议。如果人生是一次航行,希望本文的观点能有益于读者,扬帆时避开暗礁。

王勃的生平

据《唐才子传》记载,王勃六岁时,文辞精妙,后参加人才选拔,所写关于治国方略的策论,得到当朝宰相的褒奖和推荐,授予朝散郎官职,此时的他尚未成年

沛王李贤招募他到府中参与修撰,当时诸王斗鸡,王勃就开玩笑的写了篇斗鸡的檄文,叫《檄英王鸡》,高宗知道了非常生气,把他赶出了王府。

王勃诗文华丽,许多人花钱买他的诗文,于是王勃靠着在家写作,丰衣足食。他写文不假思索,先喝至酩酊,然后蒙头大睡,醒来后提笔挥就而成,当时人称“腹稿”。

少年得志大不幸的例子:少年得志大不幸(1)

他看重医术,就跟随曹元,承袭了曹元的所有技艺。听说虢州多产草药,他就自荐去做了个参军。但他自负才学,经常羞辱捉弄人,同事和下属都非常讨厌他。

王勃在任时,曾因一时心软,收留逃跑官奴。后又畏惧他人告发,杀官奴而获罪。正逢大赦天下,王勃被除去官籍释放。父亲受他牵连贬官,王勃想去探望。

经过南昌,遇阎都督修建成滕王阁,大宴宾客,想让女婿作文,并夸耀一番。阎都督知道王勃有才,便请王勃来作,王勃当仁不让

王勃挥笔而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举座皆惊。饮至酒酣,王勃辞别众人,阎都督赠以百匹缣,舟行至炎方沉没,享年二十九岁。

少年得志大不幸的例子:少年得志大不幸(2)

王勃仓促走完的人生,犹如昙花一现。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被当时人视作,才堪大用的杰出青年,却只落得个少年得志、中年落魄的一生?

一、缺乏前辈的教诲引导

人才更需要正确的引导。王勃的一生,未遇到提点他的高人前辈,始终一副少年心性。举荐贤才是宰相职责,若真有心栽培,怎能不对其立身处世计较深远。

对其报国意愿应当嘉奖,对其僭越行为不可鼓励,对其德行操守悉心教导,对其师友言谈更应匡正约束,这才是有心栽培王勃的举动。

引张居正为例,张居正七岁通六经,比王勃早了三年;张居正十二岁中秀才,王勃十四岁前,是没有经过考核选拔的。张居正在此时,遇到了一位重要的领路人。

十三岁乡试前,湖广巡抚顾磷,见到张居正,认为其必成大器,十分欣赏礼遇。后向主考官核实,张居正策论才学堪拟第一。但顾磷还是要求主考官,让张居正落榜。

他希望张居正,早些经历挫折,在磨砺中沉淀和成长,将来能走得更远。他认为这一次成功的获益,远不及提升个人修为。三年后,张居正中举,顾磷才告诉他这段往事。

少年得志大不幸的例子:少年得志大不幸(3)

反观王勃,少年得志虽然一时荣耀,但过早终止了对真理的追求,这对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肯定是弊大于利的。急进催熟,必致骤然凋谢。

二、缺乏家人的端正约束

如果说王勃文采时人莫及,故难使其虚心受教,那家人的影响就更加重要。然而,祖辈位于山西,父亲又在陕甘一带为官,少年王勃客居长安,得不到家人的监督约束

王勃的好出风头,锋芒毕露,或因家人放纵,或因教育观念所致。但王勃的习性,必定是幼年时养成,说明来自家庭的言传身教,也存在一定问题。

《新唐书》中记载,王勃九岁时,就撰书《指瑕》十卷,勘误颜师古所注《汉书》。既然熟读经史,如何不知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如何不知满招损、谦受益?

王勃出身书香门第,具备文化领域,独特的天赋与造诣。熟读经史,对策得宜,却不具备合格的政治素养。其政治上的幼稚,恐怕不只是缺乏时间积累沉淀。

或许得不到家人的指点,或许家人亦不具备政治觉悟,只是不如他轻狂罢了。所以即使时隔十余年,经历两番起落,他依然我行我素。还没有学会规则,就已经被历史淘汰。

少年得志大不幸的例子:少年得志大不幸(4)

王勃是个优秀的文人,但缺乏政治天分。既无清晰的自我认识,又不具备稳定的情绪管理能力。既无家人管束,又不能吸取教训谨慎言行。如此入仕焉能不败?

三、缺乏良师益友的匡正

初唐四杰都没有好下场,但即使是四杰中的杨炯,也非常不待见王勃。杨炯甚至声称,愧为卢照邻之先,耻居王勃之后。而这句评价,却没有受到指责。王勃似乎没朋友。

王勃的人际关系很受诟病,在任期间自负才学,对身边伙伴羞辱捉弄,跟同事、下属岂止是处得差,简直是不得人心。这样的人既是侥幸成功,也会被冠以有才无德之名。

《新唐书》里还说,其他宾客都婉言推辞,王勃偏要抢别人女婿的风头,阎都督是拂袖而去,无关紧要的是,看起来跟上级也无法好好相处,需要别人有容他的度量。

缺乏诤言直谏,容易走向危险。成长路上,听惯了表扬,难免沾沾自喜,目空一切。无知者无畏,所以胆大妄为。不知谨慎进退,难免祸从中来。

此外,无法自控的争强好胜,对于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极为不利。譬如我们都熟悉的诸葛子瑜之驴的典故,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对于儿子表现的过人才智,不仅没有惊喜。

少年得志大不幸的例子:少年得志大不幸(5)

反而流露出深深的焦虑,因为他看到儿子在小事上也不认人、不吃亏、不低头,这样不计后果的意气之争,必定容易招来祸事。最终诸葛恪以谋逆罪名被诛杀。

四、缺乏正确的个人定位

1.不懂进退

《新唐书》记载,当时王勃在沛王府编撰《平台秘略》,书写好了,沛王也很欣赏看重他。本该功成身退的时候,几个亲王斗鸡玩闹,王勃多事的写了篇斗鸡檄文。

唐高宗看到这篇文章,想起昔日兄弟相争,以及父辈手足相残的往事。担心挑起诸王争斗,很生气,训斥了几句,将王勃赶出府。

2.不具榜样

平心而论,我觉得唐高宗没做错什么。对王勃一没除官籍,二没有动刑罚。只是不让具有煽动性,多嘴惹事的王勃,跟在孩子身边,造成不良影响。

谁都有一颗孟母之心,也都熟悉“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王勃根本没有忠厚长者的样子,他就是个孩子,自己还在贪玩的年纪,根本达不到皇帝的预期。

3.不辨忠奸

既然熟读经史子集,又蒙皇帝看重授予官衔,王勃又做了什么呢?身为官员,不应当私下结交。公职办完了,王勃不离开,反而跟在亲王堆里起哄,难道是为了国家?

身为朝廷官员不思报国,亦不自重,围观亲王斗鸡,意欲何为?亲王们都是国家栋梁,见亲王贪玩,身为官员不思规劝,反投其所好,此非奸臣耶?

少年得志大不幸的例子:少年得志大不幸(6)

4.不知轻重

本是孩童游戏,却非要针锋相对,采用特殊文体。要知道,檄文是用来昭告天下,剿灭叛军、讨伐逆党的,将来如果是英王即位,时间长了,有人拿这大做文章。

那不仅王室血脉,李唐江山都可能受到严重打击和影响,王勃这样熟读经史之人,难道不知先前历史吗,没有政治嗅觉,难道也不懂得政治忌讳吗?

5.不计后果

竟然拿这样敏感的政治问题开玩笑,一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身为朝廷官员,不求为国尽忠,只图自己享乐,于家国天下毫无担当,窃居其位有负所托。

开错玩笑贻误终身的人太多了,孟浩然因为“不才明主弃”终身白丁,柳永更是直接被勾去了功名,叫他“且去浅斟低唱”。看得长远的眼光,远比后悔有用。

少年得志大不幸的例子:少年得志大不幸(7)

毕竟唐高宗是李贤的爸爸,是李唐王朝继承者的爸爸,不是他王勃的爸爸。没有把王勃叫来打屁股,已经很仁慈了。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有错吗?

五、缺乏健全的价值导向

1.逃避问题

少年成功时建立的价值观,在经历人生挫折时被摧毁。还未来得及反思总结失败教训,就已投入新一轮的奋斗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在新的价值观建立之前,他再度成功了,实际上这段休整时机,应该拿来弥补短处,可他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因为他没有认识到前一次失败,自己负有责任。

2.原则缺失

他无所秉持的缺陷,就在工作中暴露了。如果他坚定法治,那就不会收留;如果他坚定仁义,就不会以主动杀人的方式背叛。正因尚未树立健全的价值观,才反复无常。

3.眼高手低

处理逃奴一事,说明王勃的智慧,实用性不强,而且还可能很局限,所以书到用时方恨少,他在没有能力时,做出带有许诺性质的举动。可又无法帮人脱困。

缺乏定力,不能保持初心,怕被人告发。这时候的后悔,就流露出私心的一面,好不容易得到的职位,不能再丢了,当初的心软没用了。承诺后不能履约。

少年得志大不幸的例子:少年得志大不幸(8)

4.手法拙劣

部分朝代有在一年春节时大赦的习惯,如果是为了想好了这个退路,决定杀人,那他也就是有些小聪明,而且心也够狠。以极端的方式直接毁约。

其实这里更看出,王勃处理实际问题上,思路方法简单幼稚,方法千千万,怕人告发,可是还没人发现,但勇气可能在上次免官时丢了,杀人就像狗急跳墙。

六、缺乏深刻的自我反省

1.自恃过高

年少成名的他,即使遭遇挫折,依然自恃甚高。同时良好社会氛围,给予他自食其力的生存空间。使他没有陷入困顿,也就更动力反思,自己遭遇挫折的关键所在。

被寄予厚望,对自身期望就高;称赞中成长,自我认可度更高。自负才学,年少成名,心智尚未成熟,难免少年心性,恃才傲物,言行轻薄。也更难发现自身缺陷。

2.言行轻薄

何为言行轻薄,就是在言语行动上,对他人的轻视、不尊重、无敬畏心。文化水平高的人,表达能力强。就能把内心中恃才傲物的一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看看唐伯虎,言语轻狂,成为众矢之的。一朝抱屈含冤,无人同情。纵有满腹才学,如何得以施展,最终只能寄情山水,以此自娱。

少年得志大不幸的例子:少年得志大不幸(9)

言行轻薄,会造成哪些危害?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借辛十四娘之口,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冒犯君子,使自己德行有亏;冒犯小人,必引来杀身之祸。”

3.祸从口出

给人言行轻薄的印象,会带来哪些危害?无心之失,更会被人认为,是有意为之。既然你这样能干,怎么会想不到有这层含义,所以祸从口出。

《南史·宋书·羊玄保传》里提到,羊玄保的儿子,好逞口舌之快,不分场合且目无尊长,还经常在背后闲言碎语。羊玄保就说他福薄。果然,后因诽谤朝廷,被命令自杀。

还没有养成谨言慎行的性情,就已习惯妙语连珠,这个危害就叫言行无状,没有得体的言行,曾经有人吹捧这些,被规则淘汰的恃才傲物。

总结

窃以为,图一时之快,不过匹夫匹妇所为。读书人本有先决优势,又有聪明才智,只知个人意气,不计家国天下,又有何益?

若人生初期,已名利双收,尤应重在正德修身。若得恩师点拨、家长指正、好友直谏,实为人生之幸。若不得,则更当戒骄戒躁,当恪守谨言慎行,以自守成功。

穷在闹市无人问,一时的放浪形骸,年少轻狂,尚不必招致大祸。倘若立于聚光灯下,看不见黑暗中有多少觊觎的目光,而依旧不知谨言慎行,那就危险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