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各乡镇逢集庙会(解放前的泗县清平会)

泗县清平会盛况

翟继武

一、历史沿革

清平会又称庆平会,出于庆祝太平之意。泗县清平会始于何年,无资料可考。根据老人传闻,清朝末期已有此会。民国成立后,亦一年一度,没有间断。迨至1921年(即民国十年)以后,因军阀混战,匪盗猖獗,乃告停止。1932年(即民国二十一年),泗县瘟疫、霍乱流行,死亡相继。次年乃出清平会,以示神灵保佑。后来,每年都又恢复。1937年芦沟桥事变,抗战爆发后,方始停止。县城沦陷后,敌伪时期,虽曾出清平会,以粉饰太平,但范围和种类已不如以往,后逐渐消歇。

二、经费来源

清平会经费均系人民自筹。各业由各业筹募,地方住户由绅民劝募,演员(包括参与服务人员)纯属义务,不需地方财政补助。

三、种类

1、走阁 (系泗城商人山西帮组成)

顶走阁的人系采用神话人物装束,分别化装为八仙之一。如曹国舅、汉钟离、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张果老。顶在头上多为7——10岁的小女孩,分别装饰为京剧上的人物。如《白蛇传》里的白蛇,《渔舟配》里的周玉姐等。一支脚站在铁卡上或宝剑上,一支脚悬在空中摇动,环佩叮当,遥望似仙女下凡,并配以锣鼓、唢呐等各种乐器声,不绝于耳。

泗县各乡镇逢集庙会(解放前的泗县清平会)(1)

图片来自网络

2、拾阁 (系泗城商人江西帮组成)

用木料制成葡萄架,外缠丝绸,两旁各站一“仙女”,年龄8——10岁的女孩子化装。用八个人将葡萄架抬起行走,仙女如在架上起舞,行动时亦配有锣、鼓、唢呐等,音韵悠扬。

3、踩高跷 (系泗城商人河南帮组成)

泗县踩高跷,多系客籍河南人主演。因他们在家乡练就高跷的技术,木制高跷二公尺多高,上端绑在腿上,站起来就比屋脊还高,休息时能坐在屋檐上。行动时非常不易。因旧街道,都系条石铺成,内夹石块,多有空隙,不甚平坦,每一移动都要踏在石缝里,方能稳当。走时既要趁着锣鼓节奏,又要看准石缝,万一有失,腿会致残。如果不是训练有素的人,不敢参与表演。

泗县各乡镇逢集庙会(解放前的泗县清平会)(2)

图片来自网络

4、大头和尚度柳翠 (系西关外市民组成)

大头和尚头部形如笆斗是用硬纸糊成,外用白纸裱糊,画以耳、目、口、鼻等,与和尚的头无异。另一个用同样材料糊成比丘尼的头形,都套在头上。配以锣鼓、唢呐,扭扭摆摆,形象滑稽,饶有趣味。看会的人,都为之动容,尤其儿童见之,极为喜悦。

5、四老爷坐独竿轿 (系竹业组成)

用清朝的衣帽,画以脸谱,化妆成为四老爷模样。轿用一长凳,中制成横杆,上放一根长木棒,用绳绑好,四老爷坐在其上,后头系着大秤砣,抬起来行走时,后边有人掌握秤砣。秤砣掀起时,四老爷即蹲在地上,用力下按时,四老爷即向上升起到空中,约有三公尺两人多高。四老爷手里还提一把新尿壶,口渴时即向壶内饮水,甚为滑稽。

泗县各乡镇逢集庙会(解放前的泗县清平会)(3)

图片来自网络

5、葫芦山 (由悟真堂理门主办)

用绸布裹成葫芦山,山上大小葫芦无数,配以锣鼓等乐器,音韵悠扬,煞是好看。

6、马叉会 (由西关外铁业主办)

用木杆做成马叉(头子纯是钢铁制成),一般出动均在十至二十人左右。马叉挥动,响声叮当。耍马叉的人,都装束紧严,赤膊上阵,耍起来叮叮当当,以滚动为主。有的大打出手,将马叉在胳膊滚动起来,抛到空中,高达七、八公尺,待落下时,亦用肩头接住,不让马叉沾手,彼起此落,响声震耳,喝彩之声,不绝于耳,声势浩大。因开道方便,一般马叉会都会排在前头。看会人都被马叉响声震慑,均向后躲避,让开道路。

泗县各乡镇逢集庙会(解放前的泗县清平会)(4)

图片来自网络

7、唐僧取经 (系城内市民主办)

唐僧骑着白龙马,带着悟空、八戒、沙僧往西天取经。仿照《西游记》人物模样化妆,唐僧身披袈裟,双手合十;孙悟空猴模猴样,窜蹦跳跃;猪八戒九齿钉耙;沙僧月牙大铲,一路迤逦而行,配以鼓乐。

泗县各乡镇逢集庙会(解放前的泗县清平会)(5)

图片来自网络

8、老公公背儿媳跑

化妆成女子的人,胸前扎着一个纸头,形状象须发皆白一老头,两只袖子弯在女的身上,背后还扎两条腿和一双小脚。从外形看,是一个老头背着年轻妇女在跑,实际上只是一个人和一个假头,另一个人化妆成为老婆婆模样,跟在后面,手拿扇子,向前冲去,怪声怪叫,表示醋意,惹得看会的人都掩口大笑。这也是一件趣事。

9、许士林祭塔 (是由县署房科主办)

木头支架用绸布缠成一座宝塔,塔前面扮一新科状元许士林祭塔。后面跟着许仙、青蛇、白蛇。两个美貌女子,身着古装,楚楚动人。后面是水漫金山寺,古怪离奇,令人神往。

泗县各乡镇逢集庙会(解放前的泗县清平会)(6)

图片来自网络

四、城隍老爷出巡

在清朝,泗州原为直隶州。其它州县,城隍都是侯爵,而泗州城则是王位,号称忠佑王。在清平会时,把城隍木偶衣冠整齐地移入绿呢大轿中,轿前檀香在铜炉内燃烧,香烟缭绕,还伴以半朝銮驾如金瓜、钺、斧、朝天镫等,轿后跟着不少的穿着红衣的红犯,他们有的是自己有病允愿,有的是代父、母允的愿,在这个时候来还愿的。也有斩犯,一对一对,身着红衣,背后插着亡命旗,俨如处决的人。红犯、斩犯各约数十人不等。还有烧肉香的。两只胳膊皮肉间各穿一个大针,以两只手做为支点,悬着铜炉,内燃香火,皮肉针插处做为力点,约有十几斤重,多是为父母还愿的。看的人都为烧肉香的是至孝之人,交口称赞。其实这是以神道设教,宣传迷信,其愚可笑。

五、与会人员

1、看会 看会的人,包括城内,城附近的大多数人。距城较远以及数十里外好奇的青年人,也都来城看会。有亲戚的,住在亲戚家里,无亲戚的就住在客栈内,住不上客栈的,只有露宿在房檐下。这样,致使城内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各会行动受到阻碍,前进迟缓,犹如蜗牛爬行。

六、游行的路线及时限

清明节为正会。正会前两天为亮会。这时间所有的会,各自独立玩耍,路线及地点自由选择。待到正会那天,所有的会头都要到城隍庙报到,由总会头安排游行秩序。一般都是由马叉会领头开道,其次是走抬阁等,最后由城隍老爷压阵。正会会期为两整天。第一天上午约八点钟左右从城隍庙开始出发,道经韩侯祠——县公署门前——官巷街——近圣街——铁巷街——南牛市街,在南火神庙门前接驾棚歇驾,中午在接驾棚内休息,各会都卸装吃午饭,但走阁和抬阁小女孩不给饭吃,只给熟鸡蛋及黄梨以充饥渴。下午约两点钟从接驾棚又开始出发,向东经公太院南头——铁市街南头向东——东狱庙——书院门前操场——东牛巷——东城门出城向北,大北关外(现在积肥厂)为城隍行宫,晚间城隍在行宫过宿。

第二天上午,自行宫起驾,从大北门进城——经过东关大街——近圣街——中城大街向南——白市巷——南关大街,到火神庙前接驾棚内歇驾。中午休息吃饭。下午又由接驾棚起驾,出南门至猪市——刑场,由刽子手架起刀门,所有斩犯全部从刀下穿过,名之为过刀,表示头已杀掉了。途经西小街杀人巷——西关小街——进西门,回城隍庙,忠佑王归位。各会自行散去。盛会到此结束。

本文选自《泗县文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