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足球场建设工作(这支天蓝蓝的守护队中)
“天蓝蓝秋草香……”这两天,一首“魔性”的神曲时不时地会在浦东联洋社区的各居委响起,这是为什么?原来,3月8日起,联洋社区中心和每个居民区都拿到了一部专属“老人机”,只要这首魔性神曲一响,居民区的“接收组”就会火速赶往约定地点,签署签收单,陪同居民到家,接上“闭环管理”的最后一环。
作为沪上知名的国际化社区,位于浦东花木街道的联洋社区是一个住着1.6万户居民,约5万人口的大型社区,其中外籍居民8000多,来自全世界各地。
从3月6日开始,本市16个区的驻点人员进驻浦东、虹桥两家国际机场,通过机场和社区两端联动,形成闭环式管理。而在联洋社区,由于外籍住户人数相对集中,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又一场大考来袭。
3月16日下午1点,周到君见到联洋五居委书记张晨敏时,她一边扒拉着社区中心送来的盒饭,一边忙着在微信上回复消息。“等会有两位居民从美国经日本转机回小区,小范小葛你们两个准备下,等会接收。”消息回复完毕后,张晨敏赶紧告知两位社工做好接收准备,自己则再次确认下充电宝是否有电。“最忙的时候一个充电宝都不够用,只能两个充电宝轮流上。”
■完成交接后,张晨敏第一时间在工作群内反馈。
从凌晨时分的第一批接收算起,这已经是当天的第三批接收对象了。
因为,即便在外籍人士聚集的联洋社区,联洋五居委所辖的小区依然是外籍人士“密度”最高的小区之一。其所服务的仁恒河滨城和吉云公寓两个小区,现有居民4509户。其中,仁恒河滨城有4221户,居民约1万余人,境外居民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点,从小区正门处,用多国语言写就的“来沪人员登记处”就可窥见端倪。
“5 2,白加黑,从春节前到现在,10名社工就没有休息过一天,一轮‘考试’接着一轮,”瘦瘦小小的张晨敏说话语速极快。她说,相比第一轮防国内重点地区疫情输入,到如今的防境外疫情输入,对她们这样的社区工作者来说,最大的感受是“心里负担没那么重了”。“防护措施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上门对住户进行信息登记会产生什么样的风险?……之前,很多风险未知,大家容易心里没底,但如今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实战,各个环节都捋顺了,大家心里更有底气了。”
说话间,“天蓝蓝”的声音又响了起来,电话那头是花木街道城运中心的工作人员,这一次通知的信息是两名小区住户将在半个小时后抵达约定地点。
“走了走了,还有10分钟。”90后姑娘范铭怡和80后小伙葛俊负责这批住户的接收工作。距离约定地点还有10来米的样子,小区门口出现了一辆大巴车。“快点快点,车子好像已经来了。”“提早了啊,快点快点。”两个人一边说,一边向着门口快速奔跑。
果然,车门一开,两名身着防护服的“大白”出现在二人的面前。“签字交接,红的给你,黄的给我。”葛俊熟练地核对接收对象的信息,完成交接、签字确认。这一次,两名住户都是从美国华盛顿经由日本转机回沪的留学生。
“社区医生马上会到,你们先把行李箱放在旁边,填写相关信息和承诺书,之后我们会送你们回家,知道你们现在有点累,到时候我们互相加一下微信,如果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或者需求都可以告知我们……”90后社工范铭怡比两名留学生大不了多少,同龄人间的沟通总是相对容易。
在完成测温登记、居家隔离告知等既定步骤,范铭怡和葛俊兵分两路将两名留学生送回家中。“看着他们回到家中,门关上了,我们的心也就定了”。
对于接收组的社区工作者来说,每一个环节早已烂熟于心,最为焦急的是等待的那段时间。张晨敏说,前两天天气不好,有一次大巴车比预订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才到达小区门口,社工们只能站在门口等,生怕错过了大巴到达的时间。
交接多了,联洋五居委的社工们自有自己的一番工作经:一般情况下,直飞航班的情况比较容易掌控,转机航班的情况就比较难掌握了。
“在接到城运中心的派单信息后,一般我们都会用一些APP软件来提前查看航班的落地时间,心中大致有个数,然后安排好对接人员。”张晨敏说,但随着直飞上海的航班座位日益紧张,越来越多的住户选择转机回沪,这个时候,APP软件就越来越不准确,还是要依赖电话来沟通联络。
事实上,除了做好返沪人员的接收工作,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主动告知社区居民政策、安抚社区居民情绪也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为此,在居委的公众号中,每天都会梳理并及时公布当天的社区情况。“让居民安心,我们的工作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这两天,居委陆陆续续接到了小区住户的电话,他们主动向我们告知在外留学的孩子的返沪航班与相关情况,便于我们提前介入。”
从联洋社区党委周到君了解到,3月12日起,疫情防控重点国家从四个增加到八个,社区所涉及的境外返沪居民越来越多,社区党委班子紧急商议调整工作模式和节奏,其中,晚班从晚间10点至次日早晨8点半,是最辛苦的一班。
“我还没女朋友,无需陪老婆孩子,我来守天蓝蓝。”联洋五居委刚入职的社工党员宋志杰第一个报名。“我也可以守半夜机叫,我老婆我妈会照顾好”联洋六居委年轻党员准爸爸王森也报名——短短几分钟,联洋社区中心和六个居委的年轻小伙都报了名,都要求把自己排班进去通宵守电话,接应随时入境的居民。在街道机关部门下沉增援的社工中,年轻的小伙子也主动请缨加入到晚上值守的工作中,就这样,联洋社区“白天不懂夜的黑”通宵微信群成立了。
于是,居委社工从早8点值守到晚10点,之后“老人机”统一交到中心,由晚班人员在社区中心值班。“从接到居民,到反馈城运中心,所有信息登记不过夜。”张晨敏告诉周到君,第二天则由社工、医生和民警一同上门启动居家隔离和居家健康管理程序。
正是有这样一位位24小时守着“天蓝蓝”的守门人,才有着“闭环管理”中的上海态度和社区温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