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谁杀了何进(宫城中为何会有武装宦官)

大家好,今天咱们来了解个小知识,东汉雒阳皇宫的保卫制度。

先交代一个小知识,这时的雒阳城,是这个“雒”,不是三点水的“洛”。汉朝崇火德,所以把“洛”字的三点水给弄掉了;曹丕定都洛阳时,魏国崇土德,土有水才舒服,所以又把三点水给加回来了。

大家知道来龙去脉就行了,对了解历史也没多大影响。

大家注意一下这个平面图,我是把左侧当做南边,不是传统那种上北下南,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不太容易展示。

三国演义中谁杀了何进(宫城中为何会有武装宦官)(1)

东汉雒阳城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雒阳城的城墙,不是笔直的,是因为建造城墙时,要考虑周围的地势,还要利用以前残留的古城墙,所以最后就成了这么一个样子。

城内这两个大的方块,就是洛阳的南宫和北宫了,东汉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实行两宫制的王朝。

中间这个连接两宫的长条叫“复道”,建在半空中,类似现在高层建筑之间的空中走廊,后来何太后被张让等挟持时,就从这个复道跳了下来,人完好无损,所以这个复道应该不会很高。

复道长一里,有的资料说长七里,这是不对的,整个当时雒阳城的性质还是内城,并没有多大。

南侧这个长条,是雒阳城南门通往皇宫南门的道路,皇帝出城祭祀什么的,走这条路。

雒阳皇宫我画得偏小了一点,实际上皇宫要占整个雒阳城的三分之二左右。具体有多大呢,从遗址推测,雒阳城大小约为9.5平方公里,算一下,皇宫大小应该超过6平方公里。

古代人讲究“筑城以卫君”,建造外城就是为了保护宫城,所以皇宫才占据了这么大的比例。

我们再来介绍下城中这三个小方块,城西这个小方块,叫做“亭”。

亭是一种高层建筑,用于瞭望和警戒,打仗时还可以爬上去当炮楼用。

雒阳城内外都有亭,城内的亭修建在街道上,城外的亭修建在距离城墙十里地左右的位置。我画出这个亭比较特殊,叫“夕阳亭”,后来董卓带兵来雒阳,曾在夕阳亭驻扎。

夕阳亭的位置,资料记载互相冲突。按道理说,“亭”距离城墙十里,夕阳亭也不该例外,但也有资料说,夕阳亭距离雒阳四十里地,暂时存疑。

城东南这个方块,是三公府,太尉司空司徒的府邸。

城东北这个小方块是武库,储存武器、盔甲,古代这些东西保管都比较严格,城内一旦发生政变

武库是抢占的重要目标之一。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就第一时间占领了武库。

雒阳其它的建筑,我们就不介绍了,和主题关系不大。


简单介绍了一下雒阳城,下面我们开始讲皇宫的保卫制度。

皇宫的安保从雒阳城墙区域开始算起,就是图中这道绿线。

雒阳城墙有多高呢?没有查到资料。现在古雒阳城还残留7米多高的残壁,可以推测当时雒阳城墙应该是非常高大的。我们还可以做个类比,当时长安城的城墙至少高12米,作为京师的雒阳,可能不会低于这个高度。

雒阳城一共十二个门,南边四个门,北边两个门,东西各三个。这十二个门都叫什么,我在图中都标出了,需要注意的是南墙上的小苑门,有的资料叫它“宣阳门”。

十二个城门中的十一个,由城门校尉负责,城门校尉手下有十一个城门侯。每个城门侯负责看一个城门。

城门侯是很牛比的,有的城门侯敢把皇帝拦在城外。有一次 光武帝刘秀在城外玩嗨了,回来晚了,城门关了。

刘秀走的是上东门,就派人去叫门。上东门的城门侯叫郅恽,拒绝开门。

刘秀以为天黑光线不好,郅恽没有认出皇帝的车队,就再次派人去交涉。

没想到郅恽却说:“火光很亮,看得很清楚。”

言外之意,你皇帝多个啥?天黑了不能入城,这不是你规定的吗?

光武帝无奈,只好改走中东门。还好,这里的城门侯很有眼力见,立即给开了门,让刘秀免于露宿荒野。

结果第二天奖惩下来了,讲原则的郅恽,赏布百匹,有眼力见的中东门城门侯,贬为县尉。

城门校尉手下有两千左右的士兵,一部分用于机动,其余分配到十一个城门,每个城门一百人左右。

不归城门校尉管的,是南墙这个平城门,因为这个城门连接皇宫南门,所以被视为洛阳正门,直接由负责皇宫内部守卫的卫尉管,后面会仔细说明。

城墙、城门构成了雒阳皇宫,保卫制度的第一道防线。

大家再看围绕宫城外墙的这道粉色线条,这是雒阳皇宫的第二道防线,由执金吾负责。

执金吾手下有700多人,200多骑兵,500步兵,他们每个月要沿着粉色线条,绕宫城巡逻三次。

除了巡逻外,执金吾还要看管城东北的武库。另外,执金吾还要负责防火防涝。

防火容易理解,为啥还要防涝呢?当时洛水经常泛滥,动不动就淹到南宫,把皇宫给整成河景别墅,所以得派专人负责排水。

雒阳城墙和皇宫宫墙之间的区域,就是绿色线和粉色线之间,驻扎着北军五校尉营。

五校分别是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和射声,一共4000多人,步兵骑兵弓箭手混合搭配,理论上的作战能力很强。

按照军制,北军五校平级,都归大将军管。但皇帝对大将军都不太放心,所以又安排了一个北军中侯负责监军。

三国演义中谁杀了何进(宫城中为何会有武装宦官)(2)

外围三道防线

中侯比校尉官小,小官监管大官,是东汉皇帝惯用的手法。

北军五校的职责之一就是保卫雒阳,所以我们也把他视为,皇宫保卫制度的一道防线。

这样,东汉皇宫外围,一共有三道防线。


皇宫内部,也是三道防线。

为了方便理解,我先给皇宫分下区域。宫城内部,有个特殊的区域叫“省内”,也叫“省中”、“禁中”、“禁省”,就是皇帝日常居住、吃喝拉撒的地方。我们用这个红色方块,代表“省内”。

省内之外,都叫“省外”。省外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宫殿,叫“省外宫殿”,皇帝一般在这些宫殿办公,比如开朝会之类。我们用这个紫色方块,代表省外宫殿。

另一部分,就没法称呼了,反正就是宫城之内、

除去省内、省外宫殿之外的其它区域。

在图上,就是除去红色方块和紫色方块的剩余区域。

三国演义中谁杀了何进(宫城中为何会有武装宦官)(3)

皇宫内部分区

皇宫的三道防线,按照不同区域,由不同人来防守。

红色方块、紫色方块外的区域由卫尉负责。

卫尉是三公九卿中的九卿之一,你看到了皇宫内部,这保卫级别也一下子就上来了。

卫尉手下属官包括宫掖门司马、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和左右都侯等。

宫掖门司马就是看大门的,咱们可以把他们理解为,小区门卫室大爷中的领头大爷。

南宫、北宫一共有七个门,每个门一个司马。

南宫的宫掖门司马分别是:南屯司马、苍龙司马、玄武司马和北屯司马。

还记得上面我们说过的么,雒阳城正门平城门不归城门校尉,而是归卫尉管,具体分管,就归南屯司马负责。苍龙司马、玄武司马和北屯司马分别管南宫东门、玄武门和北门。

北宫的宫掖司马有朱爵司马、东明司马和朔平司马,分别主管北宫的南掖门、东门和北门。

像我们小区一样,有人看大门,还得有人巡逻,左右都侯就是负责巡逻的,带领的卫士都跨剑持戟,在皇宫里咔咔走,宫中如果有罪犯需要押送,也由他们负责。

我们可以把左右都侯理解为小区里游动巡逻的保安队长。

宫内其他卫士,平时就驻扎在宫城里,住的房子叫做“庐”。驻扎在南宫的,归南宫卫士令管;驻扎在北宫的,归北宫卫士令管,我们可以把他们理解为正在物业休息随时准备出动的保安队长。

卫尉手下所有卫士加起来,一共有2700人,构成了皇宫内部的第一道防线。

出入皇宫大门时需要证件,证件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叫门籍。

门籍是一个大木板,长两尺,上面记载入宫者的年龄、相貌、身份,平时就悬挂在宫门上。

进宫的人,宫门卫士会对比信息,相当于现在小区的刷脸。一般经常出入皇宫的人,才会有门籍,比如大将军何进,肯定会有个门籍挂在宫门上。

第二种证件叫“符”。

“符”是古代出入或者领兵的凭证兵符铜做,老虎形状,所以叫“虎符”。

通行符,用竹板或木板制成,长六寸,换算到今天大概是14厘米左右。

“符”相当于通行证,可以类比于小区的门卡。

第三种证件叫“棨传”。

宫外临时人员出入一般都用这个,上面的信息都是手写的,外来人进入小区时,要在门卫室的临时登记,就相当于“棨传”。

这些证件都由宫中的符节台负责发放。符节台不是游戏中用来降低俘虏忠诚的建筑,而是管理这些证件的,地位非常高,仅次于尚书台。

三国演义中谁杀了何进(宫城中为何会有武装宦官)(4)

省外宫殿的保卫工作归光禄勋管。

光禄勋也是九卿之一,这个“勋”是“阍”的异体字,大家从“阍”字的结构就能看出来,光禄勋肯定和看大门有关系。

东汉时,光禄勋负责看省外宫殿的大门。

光禄勋手下属官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和羽林中郎将。

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手下的郎官

合称“三署郎”,原本也有持戟站岗、保卫皇宫的职责。

不过到了东汉

因为这些郎官大多都是士人出身,平时以读书为主,比较文弱,真遇到危险时能保护好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就不错了,皇帝可信不着他们。所以,三署郎官保卫皇宫的职责大大削弱,只作为国家储备官员在皇宫里锻炼一下,

光禄勋手下,主要由虎贲中郎将和羽林中郎将负责省外宫殿的宿卫。

虎贲中郎将,有左右仆射和左右陛长,仆射负责训练,陛长管朝会中殿上的警戒。

虎贲郎也分几个级别,这里不细说了。

另外,虎贲朗还有个特点。他们是“父死子代”,世袭当兵。

羽林中郎将手下有羽林郎。羽林郎一般自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六个边郡。这些边郡常年受羌胡袭扰。民风彪悍,老百姓大多擅长骑射,所以羽林郎一般在这六郡的“良家子”中选拔,董卓年轻时,就曾被选拔到洛阳充任羽林郎。

“良家子”是什么意思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富家子弟,“良”在古代有“富”的意思;一种说法是“良家”与“奴隶”相对,是指身份自由的老百姓。

羽林中郎将下设羽林左右监,分别领羽林左骑和羽林右骑。左骑人数有确切记载,900人,右骑应该和左骑人数差不多。

羽林骑的地位,比羽林郎要低一些,似乎是普通的骑兵。

光禄勋手下负责护卫省外宫殿的虎贲、羽林约3500人左右,除了日常护卫宫殿外,皇帝出行,他们还要充当护卫。

光禄勋手下的虎贲、羽林和发挥不了太大作用的三署郎官,构成了皇宫内部的第二道防线。

省中,是皇宫中最重要、也是最私密的地方,皇帝一家包括皇帝的几千个女人主要在这个区域活动。

所以,从光武帝时,开始用带兵器的宦官来保卫省中,正常男人轻易不让你进了。

这些宦官,理论上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少府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管家,负责管理皇帝的衣物、用具、财富等。

少府管理的机构在九卿中最为庞大,手下属官也特别多,包括尚书令、黄门令、侍中、御史中丞等,好像特别厉害。

但实际上,少府大概是九卿中最悲催的官员。因为他手下的属官,比如什么尚书令、黄门令,实际权力都太大了,而且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比他这个长官可牛太多了。两人见面,不一定谁先给对方打招呼呢。

关于少府的有名无实,历史上还有个小故事。

魏明帝时,杨阜当少府。杨阜是谁呢?就是“借兵破马超”的那位猛人。

杨阜这人性格比较刚直,他上任后,就想搞清楚魏明帝后宫女人的数量。

皇帝后宫女人的数量,在当时是个秘密。

杨阜有办法,他把自己的属官御府令找来询问。御府令有一个职责,是给皇帝女人们做好看的衣服,所以肯定知道后宫的真实数据。

没想到,御府令直接把杨阜给怼了:“这是国家机密,不能告诉你。”别看你是我上级,我还真不把你当回事。

杨阜大怒,把御府令打了一百板子。打完后,他有没有搞到真实数据呢?史书上没说,我猜大概率是没有。

我们回到省中的保卫。

保卫职责,理论上属于少府,但实际上由属官黄门令负责,少府一句话也说不上,多看一眼人家都嫌你烦。

黄门令是宦官中的高级职位,工作又过于重要,所以一般由皇帝亲信的中常侍担任。

黄门令手下的武装宦官有多少呢,《汉官仪》上说一共三百人,实际上可能要比这个多。

另外,武装宦官偶尔也会到省外宫殿中执勤。当皇帝举办超大型朝会时,宫殿台阶以上安保就由宦官负责,宫殿台阶以下仍由虎贲、羽林负责。

再补充说一下。东汉时,“省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不同皇帝喜欢居住在不同地方,皇宫中的玉堂殿、嘉德殿、德阳殿都曾属于“省中”。

总之一个原则,皇帝在哪日常起居,哪里就属于省中。

东汉时,皇帝有时也会在省中办公,所以“省中”后来又被象征性地称为“内朝”,“省外”被称为“中朝”,而宫城外被称为“外朝”。

汉末三国时,皇权进一步集中,东汉时位于“中朝”的尚书台权力最大。到了曹丕曹叡时,权力向更靠近“内朝”中书监和中书令转移。皇帝下密诏时,往往不经尚书,直接由中书发出。

因为权力向省中转移,所以魏明帝时,担任中书监的刘放和担任中书令的孙咨,可以排挤曹宇推举曹爽,并最后造成了司马懿的专权。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

范晔《后汉书》

卢弼《三国志集解》

司马光《资治通鉴》

张云华《东汉皇宫宿卫制度试探》

张云华《东汉皇宫宿卫体系论略》

宋杰《黄门与禁省——汉代皇帝宫内居住区域考辨》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