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1)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2)

2020年的初春,前所未有的丧。全球爆发的疫情,迫使每个人直面死亡,追问生命。

“你来自泥土,又必将回归泥土。” 那么,对于死这件事,你有什么样的态度?你会怎样埋葬自己?西安三位年轻的设计师,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为自己提前设计了“墓地”,用各自的不同角度,抵达各自心中的最终归宿。

做墓地没用,但是至少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事情。因为之前的所有项目我们都说了不算,但是做这个东西我们说了算。其实我们设计完,在心里也就建造好了。——雷俊杰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3)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4)

雷俊杰 由图设计

空间的诗人

“我想生前是个诗意的人,死后也应该是。”

园在于游

在园中游,体会时间与空间的变化。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5)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6)

模度人:175是个模度

模度人的概念源自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他把人做为尺度,致力于建立起空间和人体之间和谐关系。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7)

在雷俊杰的墓地中,所有的尺寸都以雷俊杰的身高1.75为模度。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8)

“这里都我是按我的身体尺寸作为建筑的模度尺寸,这是我伸手的层高,我的门洞就是我的身高,门的宽度、桥的长度都是按我的尺寸定的。只有这样,我才能认为这是我自己,这是我的归宿。”

隐藏入口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9)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10)

​通过这面墙,来到世界另一边。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11)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12)

墓志铭:像个傻子一样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13)

墙上有行小字:Like a Fool

冥想之室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14)

冥想之境,绿意盎然。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15)

静谧与希望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16)

过了个这山门,便是绿洲。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17)

回来之路,带有希望。

建筑的“心法”

建筑之事,拿可丈量去描述不可丈量。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18)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19)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20)

一切都是圆的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21)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22)

“地面突起的石头,就像我要传达建筑关系。石头从地里长出来,上面有花花草草,和大自然融合的十分巧妙,没有冲突,没有对抗。”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23)

通过圆这个可度量的范畴,

抵达内心虚无的那个圆。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24)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25)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26)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27)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28)

“水是一个最温柔的状态,

可以照见很多东西,让人能够达到一种平静。”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29)

“加上柱体后,空间发生了无限延展,

柱子与柱子之间形成一种静谧之感。”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30)

“在沉重的建筑里开一刀,

打破宁静,指向深远。”

“我觉得孤独并非消极,

而是一件积极的事,

深深的孤独引人一种思考,

让人感受自己,表达自己,忠于自己,

孤独,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31)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32)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33)

胡斌的开场充满黑色幽默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34)

“如果有一个终极死亡的理想,

我会化成一个光圈。”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35)

“人生是一个圈,一个轮回,六道都在轮回中,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开一个口出去,摆脱轮回。我觉得最牛逼的应该是这样。”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36)

“我们贵州那边是喀斯特地貌, 有很多山路。小时候我经过这样一个山洞,”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37)

“在山洞里,光从洞口照入,感觉特别安静,我在里边有种睡着了的感觉。

后来才明白,你在这里边的感觉,无形中就像胎儿在母亲的肚子中,这是我的一个印象。”

“如果有一天死去,做不到虹化的状态,我会找一个可以寄情的东西,把全部的精神意志投射在这上面。”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38)

明 沈周 《庐山高》

“这幅画比较接近我小时候游玩山的状态。所以我觉得这个山体环境是我比较理想的状态。我就把这个地方假设成我的坟墓。

在一幅画里把自己的精神意志投射进去,这就是《画葬》的来历。”

“我规划了一个平面图,先到香堂上香和祭拜,完了之后,可以在河道边上洗手、洗衣服、洗脚,你再走到我的墓室来看一下。”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39)

​“平面其实与内经图接近,但是我把它中间开了一个缺口。”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40)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41)

“在我躺的地方我会做一个水潭,水源自是外面的飞流瀑布,还会用到金属来做一个映衬,产生金生水的概念。”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42)

“我的终极理想,最后不是留一个具体印象的墓穴,不是一个圆一个句号,不在乎是否有被人记住。祝在场的朋友都能够摆脱轮回。”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43)

面对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三位淡然地侃侃而谈。他们用各自“无用的”墓地设计,抗拒世俗对死亡的负面理解,逆向思维将其视为生的起源,墓地不仅是逝者安息的地方,更是生者的一处风景,

参透人生的一种方式。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44)

瑞典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地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45)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46)

如果这一行没落了,你会干什么?

胡斌:做猪肚鸡。

雷俊杰:猪肚鸡如果干得不好呢?

胡斌:涮锅吧。

雷俊杰:牛B。

胡玮:学厨师吧。

雷俊杰:你不是卖画吗?太善变了。

胡玮:如果这个行业不行了,画就更难卖了。我还是先炒炒菜,顺便再卖卖画。

雷俊杰:如果这一行没落了,我就当网红。我花了四天时间,邀请15位设计师,挨个去拜访、拍照。我也不大会拍照,其实我的拍照就是咔咔咔三四十张,从中选一张,我认为是从肺里面笑出来的那种状态。我要求他两点,你闭上眼睛往死笑,笑出声,然后咔咔我最后选择我喜欢的那一张。

胡斌:你是天生的好吧,你就要不停地干这个事儿。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47)

如何看待现在审美的一致性?有没有想过去改变这种一致性?

胡斌:能把自己改变就不错了。

胡玮:我觉得改变很难,我未必能改变,但是我一定会挑战。最起码我觉得对于自我是一种挑战。在我看来“美”其实是一种探索,或者说是一个不断寻求的过程。所以我会不断探索、不断挑战。

雷俊杰:关于审美的一致性,我想说两点。

第一,这是工业化生产带来的结果。工业化大生产,必然会有一些大型材料厂商,需要设立某种流行趋势,按照它的系统,完成大量采购。这背后其实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

然而我想说的是,虽然所有的商业判断都离不开商业操作,但是我们能不能更理性一点,做更高级一点的材质判断。

第二,我会思考如何去改变,我做且亭交流会就在改变。我选了15位有不同代表性的设计师,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好好做设计,就能把钱给赚了的样本。他们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态度,相同的是他们都能好好的设计就把钱给挣了。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48)

圣桦林地板苏泉总经理分享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49)

今天咱们谈“我的墓地”,其实源于我们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

谈生与死,就是不断去追问你过往,你是谁?从哪来?将要到哪去?这个话题能够将大家共融进来,因为每个人都有这个命题,每个企业都会考虑明天会不会衰亡?包括今天你们刚才谈的12个问题,也在想这个行业怎么办,我怎么办?

其实,每一个行业,无论材料、无论设计,都不可能被某一个东西来取代,首先的前提就是个做好自己专业的事,我们有太多没做好的,都值得回头再做一遍,做好了就是创新。

大家能坐到这儿来,其实都在找一个基点,大家需要这么一个交流的平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帮助,这就是最大的价值。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50)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51)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52)

现场提问环节

Q:我原来接触过很多沿海的设计公司,西安设计公司在这方面,你认为跟沿海的一些设计公司差距有多大?

雷俊杰:我认为差距不大。差距在于我们没有跳出来。

他们先决的条件是更早的商业化。其实我认为西安有很多设计师,同样不比他们差,我做且亭活动就把这些人挖了出来。我认为现在最有发展有空间的一定是西安、西北,因为其他地方已经受到挤压了,他们反而会来西安做事情。

而且我认为商业不是所有设计公司最终要达到的彼岸。如果说挣钱的来说的话,西安的设计公司没有达到商业的初始规模阶段,材料系统欠发达。但是我认为西安的文化系统和组织机构有它的优势,我也同样认为西安有一些热血青年,热爱设计,热爱这片土地。

和美国的发展一样,美国一开始是东海岸兴盛,然后是西海岸,我们不妨到西部这片地方坐下来。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53)

撰文:南蛮蕙子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54)

活动主办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55)

且亭西安

媒体支持

纪念性墓园设计的共性(我的墓地西安三位设计师向死而生的墓园设计)(56)

设计丝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