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最新状况(安阳殷墟新发现让)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温小娟

安阳殷墟,惊喜不断。殷墟作为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近年来,为配合“考古中国”之“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点项目,安阳殷墟及周边考古不断有新发现,“大邑商”的面貌越来越清晰。

辛店遗址:商代的“重工业基地”

辛店遗址西南距殷墟宫殿宗庙区直线约10公里,发现于2016年,曾获2019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经过几年来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大量商周时期铸铜遗迹和相关遗物。考古发现,辛店遗址核心区域分支出5处独立完整的铸铜区域,南北分布在同一横轴上,均设有工作区、生活区、祭祀区、墓葬区。工作区内有备料取土坑,范土淘洗池,制范作坊,集烘范、熔铜、浇铸、打磨加工为一体的铸铜作坊,废弃物堆积处等功能区,可完成青铜器铸造全过程,是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的商代晚期铸铜遗址。

安阳殷墟最新状况(安阳殷墟新发现让)(1)

安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铭介绍说,该遗址的年代开始于先商时期,延续到洹北商城时期及殷墟时期,然后一直延续至西周中晚期。遗址的发现揭示了甲骨文中记载的真实意义上的“大邑商”“天邑商”的范畴,见证了中国早期都城低密度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对于研究殷墟时期都城的范围、布局及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传播、交流等都是一次突破性的发现。

安阳殷墟最新状况(安阳殷墟新发现让)(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研究员认为,手工业作坊布局也是都邑布局的核心要件。综合分析殷墟历年来发现的铸铜、制骨、制玉、制陶等作坊,发现这些作坊相对集中分布在一定区域内,大体可以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工业园区”,这些作坊集中分布应该有利于技术的传承与管理。

陶家营遗址:商城“卫星城”洹北

陶家营遗址西南距殷墟宫殿遗址7.2千米,南距洹北商城3.8千米,东北距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2.6千米。

2021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项目占压区域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经初步勘探,发现陶家营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560米,南北约330米,总面积约18.5万平方米。遗址内包含商代、战国、汉代、明清等时期遗存,遗址东部发现了平面略呈方形的环壕。

安阳殷墟最新状况(安阳殷墟新发现让)(3)

发现的商代墓葬保存完好,25座墓葬集中分布于南壕沟西段北侧,南北两排分布,十分规整。墓葬出土各类器物有铜器、陶器、玉石器、骨器、蚌器和贝等。与洹北商城铸铜作坊工匠墓相比,陶家营墓葬排列更为有序,平均墓葬形制偏大,随葬品组合完整、器类丰富,碎器(或称毁器)葬特征突出。陶器与青铜器共出,大量礼器、兵器、工具等青铜器特征鲜明,极大地丰富与完善了商代早期、晚期之间青铜文化的缺环,促进了商代中期年代分期与洹北商城性质的研究。

安阳殷墟最新状况(安阳殷墟新发现让)(4)

孔德铭认为,考古发现陶家营遗址是目前所知为数极少的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聚落生产生活区和墓葬区相对独立,功能分区清晰,南北成排、东西成列的墓葬排列方式更是突显了其规划特征。其和遗址南部被认为与商代中期都城的洹北商城时代相当,可能是洹北商城北部重要的卫星城,二者共同构成结构清晰、级差分明的聚落遗址形态,为研究此时乃至三代时期聚落布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邵家棚遗址:商代“册”族聚集区

邵家棚商代遗址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南边缘、距殷墟宫殿宗庙遗址2.4千米处,为配合当地棚改项目建设,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与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2021年底基本结束,经过为期两年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发现,发掘清理出大批商周时期房基和墓葬。

考古发现商代房基有18座,房基发现有砂浆泥加白灰装饰的“外立面”。这18座房基可组成3处“多进式”院落,平面呈“日”字形,为下降式院落,地面平整,坐北朝南,经过多次修复和利用。三处院落废弃于周王灭商前后。这3组院落的四合院布局清晰,特别是此次发现房基前的铺有木板的台阶、房基内墙的装饰遗存等都是殷墟考古的第一次发现。

安阳殷墟最新状况(安阳殷墟新发现让)(5)

在邵家棚遗址发现墓葬24座,包括一座“中”字形大墓,车马坑4座共计6辆车,出土一批造型精美的青铜器、玉石器、骨蚌器、车马器等。一件青铜觥盖,上有铭文12字,非常少见。多件造型精美的青铜器上刻有“册”字铭文。

安阳殷墟最新状况(安阳殷墟新发现让)(6)

孔德铭说:在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册’族的记载。这次邵家棚遗址发现的多件青铜器上出现‘册’字族徽,所以我们认为这里是‘册’族居住生活的重要区域。对于研究殷墟遗址的范围、布局和殷墟南区商代遗址文化内涵、文化发展序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商代房屋构筑方式、建筑材料、布局、内部装饰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殷墟王陵:发现大量祭祀坑

殷墟的布局始终是殷墟考古的重点,从最初的宫殿区、王陵区等点状、平面的认知,到如今的立体时空的梳理与构建,对殷墟都邑布局的探究已经取得成果。道路是城市的经纬与骨干,是连接不同遗存的纽带与桥梁,是解决布局的关键钥匙。近年来,安阳工作站以道路、河流为线索,调查、发掘工作取得新进展。

为寻找殷墟宫殿区到王陵的道路,摸清王陵的布局,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2021年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勘探,在殷墟商王陵及周边区域新勘探发现两个围沟及400余座祭祀坑,刷新了对商王陵园格局的认知。

安阳殷墟最新状况(安阳殷墟新发现让)(7)

据了解,东、西围沟两者相距40米。其中,东围沟完全闭合,围绕在殷墟王陵东区的大墓和大量祭祀坑周围,东西间距约246米,南北约236米,形状近正方形。西围沟已发现北、东、南三段,围绕在王陵西区的大墓三面。新发现的祭祀坑数量在460座以上,形制与以往考古发掘的殷墟时期祭祀坑基本相同。这些祭祀坑主要位于东围沟东段内,在部分区域成排密集分布。

安阳殷墟最新状况(安阳殷墟新发现让)(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世山介绍说,从空间位置关系上看,新发现的两个围沟均围绕在殷商大墓外围。东围沟东、西段的北端偏向东,与殷墟发现的商代建筑的方向一致。综合多重因素看,两个围沟很可能与商王陵园有关联关系。尤为特殊的是,在东围沟东段以东、南段以南,存在大范围空白区域,极少发现商代晚期遗存。由此推测,不仅商王陵园区存在明确规划,陵园外围也有较大范围被划入缓冲区,禁止一般人占用。新发现刷新了对商王陵园格局的认知,将推动对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

目前,殷墟王陵区的勘探考古工作还在进行当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