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有朵故乡云(近山方知故乡情)

来源:【吕梁日报-吕梁新闻网】,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故乡有朵故乡云?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故乡有朵故乡云(近山方知故乡情)

故乡有朵故乡云

来源:【吕梁日报-吕梁新闻网】

山,是大自然的骄子。家乡吕梁,因吕梁山脉而得名,这里最不缺的是山,最有味道的也是山。

我出生在吕梁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长在群山环抱的小县城。儿时逢年过节父母都会带我回老家探望,每次一大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我跟着堂兄弟们满村乱窜、四处玩耍,村口的百年老榆树、旧庙改成的学校、打谷场上高高的秋千还有绿树葱茏的东山……都留下了点滴的记忆,对于家乡的情感就是在一次次相聚中积累起来的。

我们的家族祠堂就在村南头不远的山岗上,与生我的南山沟窑洞相距甚近。记得每年清明上坟父亲都会特意祭拜家族中最古老一块石碑,抚摸着斑驳的碑身,一边辨识文字一边感慨:“明朝嘉靖年的祖先,快五百年啦,咱家就是那会儿在这里定居的。”我渐渐明白了,自己的根就在这里。

如果说回老家探亲还略有几分仪式感和神秘感的话,那不大的方山县城就是我成长的乐园,在这里我度过了难忘的青春时光,城里的每一幢房屋,我似乎都能够想起它的模样,每一条街道都有我奔跑的足迹,巷角的柳树下、弯曲的小河边,回荡着我的欢笑;隐蔽的小路、低矮的墙角,那便是童年的战场。方山县城周边环山,大山便成了男孩子们勇敢的向往,每逢周末小勇士们便向着一个个山头前进,登顶之后或在林间嬉戏、或于山顶放歌,抓野鸡兔子,偷摘田里玉米,至今想起仍然趣意无穷。

再大一些,我便与家乡的名山有了亲密接触。北武当,被誉为“三晋第一名山”,在本地真可谓家喻户晓。集雄奇险秀于一身的北武当山,巍峨挺拔,古松葱茏,满目苍翠,真是鬼斧神工般的一处胜境。还记得那时通车条件不佳,我们走过了五里黄土、五里沙路方才来到山脚下,随即就被它的雄姿吸引,迎着陡壁悬崖,沿1400余级就山凿筑的石阶而上,但见奇松异石、庙宇石刻掩没在葱郁的山林植被之中,相间点缀,相映成趣。登临武当之巅,一览众山小,但见远处苍茫,近日含黛,松风扑面,白云飘逸,让人顿觉天高地远。

北武当,对于家乡人有着特殊的意义,每年三月初三庙会的传统从古时延续至今,届时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还记得我高考那年,母亲执意要去北武当祭拜,拗不过她只能陪同前往,以了心愿。我与妻子恋爱期间去北武当山游玩,攀登至观音庙附近的一块奇石时,我灵机一动为她在石前留影,此后十几年间数次前去,我们都在同一位置拍照,借大山巨石见证岁月,如今将列次照片依序排列一观,颇有趣意。

大学毕业,我回到吕梁工作,娶妻生子、安居乐业,忙忙碌碌间将近二十年过去了。因为从事新闻工作的缘故,我有幸走过了吕梁无数的大山,既沉醉于名山胜地的如画美景,又为这片土地注入了难以名状的深沉情愫。

我在云顶山草原散步,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牦牛成群,碧草如茵,远望连绵群山层层叠翠,清湛蓝天举手可得,不禁仰云天而思深远,眺阔野而欲驰骋;我在卦山探幽,道说山形卦象的玄妙,惊叹钻岩抱石、姿态各异的古柏,行走在古色古香天宁寺中,回味大唐盛世的神韵;我在柏洼山寻访,看峰峦峭拔,穿松柏叠翠,领略“怪石、奇树、圣水”三绝,聆听明末清初书法家、医学家、思想家傅山的隐居传奇;我在云梦山沉醉,云环雾绕中穿行于谷深幽静的悬崖栈道,绝壁庙宇、天然岩洞、峭壁飞瀑以及鬼谷仙师的故事,足以撩拨起无穷的好奇……

吕梁,骨脊也。位于吕梁山脉中段的骨脊山,古称吕梁山,吕梁之地由此而得名。2500多米的骨脊山雄风浩荡、巍然耸立,山顶尚有汉代记载大禹治水的碑文。据《永宁州志》记载:“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2017年我负责编印《吕梁,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宣传册时,在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点下封面即以骨脊山为背景。“骨脊”二字,既为山名、又为山形,同时还流传着中华民族的起源故事,蕴藏着吕梁人民的精神气质,吕梁山之翘楚,非骨脊山莫属。

当然,吕梁的大山绝不止这些名胜,要识得此地精髓,还需深入其间慢慢体味。

我曾有机会从兴县出发,顺着沿黄旅游公路南下,穿行于晋陕大峡谷,领略黄河岸边的大山。这里的山大多石质,低处造型奇特的水蚀浮雕,鬼斧神工绵延不绝,百米之上可见地壳运动留下的断层遗迹,泛红的山石层层叠叠挤压,让人惊叹沧海桑田的力量。

我曾多次在山里的村落采访,高土高原千沟万壑,小村往往藏在沟沟壑壑的皱褶里面,有着清泉溪流缓淌,满坡遍沟的庄稼随风摇曳,村头的石碾久历风雨、伫然独立,一个个农家院里青烟袅袅、干净整洁,乡亲们的脸上泛着古铜色的光泽,沉静而古朴,刚毅而坚强。千百年来,他们用汗水浇灌着土地、坚守着家园,如同漫山遍野的枣树,不畏艰难、顽强生长,大山寄托着他们的爱与希望。

我曾一次次来到黑茶山下,聆听“四·八”烈士的悲壮历史,来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回望吕梁人民在国家危亡、山河破碎之际义无反顾、前仆后继、矢志不渝的英雄事迹,感念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巍巍吕梁,雄风浩荡,一部中国的红色革命史,因为吕梁而更显得波澜壮阔,雄伟的吕梁山也因为这段悲壮的历史而愈加挺拔。

我曾前往石楼采访感动中国候选人王应义,被誉为“石楼林业之父”的他,30年累计下乡9240天,每天平均走30华里的路,行程277200里。他天天上山举办林业技术培训、义务修剪嫁接果树,推广农业科技,全县农民人均受他培训2次,使全县红枣产量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65万公斤增加到当时的2500万公斤,不愧为吕梁山上的“林业愚公”。在采访老王的过程中,我内心第一次被深深震撼,原来在家乡吕梁、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当代英雄”。

2015年,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役打响,我们记协驻村帮扶点在中阳县神圪垯村,这是一个黄土高原典型的贫困山村,地处山顶、十年九旱、土地贫瘠、经济落后。七年多来,我们走家户、访贫苦,填表格、建档案,尝试合作社养猪,给贫困户拍全家福,帮助全村脱贫摘帽;我们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体人员扎根于此、艰苦奋战,为吃水难打下了757米深井,破败不堪的旧村委平房铲倒重建,坍塌荒芜的老院重新修葺,白面青瓦的徽派景观墙在黄土坡前延伸再延伸,高大挺拔的红白理事厅独具特色……客栈、老街、书画院、大戏台、村史馆、英雄馆,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昔日的贫困村成为了省市县多次表彰的示范村、旅游村。

寒来暑往,记不得我们几许奔波、几多汗水、几番辛苦,多少喜悦、欢慰、委屈、愤慨难以一言而尽。不知不觉间,我早已成了神圪垯人,即使身在机关也会不时想起走村入户的时候,想起建设奔波的岁月,想起那一位位父老乡亲。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我已近不惑之年,渐渐地习惯了每天从凤山家中出发,穿街过巷去上班、下乡;习惯了凤山公园的晨露鸟鸣、滨河两岸的花草绿树、莲花池畔的垂柳轻舟、市民广场的孩童欢笑;习惯了在这座三山环抱、三川汇流的山城的生活……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的吕梁经过多年蜕变,天已是如此蓝、街已是如此的净、山已是如此的绿、人已是如此的美,一切都在向着美好奔跑。

在我心中,家乡的情怀从未改变,但内涵已然扩大。我的家乡,早已不单是那个山村那座县城,而是吕梁雄伟的大山、可亲的父老,而是整个吕梁。

本文来自【吕梁日报-吕梁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