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论说文(林侃不能与不为)

不能与不为浙江省新昌中学 林侃

优秀作文论说文(林侃不能与不为)(1)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为齐宣王分辨了“不能”与“不为”,他把“不能”定义为力有所不及,把“不为”看作是力有所及却不愿去做,这两种行为从结果上来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巨大的差别,事实上却有完全不同的情感倾向,也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判断。

《孟子》中 有“挟太山以超北海”一说,这自然是人力无法触及之事,放弃把它付诸于实践的想法,可以说是明确而智慧的。孟子又说“为长者折枝”,这其实并非一件无法达成的事,甚至可以说相当简单。正常人举手投足即可将其完成,却要以“我不能”来作为借口推脱搪塞,所以孟子才有些气愤地将这种行为表达为“不为”。而我们中国儒家那种外圆内方的精神气质就在这种“不能”与“不为”的对照之中表现出来:面对不存在现实可能的事物不去强求,面对力所能及的事物不去推卸。

而要拥有这种优秀的精神气质,我想首先还是需要我们培养出清晰的判断能力,判断出何事为“不能”之事,我们无力插手,何事仅仅是一些人看来的“不为”之事,其实我们完全有能力也应当去完成。这种判断能力来源于多个方面的培养。

首先需要的就是对外界现实也就是达成目标的硬件的判断,某一事物到底有无可能完成,是挟山跨海的痴人说梦,还是为老人尽一点绵薄之力的举手小事,对它们的判断才是我们做出反应是否要为此动手将其付诸于实践的依据。同时,对应希腊圣城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千年已过仍然困惑每一位思考者和行进者的哲学命题:“认识你自己。”优秀的判断能力也需要对自身有足够深入准确的了解,包括能力、性格、心态由内到外、由硬到软等许多侧面,进而去利用这些侧面同现实情况进行连接,把优秀的精神品质放到实践之中。

在对事情的处理过程中,有了清晰的判断之后,我们还需要一种做出选择的胆气。一位当代小说家在回答“为什么不写一个历史故事”的疑问时,回答说他认为当下更迫切,更重要,不处理当下的主题,他良心上过不去。这种胆气在有了判断之后就显得尤为可贵。面对“不能”之事,有胆气选择不做,面对“不为”之事,有胆气不用“不能”来推脱,坚持完成到底。这种柔软之内的坚硬和有原则,正是这种摇摆更宝贵的部分。

还是开头的那个问题,“不能”和“不为”都是没有把事情完成,然而他们的精神内核确确实实是完全不同的。只是我们都需要用清晰的判断和坚决的胆气,在“不能与不为”的平衡拉扯之间做出更好的抉择。(指导教师/ 张晗)

【教师评点】文章从分析材料核心语句起笔,以“事实上却有完全不同的情感倾向,也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判断”启动论述。本论部分作者先分析孟子话语中的情感态度,引出论述核心——中国儒家的那种外圆内方的精神气质,接着才开始展开真正的论述,在展开论述的过程中运用的素材既有经典素材,又有时新素材,有较强的可读性。在收束部分,作者回到了开头,以短句再次提醒读者“不能”和“不为”的共性与区别,同时提供了应对之策,收束完美。但略有不足的地方是,对试题语句的把握不够准确,如第二段中对“为长者折枝”的分析,是悖离原文的。原文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故意不为老人折枝,所以,用“并非”“甚至”“正常人”衔接,一连三句进行分析,搞得复杂了。

————————————

本文刊发于《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0年11期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邮发代号:12-77

淘宝搜索店铺名:吉林省青少年报刊总社

优秀作文论说文(林侃不能与不为)(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