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课程都需要努力(只有超越知识的课程才是)

□樊水科(西京学院副教授)今天,很多高校都把建设“金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个人认为,对于很多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尤其是纯理论课程,课堂教学只有超越了知识层面,把重点放在能力、思维、精神和价值层面,才有可能是一门“金课”,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好的课程都需要努力?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好的课程都需要努力(只有超越知识的课程才是)

好的课程都需要努力

□樊水科(西京学院副教授)

今天,很多高校都把建设“金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个人认为,对于很多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尤其是纯理论课程,课堂教学只有超越了知识层面,把重点放在能力、思维、精神和价值层面,才有可能是一门“金课”。

需要强调的是,“超越知识”并不是否定知识,否定课堂知识讲授的必要性,而是把知识讲授放在一个基本的合适的位置。知识是能力、思维和精神的载体,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思维和精神。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知识过载和知识搜索即得的时代,如果没能通过课堂获得能力和思维,这种课堂就是无效和失败的课堂。以《传播学》为例,作为新闻学专业的重要理论课程之一,传播学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无论是知识点的密集性,知识体系的完善性,还是传播理论的经典性,甚至知识的跨学科融合性,这门课都具备。但教科书主要是以知识的状态呈现的,如果学生仅仅掌握这些已知的、已有的、甚至是过时的理论,是难以面对未来和未知的挑战的,只有超越知识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那么,纯理论的人文社会类课程,如何才能变成高效课堂?

第一,课堂内容须贴地而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贴地而行就是接地气,让学生认同这门课的价值和效用。虽然在教育中过分强调实用主义是不当的,但对每个学生而言,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热情,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对自己的生活、职业和人生的真正价值。这种价值和意义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去解决,只有动力和内驱力的问题解决了,知识层面的学习,如阅读教材,查阅文献等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儿。比如学习传播学,不只是识记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5W模式、沉默的螺旋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几个经典理论,对于他们而言,通过学习传播,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现实问题才是关键。比如,如何从传播的视角理解新媒体、新技术对社会和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改变?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思考,人际交往中误会和隔阂的产生,根源在于自己还是对方,是传播内容本身的问题还是传播渠道不畅,或者传播方法不妥?当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发生混乱时,从传播的视角,新闻报道是否有失误和偏差?媒介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课堂上,只有当知识与时代和学生个人生活发生关联,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时,学生的学习动力才会充足。对文科课程,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门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而且,思考和解决传播的实际问题,本身就是将知识经过思考、重组、实践检验,进而形成认识和解释传播现象的能力的过程,是一种对知识的超越。

第二,课堂必须引导和启发学生掌握思维和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产生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传播理论中有很多经典研究,但这些理论毕竟诞生已经差不多一个半世纪了,对学生而言,记住“把关人”理论是什么,不如介绍这个理论产生的方法和依据的经验事实,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理论在今天中国的传播环境里是否依然适用?尤其是我国与外国在传播环境和媒介管理体制等因素有根本性区别的情境下,中国化的“把关人”理论该如何研究和建构?再比如将西方传播学派,就可以讨论中国有没有传播学派?甚至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根本性和宏观性的问题,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传播理论。比如,40多年的传播学本土化有没有重大突破?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这种思考,就超越了知识,让学生理解了概念和理论后面的思维和方法,甚至激发部分学生考研深造,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构的理想的种子。

第三,大学课堂,立德树人是根本宗旨,课程思政须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整个课堂。我国大部分传播教材,内容主要是西方传播学概论,组织教学时,这些理论和知识不能只是孤立的、死的、缺乏精神和灵魂的“客观”知识,并不存在客观的人文知识。所以,一方面要看到,西方传播理论的诞生语境、研究材料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生搬硬套可能难以解释当下中国的传播现象,更不能解决中国传播的实际问题,要批判地借鉴其理论;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看到我们在传播研究方面与西方的差距与不足,鼓励学生立志奋起直追,通过掌握理论研究的方法、思维,丰富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为中国传播实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学习传播知识,只要有这个立场和认知,就学到了好的知识,善的知识,或者说超越了知识本身的人文精神。

也就是说,传播学课程虽然是纯理论课,但绝不意味着只需要背诵和识记一堆概念和理论,需要超越知识,探索知识之上的能力、思维和精神。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很重要,因为它是指挥棒,起导向作用。如果依然用一张卷子,考一些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点的简单应用,比如要求学生用一百多年前的西方传播理论,去分析解释当前中国某些传播现象,而且还有参考答案,能考出什么,值得深思。综上所述,对课程而言,知识体系很重要,但创造知识,探求知识中蕴藏的、超越知识本身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心态才是真正的核心。再重申一遍,只有“超越知识”的课程才是“金课”,只有“超越知识”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