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和银娣接吻(麦收)

最近电影《隐入尘烟》大火,我不评论这部电影的意义,单是里面割麦、打场的场景就把我拉到了八九十年代。

麦收和银娣接吻(麦收)(1)

麦收·割麦

芒种过后,布谷声声催麦黄。随意走在生产路上,路两侧金色的麦浪随风摇曳,摇曳着喜人的金黄。这是小麦方阵在会操,布谷声是他们的号角,热风是他们的动作指导,向庄稼人频频致敬,展现半年来主人培育的成果。这时候的麦田主人,会伸开手掌,在麦芒上轻轻地拂过,像是首长再给士兵们回礼,又像轻抚自己的孩童,那么温柔、那么怜惜。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在小麦收割之前,男人们忙着在家里拾掇农具,大件有架子车、荆笆等,小件有镰刀、大木叉、大铁叉、小木叉、小铁叉、铁锨、木锨、竹耙、扫帚,以及我叫不上名字的农具。女人们缝补好即将成装小麦的口袋,就忙着准备吃食,带上自己家的面粉、鸡蛋、食油、白糖去加工饼干、鸡蛋糕,把提前腌制好的咸鸡蛋上的泥洗净备用,再买上几十个变蛋和两提啤酒,这就是给自己的男人们准备的战饭了。

麦收和银娣接吻(麦收)(2)

麦收·农具

等到小麦九分熟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平整打麦场了。打麦场一般会选在自家麦田的地头,先把地头的麦子连根拔掉,腾出一块空地来,然后用铁锨把田埂上凸出的土铲平,用骡子拉着耙子把土地耙平,再泼上水打湿场面,接着上面撒上麦秸,再用石磙反复碾压,直至麦场表面平整结实。再把麦秸打扫干净,打麦场就算整饬好了。

接下来就是割麦了。这个时候基本上是全家总动员,仅留一位年老或年幼的在家里做饭,其余的几乎天刚亮就去地里割麦了,这个时候凉快,麦茬不扎腿。家里劳力少的为了不落后,可能去地里更早,这就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大爷家的一个堂哥,他的父母都在城里,孩子幼小,嫂子得在家里做饭、照顾孩子。堂哥天不亮就摸着衣服穿在身上,拿着镰刀就去地里弯着腰,摸着麦子开镰了。一心只在割麦上,不知不觉天已方亮,路边的村人看到后打招呼:“千牛,都割这么多啦!”这时堂哥直起腰来,逗得路人哈哈大笑,原来堂哥穿成了千嫂的上衣。堂哥早上下晌,只好脱下上衣,光着膀子,把衣服团成一团,抓在手心里,大步流星地往家去。这可成了一个新闻,一个早上村里都晓得了,成为这个农忙时节的一个笑料。

麦收和银娣接吻(麦收)(3)

麦收·装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麦子割完后,就要把麦秆运到打麦场了。这需要用骡拉架子车,后来换成了手扶拖拉机,一趟拉的就多了。刚开始用大木叉、铁叉把麦秆挑到车上,铺码整齐,慢慢地往外阔,这样会装得更多,到了超过人的身高时,会派一个人到车上铺摆麦秆,码整齐,虽不是力气活,但要细心。如果将来翻车的话,就是你的责任了,说你没有码好。我们家会派我到车上去(我是家里最小的,没有力气拿大叉挑麦秆),等到我在车上把父兄挑上的麦秆一层层铺好,用大棕绳把车捆好之后,我会站在顶端,眺望远方,炊烟袅袅,升腾在村庄上方,犹如仙境。俯视下方,麦茬是如此之渺小,我兴奋地说出父亲教我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大哥开着拖拉机驶向打麦场时,我犹如一位奔赴战场的将军,拿着一根麦子,充当宝剑指向前方。现在想来,那时虽然艰辛,却很幸福、有趣。

麦秆运到打麦场之后,卸车,摊晒。一般情况下,上午摊晒,上面晒焦之后,用大木叉反过来再晾晒,等到这面晒干之后就开始碾场了。我家最初是骡子拉着石磙碾,父亲套上两匹骡马拉着大石磙绕圈碾压,称为“场把式”。大石磙随着父亲的吆喝声在麦场一圈又一圈地打转,碾压得麦秆发出微弱的噼啪声,像在演奏一首丰收曲,听得人心里暖暖的。其余劳力或在场外站立,或在有树荫的地方稍事休息。等到麦秆碾到扁平后,父亲、母亲、两位兄长就会拿着大叉把麦秆翻个个儿,他们豆大的汗珠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滴,像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撒落在麦草里,和麦场融为一体。翻完之后,父亲赶着骡子再次碾压,把麦秸碾得偏平、松软、麦粒脱尽,把骡子牵到树荫下,让骡子休息。

麦收和银娣接吻(麦收)(4)

麦收·碾场

家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用木叉挑起麦秸进行抖动,让麦粒从麦秸从中抖落下来。我跟着大人们的身后,用小木叉也学着抖动,看着麦粒簌簌落地,看着大人们挂着汗滴的笑脸,这是一片祥和温暖的丰收画面。

麦收和银娣接吻(麦收)(5)

麦收·翻场

接下来是堆麦秸垛、扬场了。我最喜欢的场面就是扬场,父亲用木锨把麦粒洒向空中,南风会把麦糠吹走,留下了的就是沉甸甸的麦粒了。父亲把麦粒撒向天空的那种神情,像是一种仪式,一种向上天感谢的仪式,一种丰收的仪式,一种感谢勤劳的仪式。落在地上麦粒积少成多,渐渐地成了小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光辉,赤着脚踩在上面,温暖、舒心、成就感十足。的后来有了电视,新闻联播播报小麦丰收的画面,多是农民扬场的这种场景。

麦收和银娣接吻(麦收)(6)

麦收·把碾下来的麦粒堆在一起

麦收和银娣接吻(麦收)(7)

麦收·扬场

近几年,也用不着打场了,收割机直接开到地里,几亩地差不多只用几分钟的功夫就颗粒归仓了。

打麦记载着老一代庄稼人的夏收故事,倾注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打麦场也随农业现代化的脚步渐行渐远,最后慢慢地消失了,成为人们永恒的乡村回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