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一般弃考的比率(交了报名费却打退堂鼓)

公务员考试分为国考和省考,其中国考一般指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录用考试。

公务员考试竞争本身就很激烈,即便是省考考生一次性上岸的概率都很小,更别提国考了。

国考的试题不仅难度大,而且题目数量也要比省考多,很多第一次参加国考的考生因为时间不够没做完题而丢分。

虽然国考这么难,但是每年国考报名的考生人数却不减反增,去年报名国考的人数超过了200万 ,达到212.3万人,很多准备考试的大学生直接被庞大的竞争数量劝退。

国考一般弃考的比率(交了报名费却打退堂鼓)(1)

而报名人数这么多,也不代表最后真的有212万多名考生去考场参加考试,根据大数据统计结果得知,实际到考场参加考试的人数只有142.2万人

也就是说,有70多万名考生选择了弃考,明明报名费都交了,却大批大批地弃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国考一般弃考的比率(交了报名费却打退堂鼓)(2)

国考70万人弃考,交了报名费却打退堂鼓,看看这里有你吗?

省考一年一般有两次,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进行考试,而国考不一样,一次只有一次机会,考生好不容易等到了国考报名通知,好不容易通过了初审,还缴了考试费用,为何在考试的时候打退堂鼓呢?

国考一般弃考的比率(交了报名费却打退堂鼓)(3)

原因一:岗位万里挑一,考生难以承受巨大压力

公务员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铁饭碗,一直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目标,加上最近几年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去考公务员。

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对公务员岗位进行了扩招,开放了很多空岗,就是想为更多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而奈何大学生的数量简直太多了,去年大学毕业生达到了909万,今年更是达到了1071万,公务员确实扩招了,但是来竞争公务员岗位的大学生也多了。

尤其是国考,部分岗位简直是万里挑一,考生难以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于是选择弃考。

国考一般弃考的比率(交了报名费却打退堂鼓)(4)

原因二:备考期间没有好好复习,心里发虚

对学生来说,最难的考试莫过于高考了,而公务员考试要比高考还难,对考生是综合评估,有一项薄弱的话,笔试就无法过关。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上岸的概率,考生需要至少提前三个月备考,而且这三个月每天都要集中精力复习。

有些考生在备考期间没有付出努力,也知道自己肯定考不上,当考试来临的时候心里发虚,干脆直接不去考试。

国考一般弃考的比率(交了报名费却打退堂鼓)(5)

原因三:以国考为理由啃老,选择逃避现实

现在的大学生从小被家长保护得太好了,他们根本没有吃过苦,毕业后进入社会遭遇了几次挫折,从此一蹶不振,在家啃老。

一两个月家长能够理解,长期啃老的话,不仅家长失望,学生自己心里也不好意思,于是一些考生就找了一个“完美”的理由——考公务员。

这样一来,考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啃老了,家长不仅不会埋怨考生,反倒还觉得孩子有出息。

存在这样现象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拒绝面对现实,选择躲在家长的身后,而父母不可能养你一辈子,谎言也总会被拆穿的一天,希望学生能够想明白,尽快振作起来。

国考一般弃考的比率(交了报名费却打退堂鼓)(6)

国考弃考的背后原因辛酸且现实

国考报名的时候,大家都非常积极,但是一到考试就退缩了,连进考场的勇气都没有,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听起来有些辛酸,但却很现实。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很难,大批的大学生涌入劳动市场,供过于求,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只能选择回家待业。

国考一般弃考的比率(交了报名费却打退堂鼓)(7)

这样接受了高等教育大学生失落不已,对未来感到迷茫。

学生本身对自己就失去了信心,看到国考公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其实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在求职屡屡碰壁之后,国考似乎成为了大学生的救命稻草,而最后他们还是没有勇气去面对。

国考一般弃考的比率(交了报名费却打退堂鼓)(8)

考生既然已经报名,就要坚持到底,拼一拼单车变摩托

国考的报名机会一年只有一次,考生既然已经把握住了,就要坚持到底。

绝大多数的考生都卡在了笔试这一环节,不可否认,国考的笔试竞争确实很残酷,虽然只考行测和申论,虽然一天就能考完,但是却需要考生经过长期的准备。

公务员笔试,说一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都不过分,但是考生自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就不要犹豫,万一能顺利通过呢。

大学生找工作不要守株待兔,要学会主动出击,每个人的未来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国考一般弃考的比率(交了报名费却打退堂鼓)(9)

话题讨论:你认为国考弃考的最主要原因是?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