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各类票证(我们当年曾经用过的这些票证)

摘要: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需要用票证来控制需求,由国家统一调配物资。国家养猪场购买饲料,有专供饲养牲畜专用的票证,是由贵州省粮食厅发行的饲料票。1965年-1979年,兴义居民在这个期间,使用的粮票主要是贵州省粮食厅1965年发行的工业生产图的粮票及1973年发行的7枚一套的以大庆油田、大寨梯田为主要图案的粮票。

70年代的各类票证(我们当年曾经用过的这些票证)(1)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需要用票证来控制需求,由国家统一调配物资。因此,国家便在不同历史时期,发行了各种各样的有价凭证,它见证了我国历史发展变迁的过程。

今天,距兴义解放已经六十多年了。在过去的岁月里,在兴义这块土地上,曾经出现和使用过各种各样的票证。直接影响着兴义人民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为真实再现兴义各个时期使用票证的历史,笔者费尽心力,收集了上百种曾经在兴义使用过的票证。通过以实物为依据,按照图片叙说事实的方式,力求达到真实还原兴义居民使用票证的目的。

通过观赏一张张票证,可以让我们真切感受兴义六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情况,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的历程。

70年代的各类票证(我们当年曾经用过的这些票证)(2)

一、兴义出现过的票证类型

票证类型,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

1、粮票、肉票、油票。当时,居住在兴义的居民,用来购买粮食的凭证,有购粮证和粮票。购粮证为城市居民所独有,粮票是城市居民为了日常生活需要,从购粮证上取下来的。领取粮票需要带上购粮证,到粮食局领取。遇到出差到外省,需要带上单位证明,才能办理领取全国粮票。而粮票主要有全国粮票、贵州省粮票和粗粮票,粮票购买大米,购买包谷、麦子、面条用粗粮票。遇到大米紧张的时候,粮票在购买大米上就要进行粗粮搭配。通常是三七开,即十斤粮票不再可以购买10斤大米,而是要搭配供应7斤大米加3斤粗粮。购买菜油的有油票,城市居民每人每月1斤。肉票,城市居民每人每月1斤,凭票到食品公司门市部排队购买。

此外,国家养猪场购买饲料,有专供饲养牲畜专用的票证,是由贵州省粮食厅发行的饲料票。

70年代的各类票证(我们当年曾经用过的这些票证)(3)

2、布票、棉花票。用于购买布料及衣物的布票,每年城乡居民每人可以领到15尺7寸。还有用于购买棉花制作被子及棉衣的棉花票,城乡居民每人每年8斤。

3、煤油票。用于照明的煤油,使用的凭证是煤油票,按照人头发给,不同年份,数量不等。

总之,当时各种票证林林总总,涉及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市场所见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什么样的商品,就得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

70年代的各类票证(我们当年曾经用过的这些票证)(4)

二、兴义各个时期票证特色

1、解放初期使用的是印花税票。

1949年12月,兴义和平解放。当时由于处于新旧政权交替时期,百废待兴,税收不统一,中央政府于1950年1月30日,公布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于12月公布了《印花税暂行条例》,并于1951年1月公布了《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从此统一了印花税法。在此期间,中央政府分别于1949年11月发行“旗球图”印花税票,税票凭证上直接印有固定金额,专门用于征收印花税税款。之后又于1952年7月,发行“机器图”、“鸽球图”印花税票。因此,兴义最早出现使用的票证,便是印花税票。这些票证主要用于缴纳各种印花税。

2、五十年代,票证开始在兴义出现使用。

1953年,我国宣布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对社会公共资源,采取有计划的配置,而对商品采取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而当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城镇居民手中,凭票供应。

兴义地区最早使用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棉花票等。购买粮食的,有全国粮票和贵州省地方粮票。粮票票面最小的有一两,最高的是十斤。居住在兴义的居民,凭全国粮票和贵州省地方粮票,可以在贵州省范围内购买粮食及粮食制成品。当时兴义居民中的城市人口,成年人定量是男性31斤粮食,女性24斤,产业工人中的特殊工种,定量每人是42斤。购买衣物和布料的有贵州省布票。单位一般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 尺等。城乡居民每人每年发布票15尺7寸。简称一丈五尺七。兴义专署于1955年,发行了供应本专署管辖的八个县使用的特种购布证,票面是5尺。各地布票均由各省市自治区商业厅(局)分年发行,没有全国通用布票。

70年代的各类票证(我们当年曾经用过的这些票证)(5)

2、六十年代初期的特种票证。

从1959年至1961年,由于国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为了鼓励生产,调节社会需求,对向国家交售粮食或其他农副产品的积极分子,采取了政策性的奖励措施,发行了奖励票证。同时还发行了一些特种票证给特供人员。特供就是特殊照顾的供应。例如:老红军、战斗英雄、革命残伤人员、专家、老人和特殊环境的工作人员等。都可享受此种待遇。这是国家对出众有功人员的特殊照顾。主要有高寒地区、粮食、棉花奖售布票。

3、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期,两套使用周期最长的票证。

1965年-1979年,兴义居民在这个期间,使用的粮票主要是贵州省粮食厅1965年发行的工业生产图的粮票及1973年发行的7枚一套的以大庆油田、大寨梯田为主要图案的粮票。这两套粮票混和使用,一直使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布票主要是商业厅在1965-1975年发行的布票,棉花票使用的是贵州省供销社每年发行的票证。布票、棉花票使用周期最短,几乎每年更换一次。兴义县马岭供销社1968年发行了纯呢布票,这可能是全中国都没有第二张的票证,由一个乡级供销社发行。

70年代的各类票证(我们当年曾经用过的这些票证)(6)

4、改革开放时期,兴义发行了第一张石油票。

这个时期使用的粮票,仍然是1973年发行的7种面值的贵州省粮票和全国粮票。布票是1981-1984年发行的布票。1978年,兴义地区石油公司发行了面值5公升的汽油票,凭票可以在兴义地区范围内,有石油公司加油站的地方加油。这种票证,使用周期是一个季度,过期作废。

三、票证发行单位

纵观在兴义见到的票证,最早的票证都由政府发行。如1954年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发行的购布证,之后随着人民政府各个部门成立,粮票、粗粮票便由贵州省粮食厅发行,布票由贵州省商业厅发行。但到了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各地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因此从1966年起,票证便由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发行,一直到1979年,在贵州省发行的票证中,仍然有用革命委员会商业厅发行的布票。1980年以后,经过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票证的发行回到正轨,粮票和布票重新改由贵州省粮食厅、商业厅发行,棉花票由贵州省供销社发行。兴义专署、兴义地区、兴义县在1950-1970年代,分别发行过布票、煤油票、汽油票。

70年代的各类票证(我们当年曾经用过的这些票证)(7)

四、票面图案设计呈现的多样性

各个时期发行的票证,无不打上当时的历史印记和时代特征。1950年代,粮票、布票主要以“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利”、“五谷丰登”、介绍贵州风景名胜黄果树为主题。“文革”期间,则以“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林彪题词”、“向日葵”、“红太阳”、“三忠于”、工农兵人物形象等为标志,多数印有毛主席语录以及遵义会议会址、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口号,具有浓郁、鲜明的政治色彩。到了1980年代,票面则更多的出现展现本省自然风光、风景名胜的内容。如1980年的贵州省粗粮票,介绍的是黄果树大瀑布。1982年发行的成套竖五联布票,全张长宽13.0×5.2厘米,面额共为15.7尺。其中玖市尺、伍市尺、壹市尺、伍市寸、贰市寸各1枚,单枚票幅相同,长宽5.2×2.6厘米,每张布票左边都有副券,注明“剪下副券作废”,盖“贵州省商业厅”圆章。彩色印刷,5枚布票共5种颜色,设计有精美的图案,玖市尺、伍市尺、壹市尺三枚描绘有省会贵阳市标志性建筑“甲秀楼”,伍市寸、贰市寸两枚则展现了贵州著名水电站“红枫湖”大坝的风采,既具有地方特色,又是区分“尺”与“寸”的标准。其独特的设计和印刷,使票证的持有者,在使用票证时,还可以欣赏票证带来的人文知识。而1973年贵州省发行的饲料票,票面则主要是奔跑的骏马、肥胖的猪牛,1974年食用油票的画面,是一个油桶和打油的计量器,非常直观。

70年代的各类票证(我们当年曾经用过的这些票证)(8)

五、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让票证退出历史舞台,进入收藏领域

1985年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商品供应日益丰富,有的在过去凭票供应的商品,不再需要票证,于是票证的使用功能逐渐弱化,票证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票证已经完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由于它独有的时代性、历史价值、加之票面设计精美,能够唤起人们对一个时代的记忆,因此逐步进入收藏家的视野,成为收藏市场极具观赏价值和增值潜力的收藏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