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部城市群有哪几个县(山西两个县与河南一个县级市)

沁河春秋时名少水,西汉始名沁水,也称洎水,近代称沁河。河长485公里。沁河,黄河一级支流。 山西沁水县、沁源县,河南沁阳县名字都与沁河有关

山西中部城市群有哪几个县(山西两个县与河南一个县级市)(1)

沁源

沁源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长治市西北部,地处太岳山东麓。

山西中部城市群有哪几个县(山西两个县与河南一个县级市)(2)

沁源县地图

因沁河之源而得名,古为冀州之域。

春秋为晋之地。战国前期属韩后属赵。属上党郡。西汉置谷远县。王莽时,改谷远为谷近县。

三国为魏之地。晋废县,属上党郡。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建义元年,(公年528年)始置沁源县,县治在今城南一里许。同年,于沁源县置义宁郡,领团城、义宁、安泽、沁源等县。北齐,北周时,沿用不改。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治沁州,州治在沁源县城南。

高祖武德初,复沁州治。北宋时属威胜军,宋太宗(赵炅即匡义,亦名光义)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威胜军在铜乱柳石围中,即今沁县城置沁州,从此,沁州便从沁源迁到沁县,沁源县仍属沁州。初沁源亦属沁州;金宣宗(完颜王旬)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始治谷州,谷州治在沁源。

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废谷州,属沁州。

明清时,仍属沁州,州治在今沁县城。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沁源属冀宁道。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废道,属山西省。

沁水

沁水,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中条山东北,沁河中游。

山西中部城市群有哪几个县(山西两个县与河南一个县级市)(3)

沁水县地图

《水经·沁水注》:“沁水又迳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是沁水县以沁水而得名。

沁水西汉时为河东郡端氏邑。东汉置端氏侯国,属司隶校尉部。三国复为端氏县,隶司州平阳郡。东晋隶建兴郡,北魏属建州。北齐仍属建州,西河、高延并入东永安县,东永安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开皇三年属泽州,隋大业三年(607),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隋末、唐宋,端氏、沁水隶泽州(或称高平郡)。金代端氏、沁水属南泽州、忠昌军节度。至元三年(1266),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司侯司,隶中书省晋宁路。明代属泽州直隶州,隶山西布政使司,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

沁阳

沁阳市隶属河南省焦作市,古称怀庆府、河内县。

山西中部城市群有哪几个县(山西两个县与河南一个县级市)(4)

沁阳市

因故城位于沁水之阳而得此名,位于河南省西北部。

为覃怀地,属冀州。为鄂侯国,属畿内。西周为邘国地,又为雍国之西境。

春秋为周地、郑地,后又为晋之野王邑。战国为魏地,后又属韩国,再后为卫国。秦为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

置野王县,后析为武德、波二县,废,恢复野王县,郡治由怀移至此县。改为河内县,因在黄河北,析为太行、忠义、紫陵三县,旋复合为河内县,为怀州治所。

析置武德县,不久复并入河内县,属河北西路怀州。为南怀州治。属怀孟路,后改为怀庆路。

明清时属怀庆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存县,改为沁阳县,因在沁河之北,故名。

PS:山西沁县:西汉置铜鞮县,属上党郡,隋代改属沁州,后改,五代又属沁州。金、元为沁州治。明洪武初铜鞮县废入沁州。清称沁州。1911年改为沁县。县因州名。(小编没写,各位见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