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怎么破的(神奇的胡焕庸线)

有一条线北起黑龙江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这条线的西北方向,是“大漠长河孤烟”,占中华民国国土面积的64%,却仅有4%的人口;而线的另一头,是“小桥流水人家”,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的96%的人口……(1935年数据)

胡焕庸线怎么破的(神奇的胡焕庸线)(1)

你以为这就是他的神奇之处吗?

那你就太naive了,这条线是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一点一点在地图上摸索出来的。

重点来了,这条线被发现后的几十年里,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过:建设兵团垦荒戍边,支援大西北,三线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人一次次地大规模从线的东面迁往西面,一次次喊着“人定胜天”走向广阔天地开创未来。然而,这条线岿然不动。

那么,这条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胡焕庸先生曾提出三个原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显然,第一个原因是作用最大的要素。在该线的东南部,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以平原、丘陵为自然景观,降水充沛,农耕经济发达;而该线的西北部,主要位于非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以草原、高原、沙漠为自然景观,农业经济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因此胡焕庸线实际上和我国气候具有高度重合性,也说明气候对人居环境的重要影响。

胡焕庸线不仅是中国人口东西分布的分界线,也和中国自然地理格局重要的分界线。

从全国高程和温度分布来看,胡焕庸线的西侧主要是高寒低温地区,东侧相对平缓且年均气温较高(东北地区除外)。

从多年平均降水的分布来看,胡焕庸线基本与中国年降雨量400mm的等值线重合,是中国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被视为中国生态环境界线。

从三大阶梯和地形分布来看,胡焕庸线东南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线西北地貌主要为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

从地形看,胡焕庸线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中间跨越黄土高原、北部跨越大小兴安岭,从南往北基本上跨越了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

从农牧交错带的分布看,胡焕庸线也是和农牧交错带的分布基本吻合,线东南部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部传统上为牧业区。

从全国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看,胡焕庸线沿线基本上贯穿了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线以西大部分都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地区。

从洪水分布看,也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

总体而言,胡焕庸线也是中国重要的自然—生态分界线,基本上勾画了中国的生态安全格局,胡焕庸线西北侧应该以保持生态本底、减少人类干扰、维护生态安全作为主要的职能,无法承载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集聚,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