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战神身为女将从未吃过败仗(荀灌娘襄阳古代少年女英雄)

荀灌,字灌娘,西晋时期人。襄阳太守荀崧之女。十三岁时,襄阳被围,灌娘冲出重围,求请救兵,解父亲忧,除襄阳围。被称为巾帼少年英雄,广为传颂。

一代战神身为女将从未吃过败仗(荀灌娘襄阳古代少年女英雄)(1)

连环画荀灌讨救兵故事

灌娘台碑文

襄阳公园中,有座建筑叫灌娘台。灌娘台上有篇记载灌娘事迹的碑文,碑文由鹿门巨石杨允撰写。碑文如下:

“传西晋年中,胡亢兴兵犯晋。遣杜曾摔廿万众,攻襄阳,以图天师室。襄郡太守荀嵩兵微将寡,不堪御敌。仗倾城百姓之力,扼守孤城,危在旦夕。

时嵩有女名灌娘,年甫十三,聪慧异常,胆识过人,深通韬略,弓马娴熟,乃自荐突围。马踏敌营,智赚杜军,投宛城并荆州,搬取救兵。斩杜曾于襄阳城下,歼敌寇于河水之滨,生灵免遭涂炭,万民乐业安居。

襄郡百姓念其功业,借景台以书怀,传青史以留芳,曰:灌娘台之谓也。”

一代战神身为女将从未吃过败仗(荀灌娘襄阳古代少年女英雄)(2)

襄阳公园灌娘台碑文

名留青史

《晋书·列女传》记载:“荀崧小女灌,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欲求救于故吏平南将军石览,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突围夜出。”

一代战神身为女将从未吃过败仗(荀灌娘襄阳古代少年女英雄)(3)

襄阳公园灌娘台

杂剧《荀灌娘》

清代杨潮观曾撰写杂剧《荀灌娘》,叙述荀灌娘突围搬救兵之事。

《荀灌娘》的剧情。晋时襄阳守将荀崧,被山贼杜曾围困,粮援俱断,危在旦夕。梁州守将周访兵精粮足,与崧有八拜之交。

崧无儿子,有女灌娘,年仅十三岁,改扮男装,带了父亲血书前去求援。灌娘提出走虚不走实,让父亲在城西北角树起降旗,说明朝出降,以懈怠贼兵。夜静时从敌军不整的东南角缒城(由城上顺绳索而下)而出,单骑来到周访营中。

周访佯装不救,灌娘要拔剑自刎。周访急抱住说,我是用话来试你,莫说与你父的交情,就是你这种孝心,也让我感动不已。遂命儿子带八百精兵前去救援,杀死杜曾,全歼山贼。

回府后灌娘换了女儿装与周郎相见,崧把女儿许配给他。(参见《晋书》卷九六《列女传》)。

一代战神身为女将从未吃过败仗(荀灌娘襄阳古代少年女英雄)(4)

襄阳公园灌娘台上的亭子(来自网络)

故事《荀灌突围》

危急!危急!襄阳城被敌軍包围了。城里也快箭尽粮绝了。主将荀崧几次叫人突围出去请救兵,都被敌人堵了回来。眼看城就要被突破,荀崧焦急万分。

当时荀灌只有十三岁,问道:“爸爸,你有啥难事,能告诉我吗?”

荀崧叹了口气:“你是女孩子,告诉有什么用呀?”

“你不说我也知道。”荀灌眨着一双聪明的大眼睛说,“你是为突围求救事着急。爸爸,你快写信,让我去送吧!”

“你去?”荀崧揺揺头,“那怎么行呀?”

荀灌见爸爸不同意,她抽出宝剑,舞了一会儿。其实,她年纪虽小,但每日苦练武艺,锻炼身体,早已把各种兵器耍得娴熟。而且又爱动脑筋。他舞完剑,又把突围的办法说了一遍,荀崧见女儿的身体结实,武艺不凡,想法周密,终于答应了。

在一个月暗星稀的黑夜,荀灌穿了黑衣,沿绳爬下城墙,直到快过敌人兵营时,敌人才发现有人突围。荀灌命令一个士兵故意大声喊叫,引开敌人,她从一条偏僻的山路飞也似地突围。突出重围后,荀灌凭她结实的身体,翻山越岭,日夜赶路,送到了信,请来了救兵。敌人怕前后受敌,急忙撤退了,于是襄阳城解了围。满城人都夸荀灌是个勇敢的小姑娘。

灌娘台碑文、《晋书·列女传》、杂剧《荀灌娘》、故事《荀灌突围》所叙述荀灌娘的事迹,情节略有出入,但整个事件还是基本一致的。

一代战神身为女将从未吃过败仗(荀灌娘襄阳古代少年女英雄)(5)

【链接】

荀崧(262年—328年),字景猷,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灌之父,少有志操,雅好文学,泰始(265-274)中任侍中。王弥入洛,崧与百官奔密(今河南密县东南),途中母亡。后服阙任襄阳太守。东晋元帝司马睿时征拜尚书仆射,与刁协共定中兴礼仪。大宁(323-325)中累迁右光禄大夫,录尚书事。年虽衰老,而孜孜典籍,世以此称之。苏峻之乱,帝被逼幸石头(今南京),崧侍从不离。死后谥敬。

胡亢、杜曾之事。永嘉六年(312),当时正逢永嘉之乱,胡亢在竟陵(在今湖北省一带)聚众起兵,自称楚公,劫掠荆州一带,并任命杜曾担任代理竟陵太守。

胡亢性格猜忌多疑,因此杀死自己的骁勇部将数十人,杜曾内心不安,暗中企图谋害胡亢,于是低声下气地讨好胡亢,胡亢不知他的企图,十分信任他。

建兴元年(313年),荆州贼寇首领王冲自称荆州刺史。王冲部下很强盛,多次派兵掠夺胡亢的地盘,胡亢为此烦恼,征询杜曾的意见,杜曾劝他反击,胡亢听从。杜曾请把胡亢帐中的武器交给工匠说是让他们打磨,然后秘密引来王冲的军队,让他们攻打胡亢。胡亢出动全部精锐部队出城阻击王冲,而城中空虚,杜曾趁机杀死胡亢,接管了他的部众。(参见《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杨立武)

​@觉得好,点个赞,顺手发至朋友圈,评论区里留个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